《美國女孩》相愛相殺的母女,愛與寬容是解藥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注意:內容提及《媽的多重宇宙》部分劇情
圖片存自美國女孩臉書專頁
《美國女孩》是導演從她的自身經歷發展而成的長片,故事延續其短片作品《姊姊》。
“I want you to be better.”
“Better is different!”
文化適應不良的青少女碰上罹癌心情低落的母親,在拉鋸之間,兩者同樣委屈。芳儀和芳安沒有居住地的選擇權,可他們的媽媽在疾病面前也沒有選擇餘地。芳儀理應對母親更寬容,然而她在亟需歸屬感的年紀,偏偏遭遇生活巨變——來到陌生的故鄉,得重新適應環境;從資優生變成班上墊底的學生,被同學有意無意的嘲弄。——於是不平之氣像是活火山,在醞釀過程一點一滴地定期噴濺。情緒累積到末,迎來了大爆發。然而生活還是要過,至親依然要每天面對。母女心照不宣的和解,正如本片的片尾曲歌名<盡在不言中>。
⁡白馬之於美國女孩,是自由、也是熟悉的美國;芳儀之於母親,好似一匹嚮往自由的野馬。芳儀一邊試圖套住白馬,一邊無力的哭訴著”I need you. Please.” 這匹馬依然不聽她的話——這一幕簡直再現了芳儀和媽媽長期以來的對峙。
圖片存自美國女孩臉書專頁
⁡《媽的多重宇宙》跟《美國女孩》都在講述華裔美籍母女的相愛相殺。兩位母親每每在衝突之時,都試圖用自己習慣的東方管教方式,去拉住從小即受美國教育,因而崇尚個人主義的女兒。兩個媽媽都後悔當初的決定:「早知道就不要去美國。」不過王秀蓮是慨嘆自己當初選擇愛情、追求美國夢,卻活成了最爛的版本;王莉莉則是煩惱著當初沒有料想到的現在。兩者不盡相同。
⁡王秀蓮的愛與關照是含蓄的,華人說話習慣拐個彎,拐到後來說出口的卻是傷人的話——秀蓮想叫女兒好好照顧自己,卻說她變胖了;相較之下,王莉莉也和她女兒一同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禮,開明許多,然而王莉莉有自身的疾病要面對,自顧不暇。互相傷害的母女直至最後,終於勇敢說愛。
圖片存自美國女孩臉書專頁
⁡《美國女孩》的時空背景是SARS 大流行的時候,有一段媽媽帶病重的芳安去醫院,差點被計程車司機趕下車的劇情。鏡頭特寫司機聽到芳安狂咳時,眼神所透露的戒慎與不耐。這樣的光景跟這兩三年來Covid-19所造成的恐慌,幾乎無異。貼合時局的故事背景,也讓觀眾特別有感觸。
⁡貼近生活的對白、自然的演技、化約至最簡的音效及配樂,反而引發最大的共鳴與感動。即便觀眾不一定有和主角一樣的文化休克經歷,與父母輩的摩擦依舊是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課題。
⁡這是一部溫柔的電影,簡單而深刻。
⁡-
𓃗經典台詞:
「如果你只是想逃避,到哪裡都一樣。」
「如果這已經是她的『最好』了呢?」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1960年代,正值捷克斯洛伐克的電影新浪潮,彼時新電影百花齊放。薇拉·齊蒂洛瓦大膽地在本片使用各式剪輯手法,創作出這部悖德的實驗電影。只見兩個瑪麗四處為惡,輕視那些肖想他們青春肉體的男性,糟蹋食物......直到一切難以挽救。
這是一部以動畫形式呈現的紀錄片。劇情描述Amin從阿富汗逃至丹麥,一路顛沛流離的過程。然而他想逃的,除了戰亂,還有他可能不被接受的同志身分。
這部劇場版是有史以來最歡樂的柯南電影。推理的部分能夠成功誘導「初階」推理迷做出錯誤判斷;動作戲的部分也可以說服喜愛商業動作片的觀眾,並且笑點和槽點皆能滿足想看戀愛喜劇或cult片的大眾。當然,議題的深度還是比不上《貝克街的亡靈》,可是至少比其他只剩武戲的柯南電影好很多了。
這部電影是是枝裕和偏向主流的一次嘗試。幽默又感人的公路電影。沒有國族隔閡的笑點,柔化了沉重的議題。是枝裕和維持一貫的人文視角,溫柔的凝視故事主角們的暗瘡,觀眾可以從中捕捉到不少《小偷家族》的影子......
