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常駐主題
一起看《美國女孩》ft. 釀電影
格友們好——如標題所述,方格子與釀電影即將舉辦「電影包場活動」啦!平時在方格子站內有各種主題的徵文活動,讓大家透過創作互相激盪與交流,而這次,我們特別將「閱讀與對話」的場域拉到實體戲院,讓格友們聚集在一起,期待創作者們與電影彼此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目前共 52 篇
了解更多
美國女孩
含有「美國女孩」標籤的內容
編輯嚴選
釀影評|金馬 58|《美國女孩》:媽媽愛妳,妳要誠實
她是否明白她就像自己的母親,苦苦地哀求生命回應她的願想;甚至,再更煽情地想,她是否明白到她就是母親的Splash ──原本你們合而為一,向前馳騁,如今分散的你們,只能獨自面對接踵而來的考驗?導師一句「愛與恨往往是一體兩面」,為觀眾揭開梁芳儀的心事,她必須抵制母親,不為什麼,抵制比臣服更能感受到存在。
吳曉樂
發佈於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2021-11-23
17
釀影評|金馬 58|《美國女孩》:痛楚與創傷,陰翳與明暗之間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帶著它,繼續往前走。
括號君
發佈於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2021-11-17
15
成長是微苦的巧克力冰淇淋|金馬獎入圍台灣電影《美國女孩》影評
《美國女孩》就是一封時光之書,雖是私密的家庭故事,卻映照出當時某個區域的集體記憶,平凡的生活因SARS病毒(病情)來襲變得害怕,因而不安、憤怒與悲傷。說來也巧,電影在新冠疫情還繼續蔓延的當下上映,某種程度像是用這個故事,回應了現今的社會心理。
今敏木木
2021-11-15
7
全部共 0 篇
排序:發佈日期新到舊
有深意的《美國女孩》
真正深刻的電影,不用說教,一幕幕的影像,一句句的對白,就能讓人想起自己走過的或喜悅或悲痛的痕跡,能說與不能說的,都在胸中翻滾迴旋。 當家庭成員各自沈浸在自己的艱難時,實在沒有餘力體會甚至接住對方的無力。
曾箏
發佈於
閱讀樹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22-06-18
8
海在這|無形受傷的女兒 莎莉:如果這已經是身為一個母親的最好了呢?
父親過世後,她成為母親情緒唯一的出口 大一時,莎莉的父親因胃癌過世,母親的性格也因此產生了變化。 父親還在世時,他是母親的依靠、是情緒的出口,是個能為了生活、家人任勞任怨的一家之主。但在這個支柱消失之後,弟弟又因為工作時常不在家,莎莉也就成為了承接母親情緒的唯一出口。 母親節,你和母親和解了嗎?
海安 Szuan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2-05-10
2
【媽的電影片單】 10部讓你更愛你媽的電影(下) ㄇㄉㄈㄎ!地方媽媽怎麼了
媽媽是我們生活裡無法忽略的存在,談起家裡那個媽媽,我們總是又愛又恨,愛永遠陪著自己的她,也恨擺脫不了的她。本文盤點了近年來「媽的」電影,上篇挑選五位國外電影中特別的母親,下篇則聚焦在台灣電影裡的母親,看看地方媽媽所承受的辛勞與壓力。趁著母親節這天,跟媽媽和解,一起好好看一部電影。
鹿刻Luke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2-05-06
6
《美國女孩》:在恐懼面前,我們都是手足無措的弱者;比起「我愛你」更難說出口的是,「我害怕」。
服膺強勢文化,很好,可以讓你Straight A、可以讓你出類拔萃,光芒四射,可是有沒有一種「叛逆」、「反抗」值得嘗試,值得轉身擁抱柔軟和脆弱,在關鍵時刻成為接住彼此的柔光。
山茶花心靈通訊-GLORIA
發佈於
讀懂《___》過好人生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22-05-04
0
[播客] 有讀時間 #004 - 女性背負的《咒》(劇透) ft.淵淵
瑞最近看完了很紅的台灣鬼片《咒》,想跟大家討論電影中,是否隱含關於女性的焦慮與恐懼,也特別請來了「行動諮商心理師-淵淵」跟我們一起分享討論關於心理學的母親形象及身為人母的經驗
Rae 瑞姨
發佈於
俗BOOK耐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22-04-26
1
我 與「美國女孩」--觀看心得
2022/04/04晚上,一家人終於一起看了「美國女孩」 家裡三個人,爸爸、媽媽跟我,從小時候都喜歡在假日晚上一起看電影,一直到大了以後才讓我選擇想看的電影。 看完美國女孩後我異常的有感觸而打下這篇文章。
Doris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22-04-04
7
我的網咖歲月
一個沒課的午後,我在戰神打《天堂》打得正入迷-- 「幹恁娘咧!」一陣暴喝聲從門口傳來,所有人同時轉頭張望,原本的高聲叫陣聲、談笑聲剎那靜止。一個穿著吊嘎的阿伯手上拿著籐條衝進來,快步走向最角落的座位前,猛然將那張座椅往後拉,座位上那人的耳機馬上被扯掉……
鴻雁
發佈於
鴻雁東南西北飛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22-03-22
23
《美國女孩》_我們如何活成「家」的模樣?
《美國女孩》對我來說,幾乎是太私密,也太過靠近。溫和且平穩的語氣,反復無常的相處困境,電影裡我窺見昔日的模樣。那個還沒長大,青春期,家庭慢慢失能的模樣。
SHEN-CHIEH Tsang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2-03-20
5
我心中的那個女孩 電影—美國女孩 觀後感
切入正題,分享深刻擊中內心的句子,上述是芳儀的父親在看了演講稿後,對芳儀說的話,喚起我心中那個愛逃避的內在小孩。我在芳儀身上也看到好多的自己。 最近著迷於心理學書籍,透過耳熟能詳的《小王子》及《彼得潘》的故事,描述那個長不大的內在小孩原型—永恆少年原型。 前陣子透過一對一的教練課,我深刻體認「母親」
Mao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22-03-13
3
影評 | 《美國女孩》:日常堆疊的衝突與脆弱,互相傷害、卻又互相深愛的一家人。
《美國女孩》是導演阮鳳儀的自傳性作品,整部電影細膩的描述了家庭的日常,以及面對衝突之間不同家庭角色之間的情緒應對。我喜歡這部片的畫面有一種沈靜的美,沒有太多的配樂,反而更能靜下來感受角色的心境,而片中角色面對事情的態度和情緒用語,其實也呼應了多數台灣家庭的日常。
桑的記事本
發佈於
不看可惜,必看影評!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22-03-06
8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 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
先不用,謝謝
前往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