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虛假的護城河
在現實中,人們往往會誤以為某些優勢是護城河,但 Dorsey 認為實則不然,並在書中列出三種容易被誤解的護城河假象:
- 優質產品
- 高市佔率
- 執行力高與有效的管理制度
優質產品
優秀的產品確實能幫企業帶來業績成長,但通常只能帶來短期的績效增長,理由有以下幾點:
- 產品本身具備生命週期,因此單一商品無法讓企業保有長久的獲利
- 競爭者會開始模仿,推出類似或更好的商品來搶佔市場
- 優質產品仍需搭配良好的行銷宣傳手段,否則銷量也會不如人意
舉例來說,數位相機於 2003 年問世,經過 7 年後在 2010 年成為攝影市場的霸主,銷量達到 1.2 億台,
但隨著智慧型手機問世後,數位相機便開始由盛轉衰,僅短短三年銷量便減少了 50%:
再舉個台灣本土的例子,當年清玉飲料店推出「翡翠檸檬飲」時大受歡迎,許多顧客蜂擁而至只為一嚐所謂的黃金比例;但如今清玉在台灣的店面僅剩寥寥數家,完全比不上五十嵐、迷克夏等長年保持穩定的競爭者。(葡式蛋塔、HTC 手機都是一樣的例子)
由於被模仿以及汰換的可能性太高,所以優秀的商品頂多只能形成短期護城河,難以長久維持下去。
因此企業需要不斷推陳出新、研發創新,才能維持好市場上的買氣與關注度。
高市佔率
高市佔率確實是企業的優勢,很多人也認為高市佔率代表企業競爭力強,對手難以撼動其地位,
然而事實上,市佔率卻並非是企業的護城河,至今已經有許多案例證明高市佔率並不能讓企業歷久不衰。
例如知名的攝影龍頭
柯達 (Kodak),直到 90 年代時都還享有 75% 以上的攝影市場佔率,但當數位相機問世後,僅在短短 20 年間,便由盛轉衰,最終在 2012 年時申請破產。
Motorola、Nokia、HTC 也都曾經是手機市場的龍頭,但現在也都已經沒落。
因此 Dorsey 指出,「高市佔率」並不是一條能讓企業高枕無憂的護城河。
在市場瞬息萬變的競爭態勢下,今天的業界龍頭很有可能就會在未來幾年後被取代。
因此對投資人來說,與其判斷企業現在是否具有「高市佔率」,不如判斷「企業是否有能夠吸引到新客群的手段」,以及「企業如何維持現有市場率的手段」,這才是真正的重點。
執行力高與有效的管理制度
優良的管理與執行力,可以讓企業在生產時更有效率,以及在面對危機時更加靈活,
但如果無法建立一套競爭者難以複製的制度流程,那麼很有可能就會被競爭者學去,導致不再具有額外優勢。
此外,很多時候優秀的執行力與管理制度都和「領導者」息息相關,因此有時候當領導者離開這間企業後,此優勢很有可能就會蕩然無存,
更直接一點,想像一下:「如果今天馬斯克突然宣布要離開特斯拉汽車?」那將會對市場有多麼大的衝擊!
因此在管理上的護城河,理論上應該要是一套可傳承、競爭者難以模仿的流程,這樣一來就算領導人卸任或內部重要人士離職,公司也能保有一定程度的競爭力。
選股投資大師
彼得林區曾說過:「一間連『白癡』都能經營的公司,對他來說是絕佳的加分效果。」理由很簡單--
當一間公司的制度完善到就連「白癡」都可以經營,那麼這間公司的穩定性就不言而喻。
護城河優勢 (一):無形資產
首先第一種無形資產,包含品牌、專利、特許經營權….都屬於企業的無形資產優勢。
品牌
品牌性會在消費者心中留下鮮明的印象,同時代表該企業獨特的核心價值。
舉例來說,同樣是衣服廠商,UNIQLO 和 NET 帶給消費者的印象便捷然不同:前者偏向日式平價風,後者偏向歐美休閒風,因此將吸引到不同的客群。
創造自有的品牌性,可以為企業帶來兩種優勢:
(1) 顧客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
舉例來說,蘋果手機就是最知名的案例--即使價格高昂,依舊能吸引許多「果粉」購買。
同樣道理,星巴克的咖啡比一般市售品牌的咖啡還要貴,但還是受到很多年輕人、上班族的歡迎。
精品產業更不用說,愛馬仕、香奈兒、GUCCI 所販賣的產品售價更是貴得驚人。
人類對於自己所熟悉的品牌(如「蘋果」、「星巴克」)會擁有極高的信任度,並且願意掏出更多的價錢來購買。
(2) 主動吸引顧客前往消費
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常會以品牌作為選擇依據,
像是購買運動用品時,第一念頭想到的就是 Nike、adidas、Puma 等知名品牌,因此具有品牌優勢的企業自然能在同產業中脫穎而出。
不過對企業來說,在品牌的操作推廣上也需要小心謹慎:
1985 年時,可口可樂一度想求新求變,因此開始研發新產品,並且發放問券詢問客戶對他們新產品的口味感想如何?