這是一部充滿著黑色幽默色彩的戰爭片,沒有爆破、沒有殺戮、也沒有俗濫的兒女私情,卻如實呈現出人性的善惡。導演並不倚重任何一方,畢竟身處戰爭,有誰能全身而退?
當觀眾以為謝盈萱在《俗女養成記》中已經夠放飛自我了,蔡淑臻詮釋的小劉又瘋出一個新高度。看來公視沒有極限,談論議題的戲劇不見得要從頭到尾愁眉苦臉,笑出眼淚更能讓觀眾同理醫療從業者的辛酸。
1960年代,正值捷克斯洛伐克的電影新浪潮,彼時新電影百花齊放。薇拉·齊蒂洛瓦大膽地在本片使用各式剪輯手法,創作出這部悖德的實驗電影。只見兩個瑪麗四處為惡,輕視那些肖想他們青春肉體的男性,糟蹋食物......直到一切難以挽救。
這是一部以動畫形式呈現的紀錄片。劇情描述Amin從阿富汗逃至丹麥,一路顛沛流離的過程。然而他想逃的,除了戰亂,還有他可能不被接受的同志身分。
這部劇場版是有史以來最歡樂的柯南電影。推理的部分能夠成功誘導「初階」推理迷做出錯誤判斷;動作戲的部分也可以說服喜愛商業動作片的觀眾,並且笑點和槽點皆能滿足想看戀愛喜劇或cult片的大眾。當然,議題的深度還是比不上《貝克街的亡靈》,可是至少比其他只剩武戲的柯南電影好很多了。
這部電影是是枝裕和偏向主流的一次嘗試。幽默又感人的公路電影。沒有國族隔閡的笑點,柔化了沉重的議題。是枝裕和維持一貫的人文視角,溫柔的凝視故事主角們的暗瘡,觀眾可以從中捕捉到不少《小偷家族》的影子......
這是一部充滿著黑色幽默色彩的戰爭片,沒有爆破、沒有殺戮、也沒有俗濫的兒女私情,卻如實呈現出人性的善惡。導演並不倚重任何一方,畢竟身處戰爭,有誰能全身而退?
當觀眾以為謝盈萱在《俗女養成記》中已經夠放飛自我了,蔡淑臻詮釋的小劉又瘋出一個新高度。看來公視沒有極限,談論議題的戲劇不見得要從頭到尾愁眉苦臉,笑出眼淚更能讓觀眾同理醫療從業者的辛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去你媽的世界》封底文案即道出本書內容,作者郝妮爾描述了她自從懷孕到生產之間的心情以及面對的社會狀況,以及成為母親的困境與掙扎。她深刻描述了自己在懷孕過程中的痛苦、糾結與徬徨,以及面對「美」這個課題的掙扎。這本書不僅是在梳理自己,也是寫給未來的女兒,以及世上所有的女性以及所有媽媽。
Thumbnail
今日美中關係處於新冷戰,美國仍拒絕"脫鉤",可以1990年代美國大眾文化的"與敵同眠"主題況之。女人與男人發生性關係,早上起來告“強姦”的案件集中在那個年代,卻非宗教保守主義的反性,乃是女權與"父權社會"的鬥爭。美國的偉大制度"異性戀羅曼史"因此淪為殺戮戰場。美國倡議"全球化"亦違反原意,成為戰場。
Thumbnail
Joy Ride想致敬The Joy Luck Club(喜福會),1993年由華裔導演王穎執導,劇本改編自華裔作家譚恩美(Amy Tam)的小說。其中著墨且探討最多的是華裔女性及華人母親間的關係。直白來說,就是有毒母女關係間的相愛相殺。假如帶著學術研究角度,那就會提及女性創傷經驗,刻板印象,文化/
Thumbnail
為了你好,於是不讓你跟那些朋友來往;為了你好,於是不讓你自由戀愛;為了你好,所以不讓你選擇所欲;為了你好,所以帶你燒炭自殺;為了你好,所以謀殺會讓你陷於不利的其他人。即便,其他人也有愛著他們的母親,然而,這一切只因為母親愛你。
