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投資教學】如何判斷企業股價是高估還是低估?

更新於 2022/08/29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現在的股價到底是高還是低?相信這是許多投資人常見的問題。本文就整理了四種用價值投資方式判斷股價的方式,包含本益比、平均股利、股價淨值比法與淨流動資產價值法。
這些方法都相對簡單,因此即使是新手也能立刻就用這些公式計算出股價高低。
不過對我來說,這些計算結果只是拿來「找出股價可能被低估的股票」,但無法衡量股票本身的未來性和增長性,這點務必留意。我自己還會再輔以其他資訊和深入分析,最後才決定是否真的要投資。

價值投資合理股價計算方式

價值投資的核心概念就是用便宜的價格買入好公司,並在其股價符合公司價值後脫手出場,
但隨著近來資訊發達,很難像以前一樣能用低價買入好股,因此大家也逐漸退而求其次,尋求用「合理價」來進行投資。
不過很多時候,常常會不知道該如何判斷一間公司的「合理價格」,導致不清楚是否該現在入場?
因此在市場上出現了一些計算合理股價的方法,幫助投資人判斷企業的合理股價。

本益比法(Price-to-Earning Ratio,簡稱 PE、PE Ratio)

本益比代表投資一間公司時所需要的回本時間,計算公式如下:
本益比 = 股價 / EPS
(EPS 是每股盈餘,可以採用去年財報的數據,也可以用近四季的 EPS 相加;後者精確度高一點)
假使今天一間公司的股價是 20 元,EPS 為 2 ,計算出的本益比 (PE) 為 10 (20 / 2),代表在股價與 EPS 不變的情況下,你的投資需要 10 年才能回本。
因此本益比越低,代表投資報酬率越高(因為回本時間越短)。
不過由於股價每天都會變化,EPS 是每季變動一次,因此今天你算出的本益比是 10,明天可能會變成 8,數值是浮動的。
一般正常的本益比範圍會落在 12~20 左右,高於 20 會被判定「股價過高」,低於 12 會被認為「股價過低」。
不過這只是一個參考通則,實際上很多優良公司的本益比都遠遠超過 20 ,
例如:可口可樂在 2019 年的本益比為 23.89;Amazon 和 Netflix 的本益比更是曾高達 118.32 以及 81.63。
當一間公司擁有健全體質及未來性時,即使本益比大於 20 ,也值得投資;
反之即使算出來的本益比低於 12,也可能具有長期衰退、面臨下市倒閉的風險。
因此本益比法主要適合用在「具有實質潛力、但目前股價被低估的股票」上,至於那些大型成熟的企業則不適用。
事實上,本益比法就是一個篩子,把「本益比小於 20(或其他數字)」當作篩選條件,挑出一些有可能股價被低估的股票,
之後再針對這些股票深入研究,一方面可以省下不少時間,另一方面也有機會找到下一檔寶藏股。當然,更多時候可能是徒勞無功,不過不需要因此灰心,因為找到「不值得投資的股票」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如何用本益比回推合理股價?
答案很簡單,讓我們把公式移動一下,答案就出來了:
股價 = 本益比 × EPS
在選擇本益比(PE)的時候,你可以找到公司最近每一年的最低本益比、平均本益比、最高本益比,然後計算其平均值,就可以得出三種股價:
(平均)最低本益比 × EPS = 可買入股價
平均本益比 × EPS = 合理股價
(平均)最高本益比 × EPS = 可售出股價
得到上述三項股價後,再依據現在的股價來進行判斷:
  1. 現行股價 < 可買入股價:可以開始考慮購入該公司股票,但要注意該公司是否遇到營運上的困境才導致股價跌落
  2. 可買入股價 < 現行股價 < 合理股價:可以開始考慮購入該公司股票(本益比低,回本快)
  3. 合理股價 < 現行股價 < 可售出股價:可以繼續持有該股、或出售部分股份(本益比處於合理範圍)
  4. 現行股價 > 可售出股價:可以開始出售該公司股份(本益比高,回本慢)
該如何找出公司的三種本益比?
那麼該如何找到每年的「最低本益比平均本益比最高本益比」呢?
從以下網站就能取得這些資訊:
  1. CMoney:查詢台股本益比,以季為單位
  2. 康和證券盤後資料專區:查詢台股本益比,輸入股票代號後點選基本資料,會顯示該公司的最高與最低本益比
  3. Morningstar:查詢美股本益比,以年為單位
  4. Yahoo Finance:查詢海外股本益比
下面拿彰化銀行的企業財報資料為範例,來進行試算:
由下圖可知,彰化銀行這八年來的平均最高本益比為 16.37平均最低本益比為 12.56平均本益比為 14.47 (平均最高本益比 + 平均最低本益比除以二),
彰化銀行 2019 年公布的 EPS 為 1.35元,因此算出彰化銀行的可買入股價、合理股價、可售出股價分別為:
  • 可買入股價: 12.56 × 1.35 ≒ 17.0
  • 合理股價:14.47 × 1.35 ≒ 19.53
  • 可售出股價:16.37 × 1.35 ≒ 22.1
以圖中的開盤價 18.1 為例,是介於可買入股價和合理股價之間,因此可以開始考慮購入這間公司的股票……當然,這只是根據本益比所推出來的結論。
價值投資教學:用 PE 本益比法來判斷公司(彰化銀行)股價是否合理及買入賣出時機
要知道,「可以考慮在這個股價買入」的結論,並不意味著「這間企業就值得投資」的現實。
如果這間企業的經營策略已經不行、執行長沒有遠見、營運上不根據大環境變化來做轉型,那麼即使股價再低也不建議投資。
最知名的案例就是宏達電 HTC,這間公司大起大落的故事我想應該不需要再多說了(笑)。
有時候可能會找不到本益比的資料,那麼你也可以自己從財報中的資訊來推估一個本益比範圍,再進一步推算三種股價。
最後,本益比法比較適用在每年穩定獲利的企業上
如果像是新創公司或財報造假的公司,由於其獲利和虧損並不穩定,就會使得每年的本益比浮動不定(在統計學叫作資料的標準差過大),那麼推算的三種股價就比較容易失真,這點務必留意。

