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局者( 原文作者 : Kenneth Cukier, 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Franc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書的內容論述了思考框架的威力,用比較簡單的說法就是將舊有的觀點,以另外的角度甚至是對立的面向作為邏輯,並打造成新趨勢的一種思考模型。這本書講的就是這樣一種思考模型的建立。依照每個人的認知能力,建立屬於自己的思考框架,這個思考框架若能夠幫助到其他人,或有利於社會的進步,那麼就更能彰顯「人」的價值。
作者群從一開始就以第1章的決策作為破題,說明為什麼需要建立思考框架 ? ( 建立思考框架和能否做出好決策,息息相關);第2章則提出甚麼是本書內容所謂的思考框架以及如何建構它 ( 作者群認為這是人類的核心能力,AI無法模仿,畢竟AI自始即需要人類資訊餵養,AI可作為記憶儲存並判讀結果,最後仍需由人類自行抉擇 ); 第3、4、5章談論建立思考框架的心智元素, 第6章特別提到思考框架其實是需要切換的,第7、8、9章則是為思考框架的建立提出方法。
建立思考框架的最終目的是要打造一個有助於實現目標的局面,也就是建構有助於實現目標的現實(頁119 ) 。建構的本身就已經是進入思考層次了,如果我的目標是閱讀一本書,那麼該如何行動就是現實框架的呈現。
舉例,首先是一本書的選擇,我可以去圖書館逛一圈然後沒有設限的選書,只憑情感和直覺甚至被熟悉的書類吸引著。接著,這樣會耗費至少3個小時的時間,而且不能發揮自己所有的認知能力(頁257 )。
假設這是思考框架中的選項A,然而時間很寶貴,我將思考框架切換至選項B,根據日常生活、社會議題、國際局勢的現象,找尋相關連結的書,這樣不但增加認知能力還可以縮短選書的時間。當然還有選項C,就是利用AI,給予關鍵字的搜尋,圖書館藏或購書網站都可以。妙的是,除非我直接給書名,否則AI不會思考我要的書,它也不會自己建立我要的書的連結範圍,它更不會自己另起思考框架(頁258 )只有身為人的我自己才會去思考並作出決定要讀哪一本書。
但是,你也會發現,當我們使用關鍵字搜尋時,AI 演算法會帶出更多的連結讓我們看見,作者在(頁257)也提到,不同於情感主義者,超理性主義者渴望用理性的資料數據及演算法取代人類的思考框架。
我記得機器人話題很夯的時候,有一個短片讓我印象很深,就是人老了,有時候難免成為孤獨的一個人,這時有一個機器人陪伴在身邊,幫忙做家事也可以聊天,機器人不會喊累,不會不耐煩….然而機器人沒有情緒的同時,是否也顯示機器人的認知能力有限,它無法主動感知人類的一舉一動,因為機器人無法做到情況假設、抽象推理、甚或極端類推的能力(頁258 )如果有,也是人類將資料數據無止境的餵養結果,像機器戰警的電影那樣。
作者群在頁94就有說到,認知的同質性和單一性無法建立成功思考框架。因此我覺得,思考框架的原型應該是人類的認知能力,而認知能力則來自情感上的生命經驗以及理智上的科學知識,所以多閱讀有助於我們的思考層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很喜歡《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也喜歡《孟子·盡心篇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喜歡讀著讀著而茅塞頓開的時候,那種究竟的快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說的年代編排呈現等比級數的增加後又對比級數的收回,作者窩藏心思的數字遊戲,有著筆下莫斯科紳士的俏皮(1922、1923、1924、1926、1930、1938、1946、1950、1952、1953、1954 );( 時間截距分別是1、1、2、4、8年;8、4、2、1、1年 )
小說的年代編排呈現等比級數的增加後又對比級數的收回,作者窩藏心思的數字遊戲,有著筆下莫斯科紳士的俏皮(1922、1923、1924、1926、1930、1938、1946、1950、1952、1953、1954 );( 時間截距分別是1、1、2、4、8年;8、4、2、1、1年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大意就是要讓機器能夠具備人類的思考邏輯、行為模式和決策能力 透過建立及套用內建於動態運算環境的演算法,來模擬人類智慧活動的基礎技術。 簡言之,AI 的目標就是試圖讓電腦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和行動。  很多人懼怕科技的進化等於人類的退化
卡片,看起來僅是相當普通的東西,我們未必會認真地去看待它。 我們也許較少地想到,卡片是否可能作為一種促進思考的工具,從而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如此地普通的卡片,其實蘊含著關於想法如何創新的深刻意涵。
Thumbnail
思考框架 那些被社會定義為成功樣貌的人,就是因為那些外界不斷給予的正面回饋, 為他們的思考潛意識建立起成功人該有的框架,最後,他們就會在普世的框架中看不見自己的選擇。 框架形成的三階段 自我標籤化 嘗試將自己塑造成符合外界期待的形象,忙著成為別人想要的樣子,卻失去了看到自己的原有成長可能性。
Thumbnail