Thumbnail
電影《莎莉》名字取得很特別,以一位鄉下農婦的英文名字為片名。電影找來劉品言飾演女主角,劉品言近年的形象,確實滿符合「莎莉」這個名字給人善良、又有點傻大姐的人設。 故事中劉品言飾演的「惠君」是一位鄉下養雞農婦,內心渴望愛情卻又沒體驗過愛情。父母過世後哥哥也離家,她扛起一家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一個白人女孩,一個黑人保母。 一個經濟生活無憂,一個為了生活遠赴他鄉。 一個還只是孩子,一個即將成為阿嬤。 但他們都失去了母親。 他們緊密地依附著,卻也要遇到分離前最後的狂歡。 這部電影大概就是講了,這樣一場為了分離而出現的狂歡,既讓兩人享受最後的時光,卻也讓彼此理解,人生終究要分離的痛苦
Thumbnail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去你媽的世界》封底文案即道出本書內容,作者郝妮爾描述了她自從懷孕到生產之間的心情以及面對的社會狀況,以及成為母親的困境與掙扎。她深刻描述了自己在懷孕過程中的痛苦、糾結與徬徨,以及面對「美」這個課題的掙扎。這本書不僅是在梳理自己,也是寫給未來的女兒,以及世上所有的女性以及所有媽媽。
Thumbnail
今日美中關係處於新冷戰,美國仍拒絕"脫鉤",可以1990年代美國大眾文化的"與敵同眠"主題況之。女人與男人發生性關係,早上起來告“強姦”的案件集中在那個年代,卻非宗教保守主義的反性,乃是女權與"父權社會"的鬥爭。美國的偉大制度"異性戀羅曼史"因此淪為殺戮戰場。美國倡議"全球化"亦違反原意,成為戰場。
Thumbnail
Joy Ride想致敬The Joy Luck Club(喜福會),1993年由華裔導演王穎執導,劇本改編自華裔作家譚恩美(Amy Tam)的小說。其中著墨且探討最多的是華裔女性及華人母親間的關係。直白來說,就是有毒母女關係間的相愛相殺。假如帶著學術研究角度,那就會提及女性創傷經驗,刻板印象,文化/
Thumbnail
為了你好,於是不讓你跟那些朋友來往;為了你好,於是不讓你自由戀愛;為了你好,所以不讓你選擇所欲;為了你好,所以帶你燒炭自殺;為了你好,所以謀殺會讓你陷於不利的其他人。即便,其他人也有愛著他們的母親,然而,這一切只因為母親愛你。
Thumbnail
電影《莎莉》名字取得很特別,以一位鄉下農婦的英文名字為片名。電影找來劉品言飾演女主角,劉品言近年的形象,確實滿符合「莎莉」這個名字給人善良、又有點傻大姐的人設。 故事中劉品言飾演的「惠君」是一位鄉下養雞農婦,內心渴望愛情卻又沒體驗過愛情。父母過世後哥哥也離家,她扛起一家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一個白人女孩,一個黑人保母。 一個經濟生活無憂,一個為了生活遠赴他鄉。 一個還只是孩子,一個即將成為阿嬤。 但他們都失去了母親。 他們緊密地依附著,卻也要遇到分離前最後的狂歡。 這部電影大概就是講了,這樣一場為了分離而出現的狂歡,既讓兩人享受最後的時光,卻也讓彼此理解,人生終究要分離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