平均股利法

平均股利法是存股族評估當下股價是否值得買入的好方法,
主要適合用在那些每年股利變動不大的公司
股價= 平均股利 × 你所希望的回本期間以年為單位
以下網站可查詢各公司所發放的股利:
對存股族來說,主要投資獲利是靠著公司所發放的股利,因此將自己能接受的回本時期乘上公司發放的平均股利,就能得到你的期望股價。
舉例來說,如果一間公司十年來平均發放 5 元的股利,而你本身認為這檔投資希望在 10 年後回本,那麼你的合理股價就會是 5 × 10 = 50元。(這裡不考慮將股票出售的狀況。)
但這種做法的缺點是,由於是利用平均股利來推算股價,所以強假設比較高,需要確定公司每年發放的股利變動幅度不會差異太大,否則很難估算回本時期。
簡單說,這種做法的風險來自於公司是否能夠發放穩定的股利。
此外股票市場上存在著除權息的概念,也就是股價要扣除股利(或配股)的市值——例如,當公司發放 100 萬的股利後,股價就會向下調整減少 100 萬元,因為這筆錢是從企業轉移到股東身上的。
除此之外,股東(投資人)還會因為收到這筆現金股利而被政府課稅。
因此採取「股利」作為投資報酬手段的人,需要留意公司的填息狀況
如果公司無法負擔填息,那就要留意你選擇的存股標的是否要持續下去?
否則你所領的股利其實就是你自己的錢,而且還會被課稅。

股價淨值比法(Price Book Ratio,簡稱 PB)

第三種合理股價的計算方式,主要是從公司淨值來推論而出:
股價淨值比 = 股價 / 每股淨值
每股淨值 = 公司淨值
/ 發行股數
公司淨值 =
(流動資產 + 固定資產) – 總負債 = 股東權益
(P.S. 資產 = 流動資產 + 固定資產 = 負債 + 股東權益)
可以從以下網站查到公式中所需要的資訊:
  • 公開資訊觀測站可查詢台灣上市公司的發行股數股東權益
  • Yahoo Finance可查詢海外公司的資訊,Balance Sheet 中的 Book Value Per Share (mrq)就是每股淨值
股價淨值比是用股價除以每股淨值,因此計算出來的結果是在觀察「股價是否和公司實際價值相符」:
  1. 股價淨值比 > 1:股價高於每股的實際價值,表示市場上對這檔股票有所期待,可以再用其他方法來評估股價的合理範圍。
  2. 股價淨值比 = 1:股價恰好等於每股的實際價值。
  3. 股價淨值比 < 1:股價低於每股的實際價值,表示股價可能被低估、未來有上漲的潛力;也有可能是公司面臨未公開的風險危機。
當把股價淨值比法用在營運成熟、年年獲利的企業時,會發現淨值比往往都大於 1,這是因為市場上多半對這檔股票有所關注跟期待,投資人大量買進而推升股價,因此比較難看出股價是否有被高估或低估,需要再用其他方式來估出合理股價。
但如果是用在獲利不穩定的公司時,市場就會更加謹慎,並傾向以企業實際的獲利能力來決定是否買進,因此有機會找到股價淨值比 < 1 的股票,此時代表其股價具有上漲的潛力,可以進一步來判斷該公司的營運狀況和產品佈局。

