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1|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前天到宜蘭分會為第十期解說員訓練講課,我帶幾本我寫的書贈送給提問的學員。
    果然,又有人問我有沒有挫折?好奇怪,不時就有人問這個問題,看來這真是個令人容易有挫折的時代啊!
    如果細究什麼是挫折感,大概可以定義為我們的「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這種「求不得」的痛苦就是挫折感的來源。因此,只要降低我們的期待,就不會產生挫折感。
    多年來,我以「對人對事不要有期待」當作「人生修練」的目標,因為沒有期待,所以就不會有失落,也因為沒有期待,所以若有成果與收穫,也能視為「偶然的運氣」而感恩上天的厚待。
    其實我知道很多有志於從事環境守護的伙伴,常常會因為「熱臉貼在別人冷屁股上」,或者那麼努力卻沒有任何成效,那種失望沮喪的心情我可以了解。
    我常以「三顆饅頭」的故事與伙伴們共勉,這個故事其實是我小時候看到的小笑話。話說小明跟小英去逛街,走一走肚子餓了,就在路邊買了一個饅頭,邊逛邊吃。吃完了還是覺得餓,就買了第二個,結果吃完了還是餓,於是逛到另一條街時,又買了第三個饅頭。
    這個饅頭吃完後,小明肚子就飽了,他恨恨地說,早知道這間店的饅頭可以讓我吃飽,就不該浪費錢買另外那兩個饅頭。
    連小學生看了這個故事都知道小明很笨,因為不是第三顆這顆饅頭這麼厲害,而是累積了前兩顆饅頭,最後才能讓我們吃飽。
    小時候知道的道理,我們長大後卻忘了,在環境運動的路上,我們的努力若沒有成果,很可能我們是那第一顆第二顆饅頭,不必氣餒;同樣的,假如我們的行動引起很大的迴響,也不必太得意,因為我們剛好就是那第三顆饅頭。我們的努力會是那第一顆還是第三顆饅頭,沒有人知道,也不必在乎,因為第一顆、第二顆、第三顆都有它的價值與意義。
    因此,我總是提醒自己以平常心來看待自己的努力,我相信只要用過心用過力的地方總會留下痕跡,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原地踏步毫無成果;也或許我們的點滴行動卻獲得功成名就;但是成也好,不成也好,不必太在乎外界的反應與評價。
    將近二十多年前曾寫過一篇文章,記得篇名是「沒有失敗的社會運動」,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後面再附上一篇十多年前寫的「不要對別人有期待」,文章所寫的內容就是近年來常提醒自己的,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在這不確定時代保持心情平和,讓守護環境的眼永不止息。

    不要對別人有期待

    記得高中時英文老師曾發下好幾張英語名言佳句要我們背誦,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西方著名的祈禱詞:「請賜給我平靜,能接納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給我勇氣,能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請賜給我智慧,讓我分辨這兩者的不同。」
    當時我正為這句漂亮的佳句而讚歎時,坐在我隔壁的同學卻冷冷地說:「這一句根本是廢話,一點意義也沒有!」看到我滿臉狐疑的樣子,同學繼續解釋道:「你看這一句話有沒有像我們常開玩笑說的『大郎的弟弟叫二郎,二郎的哥哥叫大郎,廟的前面有旗竿,旗竿的後面有廟』,話講了半天,卻等於沒講一樣。我們面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原本也就只有這兩種態度,要嘛摸摸鼻子接受下來,要嘛去抗議去改變,我們缺的是不知道那些事情該接受還是抗議,看完這句話,我們還是沒有學到那個分辨的智慧啊!」
    聽了這番話,一時還真無法反駁,不過,到底什麼是分辨的智慧也一直縈繞在我心裏。到了大二時,有一陣子忙著社團,在籌辦許多活動忙得焦頭爛額中,忽然體會到,原來要區分可以改變或無法改變的智慧並不難,只有自己能做的事以及自己的態度與看法,是唯一自己可以改變的;而必須求之於人的,或是別人要怎麼對待我,是要幫我們的忙,還是放鴿子扯後腿,要稱讚我們還批評我們,我們只能平靜的接受,是當下不必去改變也無法改變的事。
    換句話說,當時我的體會就是,不要對別人有期待,不要讓別人的言語與行為來影響自己的情緒與態度。其實有了這樣的頓悟之後,這三十年來,我反而得到最多人的幫忙與協助,因為原本我不期待別人幫我忙的,結果一但當別人來幫忙了,我們的感激,往往會使別人幫我更多忙;同時若別人放我鴿子或惡意批評與中傷,也因為原本對別人就沒有期待,所以也可以維持平常心,到後來,那些人也會不好意思而友善相待甚至轉而協助我們。
    不過,說實在的,要做到不對別人有期待,並不容易,甚至已經可以說是相當高的宗教情操了,因此,若免不了還是會有期待時,我儘量把這個期待說出來,因為我發現人之所以不快樂,覺得被傷害,往往都來自於這些沒有說出口的期待。
    我們認為家人應該記得我們的生日,同事應該要瞭解我們的苦心,老闆應該知道我們的努力,我們也希望朋友應該能夠體會我們的心情,每一個的「應該」都是我們對別人沒有說出口的期待,這些秘密的期待落空之後,就造成我們被剝剝,被忽視,失望,氣憤或幻滅的種種情緒。所以這些年,只要我嘴巴或腦海裏出現「他應該」這三個字時,就立刻提醒自己:「我又有對別人懷抱著沒有說出口的期待了!」
    的確,年齡愈長,愈能朝內看,只把精力放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上。年輕時,我們滿懷志氣,想改革社會,想改變別人,想更正一切不合理之事;如今我已知道,改變世界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

    沒有失敗的社會運動

    曾經應邀担任某場會議的主持人,會中代表NPO與青年們對談的,有許多算是長期參與各種社會運動的伙伴,在分享彼此的經驗中,有位青年提出問題,問我們會不會有挫折感,如何面對社會運動的失敗?
    其實我常覺得發生同一件事情,可以是挫折,也可以是成功之前的經驗,全看自己的態度如何,就像古人說的,可以重於泰山,也可以輕於鴻毛。
    至於如何面對社會運的失敗?我覺得只要我們投入心血,全力以赴的努力,根本沒有所講『失敗的社會運動』,頂多可以區分為『非常成功,部份成功,一點點成功』這幾種不同程度。
    當然,運動的訴求或目標,也許在此時此刻沒有立刻達成,但是,我總是相信,任何努力,在歷史的進程當中,絕不會虛耗的,正如十九世紀英國哲學家摩瑞斯曾說道:『人們奮戰失敗,儘管他們失敗了,但他們為它而戰的事終將成真,雖然到時已非當初所期待的模樣,但另一方面,這也是會讓人挫折之處,因為努力的收穫不會在今天。甚至在大部份的情況下,我們的努力只是在為歷史和未來而撒種耕作。』
    朱熹在『觀書有感之二』裏這麼寫著『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我想,歷史的迂迴或發展大概是如此吧!許多後來視為稀鬆平常,不必任何努力就自在而行的事(或觀念),在時代變遷中,都曾經歷漫長的等待與付出,形成足夠多的春水,到了某一天,該來的就會來!
    有這層體會,大概是面對不盡如意的結果時,我們仍能保持樂觀的原因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