當時收回的問券結果顯示,有高達 70% 的受訪者都表示新口味比舊口味好喝,因此可口可樂決定上架新產品,並且把原本的口味給換掉。
但此舉卻引來大量的批評聲浪,大多數的消費者表示新口味爛透了:「已經不像是『可口可樂』」,「可口可樂已死」……大量如雪片般的抨擊,最後嚇得可口可樂公司重新宣布原本的經典口味回歸,而新口味則永遠不再上架。
對不少人來說,「可口可樂」象徵的是一種懷舊情懷、與過往記憶有所連結的味道。因此消費者喝可口可樂,追求的不是最高品質或最佳體驗,而是追求該品牌所能帶來的感受與回憶,和過往歲月產生短暫的連結。
專利
常常能看到各家企業為了專利問題而鬧上法庭,這是因為實用的專利能讓它們在市場上保持領先優勢,像是獨特的商品或配方都能成為制勝關鍵。
當其他企業需要使用該專利的相關技術時,就必須向擁有專利的企業支付費用,藉此獲得授權。如此一來,對於使用者來說就會增加支出成本,對於授權者來說則也能因此獲得一筆授權收入。
不過要注意的是:「專利都存在著有效期限!」
主要依照各國法規而定,像是美國跟台灣的發明類專利是 20 年有效、外觀設計類專利則是 15 年。
當專利的期限過後,各家競爭者便可以合法使用該專利,原企業的優勢也會隨之消失。
最著名的案例就是藥廠,一般市售的「學名藥」,其實就是其他廠商等原有藥品的專利到期後,再自行生產的複製藥。
這也是為什麼各家企業需要不斷追求創新,才能在市場上保有優勢地位。
不過還是有例外,部分企業為了保持優勢,會刻意不去申請專利,如此一來就不用將秘方及配方公諸於世,但缺點就是企業本身需承擔 100% 的保密責任,透過嚴謹的保護機制避免商業機密外流,否則一旦競爭對手取得相關專利,就不會有法律上的保障。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可口可樂」的飲料配方--神秘配方 7X。傳聞中,目前世界上只有 2~3 人知道 7X 的成份是什麼,而他們被禁止同時搭乘同一個交通工具,以避免如果不小心發生意外,將會導致 7X 的配方永遠佚失。
政府核准的特許經營權
有不少事業,只能夠讓擁有特許經營權證照的企業來經營。
舉例來說,台灣的自來水公司、煉油廠、砂石場、高鐵…等等;國外的信用評等公司、賭博器具生產商…等等。
換句話說,只要取得了政府所發放的特許經營權,便表示可以成為該產業的獨佔企業,不存在著競爭對手的威脅,同時廠商也能享有更高的定價自由(但會受到政府所監管限制),獲得更多的利益。
特許經營權能帶給企業以下好處:
- 保障企業的優勢地位:經營許可需要政府核發,因此產業中的競爭者少。
- 新廠商的進入成本大:申請經營權需要具備一定的資格、支付政府證照金額非常龐大、審查時程曠日廢時,因此進入門檻非常高。
護城河優勢 (二):具有轉換成本高的產品
所謂的「轉換成本」,指的是消費者在轉而使用其他產品時,自身所必須付出的成本。
轉換成本除了錢以外,還有使用習慣、產品性能…等等。
例如,從蘋果手機的 iOS 系統轉到 Android 系統時,就得花時間重新學習操作方式,這就是消費者所必須付出的時間與學習成本。
具有高轉換成本的產品,會讓消費者不願意轉而使用其他同類型產品,因此能抓牢顧客的心,維持企業的競爭優勢。
最知名的案例,便是微軟的 Windows 作業系統--很多公家單位及企業因為已經習慣使用 Windows 作業系統,因此當未來添購新的設備,也會以搭載 Windows 作業系統的電腦為主。(同理,Linux 作業系統愛好者,也不會輕易更換成 Windows)
護城河優勢 (三):網絡效應
