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美國女孩》相愛相殺的母女,愛與寬容是解藥

注意:內容提及《媽的多重宇宙》部分劇情
圖片存自美國女孩臉書專頁
圖片存自美國女孩臉書專頁
《美國女孩》是導演從她的自身經歷發展而成的長片,故事延續其短片作品《姊姊》。
“I want you to be better.”
“Better is different!”
文化適應不良的青少女碰上罹癌心情低落的母親,在拉鋸之間,兩者同樣委屈。芳儀和芳安沒有居住地的選擇權,可他們的媽媽在疾病面前也沒有選擇餘地。芳儀理應對母親更寬容,然而她在亟需歸屬感的年紀,偏偏遭遇生活巨變——來到陌生的故鄉,得重新適應環境;從資優生變成班上墊底的學生,被同學有意無意的嘲弄。——於是不平之氣像是活火山,在醞釀過程一點一滴地定期噴濺。情緒累積到末,迎來了大爆發。然而生活還是要過,至親依然要每天面對。母女心照不宣的和解,正如本片的片尾曲歌名盡在不言中。
⁡白馬之於美國女孩,是自由、也是熟悉的美國;芳儀之於母親,好似一匹嚮往自由的野馬。芳儀一邊試圖套住白馬,一邊無力的哭訴著”I need you. Please.” 這匹馬依然不聽她的話——這一幕簡直再現了芳儀和媽媽長期以來的對峙。
圖片存自美國女孩臉書專頁
⁡《媽的多重宇宙》跟《美國女孩》都在講述華裔美籍母女的相愛相殺。兩位母親每每在衝突之時,都試圖用自己習慣的東方管教方式,去拉住從小即受美國教育,因而崇尚個人主義的女兒。兩個媽媽都後悔當初的決定:「早知道就不要去美國。」不過王秀蓮是慨嘆自己當初選擇愛情、追求美國夢,卻活成了最爛的版本;王莉莉則是煩惱著當初沒有料想到的現在。兩者不盡相同。
⁡王秀蓮的愛與關照是含蓄的,華人說話習慣拐個彎,拐到後來說出口的卻是傷人的話——秀蓮想叫女兒好好照顧自己,卻說她變胖了;相較之下,王莉莉也和她女兒一同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禮,開明許多,然而王莉莉有自身的疾病要面對,自顧不暇。互相傷害的母女直至最後,終於勇敢說愛。
圖片存自美國女孩臉書專頁
⁡《美國女孩》的時空背景是SARS 大流行的時候,有一段媽媽帶病重的芳安去醫院,差點被計程車司機趕下車的劇情。鏡頭特寫司機聽到芳安狂咳時,眼神所透露的戒慎與不耐。這樣的光景跟這兩三年來Covid-19所造成的恐慌,幾乎無異。貼合時局的故事背景,也讓觀眾特別有感觸。
⁡貼近生活的對白、自然的演技、化約至最簡的音效及配樂,反而引發最大的共鳴與感動。即便觀眾不一定有和主角一樣的文化休克經歷,與父母輩的摩擦依舊是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課題。
⁡這是一部溫柔的電影,簡單而深刻。
⁡-
𓃗經典台詞:
「如果你只是想逃避,到哪裡都一樣。」
「如果這已經是她的『最好』了呢?」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歡迎光臨一平方觀影空間~這裡記錄令我印象深刻的電影及戲劇作品心得。不論老片、新片、商業片還是冷門電影,除了靈異恐怖&血腥砍殺以外我都看。關注性別議題及女性主義。較常在ig出沒。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