淨流動資產價值法(Net Current As set Value,簡稱 NCAV)

NCAV 是價值投資之父班傑明葛拉漢最常用的手法,
概念上和股價淨值比法一樣,從公司淨值來判斷合理股價:
淨流動資產價值法 (NCAV) = (流動資產 – 總負債) / 流通股數
流動資產:「現金、銀行存款、短期投資、應收帳款與票據、存貨、預付費用…等等。」
可以從以下網站查到公式中所需要的資訊:
  • 公開資訊站「資產負債表」能找到流動資產總負債,「公司基本資料」中能找到流通股數
  • Yahoo finance可查詢財報資訊,點選 Statistics 後,Share Statistics 中的 Shares Outstanding 就是發行股數
NCAV 和股價淨值比的差異主要在於, NCAV 計算時不會計入固定資產:
  • 股價淨值比法:公式中的股價淨值計算是[(流動資產 + 固定資產) – 總負債] / 流通股數
  • NCAV:公式中的股價淨值計算是 (流動資產 – 總負債) / 流通股數
葛拉漢之所以認為不該不計入固定資產,是基於以下三個原因:
  1. 部分固定資產無法變賣:像是廠房生產時必要的機器設備,若出售的話會導致公司獲利下降,甚至是無法繼續營業
  2. 部分固定資產難以販售:有些設備只有在特定產業才有需求,因此可能會出現無人願意收購的情況,導致其實際價值為零
  3. 不少固定資產具備折舊問題:例如 10 年前買入的機器設備在汰換後必定賣不到當初的價格,帳面價值和實質價值存在差異
因此不少人認為只有流動資產才能看出公司的真正價值。
NCAV 計算出來的結果代表著該公司的「每股清算價」,葛拉漢將其視為「合理股價」,因為清算價是公司在倒閉清算後,投資人每股所能拿到的實際金額
因此如果目前市場上的股價 < NCAV,就可以買。理論上只要公司的財報不造假,在這個時候買入都是穩賺不賠的,因為即使公司倒閉,投資人也能拿回清算價的金額,所以你的買入價只要小於清算價(NCAV),基本上獲利的機會都非常大。
當然在現實中,如果公司真的面臨倒閉清算的狀況,很多資產可能將會被賤價拋售,屆時會無法達到預期的清算價。
因此會不少人(包括葛拉漢)在算出 NCAV 後,會再設定一個安全邊際,以避免實際清算價下修的風險。

算出合理股價後,可以設立「安全邊際」

在使用上述方法計算出合理股價後,有的人會再給自己上一層保險,也就是設置所謂的「安全邊際」,
辦法是計算出的合理股價後,再依照自身的風險承擔能力打個幾折,避免因為股價停滯不前而導致自己有所損失。
例如,今天計算出一家公司的合理股價為 100 元,你可以打個 9 折設置安全邊際,等到該公司股價降到 90 元時再買入。
以葛拉漢為例,他就習慣用 NCAV 算出價格後再乘上 2/3 作為買入價。
當然,這裡的折扣幅度主要依據個人的習慣、風險承擔能力、個性而定,你也可以完全不設定安全邊際,都是沒問題的。
安全邊際的好處是可以避免股價不漲反跌、避免公司倒閉時達不到清算價的風險,但缺點是會降低合理價格、讓買入門檻的難度變高。