當一間企業提供的服務或產品,會隨著用戶數變多而價值增加,甚至呈現乘數效果,就可以說此產品具有「網絡效應」。
著名的案例便是社交軟體--隨著社交軟體的用戶越多,這款社交軟體的價值也會跟著上升,除了吸引到更多人使用之外,也能吸引到更多的廣告商進駐。
以台灣為例,主要是 Facebook、Instagram、LINE 的使用人數最多,因此新進者當要下載社交軟體的時候,往往會先選擇這三者來使用。
日本的話則是 Twitter 的用戶較多,所以日本的新用戶自然率先註冊 Twitter。
除此之外,金融業也是受益於網絡優勢的產業--以證券開戶為例,大多數的人會諮詢身邊的人是使用哪一家銀行的證券服務,自己則較高機率也會選擇一樣的,以便日後可以和身邊的朋友討論投資交易。而對金融業者來說,當交易投資的人數越多,表示能收到的手續費佣金自然也會越高,未來將能研發更多的新服務。
其他還有像網購業、物流業、信用卡業者……也都是能受惠於網絡效應的產業。
護城河優勢 (四):成本優勢
具有成本優勢的公司,自然能有更高的獲利。
不過一般降低成本的做法,往往容易被競爭者效仿,因此「難以模仿的成本優勢」才能算是公司真正的護城河。
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 獨特的管理 / 生產方式:透過發展出不同於他人的管理與生產方式,將能有效降低成本。例如:豐田汽車的即時生產(Just In Time)方式。不過這類型的護城河被模仿的風險高,因此可能只在短期內有效。
- 獨特的天然資源:例如:擁有石油、礦物、林木等獨特資源。
- 距離優勢:擁有距離優勢,可以有效降低原物料及產品的運輸成本。
- 議價優勢:如果有固定合作的廠商,或一次的進貨量龐大的話,便能壓低進貨成本。美國零售商沃爾瑪由於每次的進貨量龐大,因此可以和供應商談到較低的價格,所以也能用較便宜的售價作為競爭優勢。台灣的 7-11 也是同樣的案例。
上述所提到四種優勢,其中又以「獨特的天然資源」和「距離優勢」最難被模仿,對企業來說會是更大、更深的護城河。
護城河優勢 (五):規模經濟優勢
「規模經濟」指的是:當企業的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每單位的平均生產成本會開始下降。
一般來說,生產成本又分為「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
產品的生產成本 = 固定成本 + 變動成本
- 固定成本:指的是廠房的機器、設備、人員薪資等等,不會因為產量變化而變動。
- 變動成本:指的是生產時所需的材料費、製造費等等,會隨著生產數量增加而變多。
當企業規模變大時,由於可以開始生產較多的商品,因此固定成本會被逐漸攤銷,使得每單位的平均生產成本下降:
- 例如生產 A 產品時的固定成本是 10,000 元,而變動成本是 100 元。
- 生產 100 個 A 產品時,總成本是 10,000 + 100 × 100 = 20,000,每單位的平均生產成本為 200 元
- 生產 1,000個 A 產品時,總成本是 10,000 + 100 × 1000 = 110,000,每單位的平均生產成本只剩 110 元
不過當規模超過一定程度時候,邊際效益同時也會開始遞減,形成
規模不經濟的狀況--主要原因會是
內部的管理效率下降、整體經營成本上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