AI的世界充滿了創新和潛力,涵蓋了許多領域,包括但不限於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和機器人技術。AI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複雜而多層面的,既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社會需要在技術發展和倫理規範之間找到平衡,確保AI技術的應用能夠真正造福人類。
Thumbnail
作者主張當我們進行重大決策時,應先架構起一個框架(Frame)。善用這個框架之所有相關因素,才能達成預定成效。首先先定義何謂「思考框架」。其次就分多個章節仔細論述「思考框架」的具體內涵有哪些? 作者們舉出很多實際案例來闡述如何運用架構落實,在落實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重要概念。
Thumbnail
6 篇文章|6601 字 思考觀|認知科學|管理學 本書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以下主題。 目錄 一章:思考的基礎 01  認識你的大腦如何處理訊息: 介紹大腦如何接收和處理新訊息,以及這對學習的意義 02  建立思考的框架: 談論如何建立有效的思考框架,並解釋這如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如何建立有效的思考框架,並解釋這如何幫助整合新舊知識。 建立思考的框架 「波士,在我們談論思考框架之前,要不要給我們的朋友們解釋一下什麼是「思考框架」呢?」
Thumbnail
《超越AI的思考框架》聚焦決策與組織心智,強調思考品質提升。探討因果、反事實、限制等概念,旨在改進決策。內容基礎,對新手入門有助。提倡多元思維,拓展決策框架。雖深度不足,但與管理學理論相輔相成。
Thumbnail
人類的心智,與AI本質上的區別。 《心智、機器與哥德爾》(英語:Minds, Machines and Gödel)由約翰·盧卡斯教授於1959年撰寫的哲學論文,他認為人類數學家不能被圖靈機所替代。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大意就是要讓機器能夠具備人類的思考邏輯、行為模式和決策能力 透過建立及套用內建於動態運算環境的演算法,來模擬人類智慧活動的基礎技術。 簡言之,AI 的目標就是試圖讓電腦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和行動。  很多人懼怕科技的進化等於人類的退化
卡片,看起來僅是相當普通的東西,我們未必會認真地去看待它。 我們也許較少地想到,卡片是否可能作為一種促進思考的工具,從而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如此地普通的卡片,其實蘊含著關於想法如何創新的深刻意涵。
Thumbnail
思考框架 那些被社會定義為成功樣貌的人,就是因為那些外界不斷給予的正面回饋, 為他們的思考潛意識建立起成功人該有的框架,最後,他們就會在普世的框架中看不見自己的選擇。 框架形成的三階段 自我標籤化 嘗試將自己塑造成符合外界期待的形象,忙著成為別人想要的樣子,卻失去了看到自己的原有成長可能性。
Thumbnail
AI的世界充滿了創新和潛力,涵蓋了許多領域,包括但不限於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和機器人技術。AI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複雜而多層面的,既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社會需要在技術發展和倫理規範之間找到平衡,確保AI技術的應用能夠真正造福人類。
Thumbnail
作者主張當我們進行重大決策時,應先架構起一個框架(Frame)。善用這個框架之所有相關因素,才能達成預定成效。首先先定義何謂「思考框架」。其次就分多個章節仔細論述「思考框架」的具體內涵有哪些? 作者們舉出很多實際案例來闡述如何運用架構落實,在落實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重要概念。
Thumbnail
6 篇文章|6601 字 思考觀|認知科學|管理學 本書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以下主題。 目錄 一章:思考的基礎 01  認識你的大腦如何處理訊息: 介紹大腦如何接收和處理新訊息,以及這對學習的意義 02  建立思考的框架: 談論如何建立有效的思考框架,並解釋這如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如何建立有效的思考框架,並解釋這如何幫助整合新舊知識。 建立思考的框架 「波士,在我們談論思考框架之前,要不要給我們的朋友們解釋一下什麼是「思考框架」呢?」
Thumbnail
《超越AI的思考框架》聚焦決策與組織心智,強調思考品質提升。探討因果、反事實、限制等概念,旨在改進決策。內容基礎,對新手入門有助。提倡多元思維,拓展決策框架。雖深度不足,但與管理學理論相輔相成。
Thumbnail
人類的心智,與AI本質上的區別。 《心智、機器與哥德爾》(英語:Minds, Machines and Gödel)由約翰·盧卡斯教授於1959年撰寫的哲學論文,他認為人類數學家不能被圖靈機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