結語

本文提到的四種方式,是市場上常見估算合理股價的方法,其中又以 NCAV 最為嚴謹。
需要留意的是,這四種方法都是根據「歷史數據」來計算,並不能展現出公司未來營運和成長狀況。
尤其當遇到黑天鵝事件的話,市場上會參雜更多人為因素、情緒因素,這時候採取槓鈴策略反而比較適合:
如果情況允許的話,當在使用這四種估算方式的時候,建議至少蒐集 10 年的數據,因為這差不多就是一個景氣循環的週期,可以更全面蒐集到公司在繁榮期與衰退期的詳細數據。
一間公司的股價就算處於合理股價(或低於合理價格)的時候,也不代表一定要買入。
價值投資的精髓,就在於投資人需要深入思考,充分推論各種可能性:包括執行長的個性策略、公司營運狀況、產品佈局是否具有未來性、是否有陷入長期衰退的可能性,手頭現金流是否充足、現在股價被低估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內部營運出現重大問題?競爭對手太強?只是單純有閒置資產?)…等等,
如果只憑單一項因子就進場,那其實大多數時候不是在逢低進場,而是放棄思考的表現,並且極有可能最後面臨認賠殺出的風險。
【免責聲明】 本文僅為股價估算方法的內容整理與分享,無任何投資建議。所有投資交易皆存在風險。本文不構成任何開戶建議,請謹慎選擇具有安全監管保障的投資平台。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過去我有不少批評項目方的言論,一方面得罪不少項目方,同時也得罪不少投資人,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遷怒於我、彷彿是因為我的批評才導致項目崩盤的感覺……有點奇怪就是了。如果真那麼好,會因為我的評論而崩嗎?「一定都會有人討厭你,被白癡討厭是加分項,我都這樣期勉自己。」
「我想讓所有人在 IG 限時動態上,有各式各樣的字體出現」,這是 Jerry 來找我時說的話。我不曉得對喜歡發 IG 限動的人來說,這個 APP 實不實用?不過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想要讓世界變得更美」的堅持 - - 尤其是字體之美。
市值四億美金的 #BIT 開始解鎖出來,會一路解鎖到 2023 Q2。對去年牛市的擁護者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今年有很多項目方都面臨解鎖潮,真會挑時間,難道是代幣經濟設計上的集體共識? 年初還有人私下說 BIT 今年有利多,如今看來就是唬爛嘴。幣圈不缺說書人,大多數都無法為自己許下的承諾負責。
雖然七月中幣價開始往上飆漲,開始又有人說牛市回歸,但我目前還是看空,策略上還是會採取逢高做空/乾脆不做/做網格/穩定幣放貸…。 六月 CPI 會是最頂,接下來會慢慢往下降沒錯,但升息政策還沒那麼快,然後有一件可能被大家遺忘的事情!接下來各大美國企業會開始公布 Q2 財報,也就是「估值修正」這件事。
很多幣圈投資人對於加密貨幣和傳統金融結合、或者被政府納入監管,並沒有說太看好,不外乎是「金流會被看光光」、「會被查稅」這類的理由。這就像過去幾年,有不少美股投資人在爭論:「究竟是海外平台好?還是複委託好?」這件事本來就一體兩面;而加密貨幣其實也是一樣的。
過去我有不少批評項目方的言論,一方面得罪不少項目方,同時也得罪不少投資人,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遷怒於我、彷彿是因為我的批評才導致項目崩盤的感覺……有點奇怪就是了。如果真那麼好,會因為我的評論而崩嗎?「一定都會有人討厭你,被白癡討厭是加分項,我都這樣期勉自己。」
「我想讓所有人在 IG 限時動態上,有各式各樣的字體出現」,這是 Jerry 來找我時說的話。我不曉得對喜歡發 IG 限動的人來說,這個 APP 實不實用?不過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想要讓世界變得更美」的堅持 - - 尤其是字體之美。
市值四億美金的 #BIT 開始解鎖出來,會一路解鎖到 2023 Q2。對去年牛市的擁護者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今年有很多項目方都面臨解鎖潮,真會挑時間,難道是代幣經濟設計上的集體共識? 年初還有人私下說 BIT 今年有利多,如今看來就是唬爛嘴。幣圈不缺說書人,大多數都無法為自己許下的承諾負責。
雖然七月中幣價開始往上飆漲,開始又有人說牛市回歸,但我目前還是看空,策略上還是會採取逢高做空/乾脆不做/做網格/穩定幣放貸…。 六月 CPI 會是最頂,接下來會慢慢往下降沒錯,但升息政策還沒那麼快,然後有一件可能被大家遺忘的事情!接下來各大美國企業會開始公布 Q2 財報,也就是「估值修正」這件事。
很多幣圈投資人對於加密貨幣和傳統金融結合、或者被政府納入監管,並沒有說太看好,不外乎是「金流會被看光光」、「會被查稅」這類的理由。這就像過去幾年,有不少美股投資人在爭論:「究竟是海外平台好?還是複委託好?」這件事本來就一體兩面;而加密貨幣其實也是一樣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