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什麼聲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當我在撰寫闡述我心情的文章時,我的腦中總會有一個疑問:
  「我預設的受眾到底是誰?」
  當然,不限於發表網誌,包含在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社交媒體上的簡短發文也會讓我自己產生相同的疑惑,畢竟我並沒有多少的朋友,所以很明顯地,我預設的受眾並不會是我認識的某人,以此反推,我儼然只是在自言自語,又有時,我只不過是在將我腦中發出的聲音與對話紀錄下來。
  我知道基於獵奇的心理以及當前極端政治正確的社會風氣,普羅大眾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世界深感好奇,甚至更有不少人恨不得自己也能罹患某種身心疾病來得到免費的關注、壓倒性的話語權、道德制高點或者更多所謂的社會紅利。但我想強調:我並不是那樣的,事實上,我對自己的各種症狀都會解讀成單純而無謂的情緒敏感,我的憂鬱是矯情的不知足,我的恐慌是抗壓性不足,我的抑鬱是是對現實生活不負責任的排斥,我的焦慮是體認自己無法改變現實的妄想落空,至於我腦中的那些聲音它們並不是幻聽,而是我在面對社會與群眾時的囈語,因為我不能誠實表達出我內心真正的想法,逃避、厭惡、抱怨、諷刺、咒罵、憤怒、沮喪、消極、輕蔑、孤寂、不甘……
  是的,我在乎我的形象。在這個主張包容的時代,本質卻是各式各樣的逆向歧視,幾乎每個人都能夠以某個理由而更輕易地宣稱自己遭到了冒犯,從而進行各種自我合理化的剝削與霸凌。因此我的所有發言和行為都必須格外小心,我的想法無時無刻都會受到思想審查,法西斯有了美化過的新名字,那就是民主、自由與進步。
  而且是的,我對此感到恐懼,起初我以為是我自己的真實性格天生就帶著難以社會化的毒性,無論我有心或無意,未免造成他人傷害,於是我刻意將自己與社會隔離;但隨著日子經過,我才發現事實應該是相反的,別說是提出異議,單是對主流價值抱有遲疑都可能成為被攻擊的對象,甚至連「沉默」本身也能夠被當作是一種有罪的指控。
  正如同這個當下,在我提出我觀察到的現象並將其公開發布之後,讀到這篇文章的讀者們會有什麼想法呢?認為我過度偏激、歇斯底里、有嚴重的被害妄想?
  嗯,這就是我的重點。
  但我想我應該是太寂寞了,時常,我有數天──乃至數週──的時間都沒有與任何人進行過談話,然而我卻又不是與任何人都能夠談論我想談的事情;與我關係較好的極少數友人,他們總是離我太遠也太忙,而且我不想要讓我的問題成為他們的負擔,進而還被刻意地重點關心。
  至於關係較為生疏的,我則不想要為了談論我所遭遇的痛苦、困頓與茫然而再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陳述完整的前提跟脈絡,更遑論──並不是自視甚高的緣故──我想聊的話題多半都相當地晦澀、複雜而難解,畢竟如果能夠想得通,那麼我自然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煩惱,孤獨對我而言更不構成任何問題,況且,我又能夠從陌生人的口中得到什麼建議呢?理性上我知道智慧可能來自意想不到的地方,但大多時候,「你可以試試看打坐啊」、「把心態放輕鬆、對自己好一點」、「我推薦你可以去看一本書」、「放心,事情不會如你想的那麼糟的」……坦白說,這類的建議只會讓我更為惱火。
  於是乎,我身邊沒有任何一個人隨時都能清楚我的近況,因為我沒成天到處嚷嚷。
  如果我說我討厭貓呢?
  如果我說我討厭小孩呢?
  如果我說我非常討厭計畫被打亂呢?
  如果我說我根本不在乎那些虛偽的社會議題呢?
  如果我說我早就想要放棄我的工作了呢?
  如果我說我不想再聽到毫無保障的口頭約定、厭倦檔期的無盡等待了呢?
  如果我說我認為委託方都只是一群連自己要什麼都不知道、表達能力差勁、思考邏輯支離破碎、提案毫無創意、智商像個徹頭徹尾的白痴呢?
  如果我說我想要停止忍耐、縱情地自憐自艾一回呢?
  如果我說我不想委屈自己做出任何改變呢?
  如果我說我覺得發瘋的是全世界而不是我自己呢?
  如果我說我已經決定在一年後自殺呢?
  其實我想要換一份收入穩定的職業。
  其實我想要維持我的興趣,甚至另外專心學習某樣樂器或語言。
  其實我想要搬到一個空間更大、更安靜的地方。
  其實我想要領養一隻流浪犬。
  其實我想要無所顧忌地暢所欲言。
  其實我想要在我覺得難過時公開表達我的不滿。
  其實我想要有人能夠傾聽、接受、支持我的感受。
  其實我想要認識更多值得信任的朋友。
  其實我想要結交能夠照顧彼此、相互理解的另一半。
  其實我想要到世界上的更多地方去看看。
  其實我很希望自己的存在無論對自己或他人都是有意義的。
  其實我很想回到過去將自己所有的遺憾與錯誤通通修正。
  其實我很想要將自己的人生重新開始。
《全面啟動》(Inception,2010)
  但我就是做不到,我不行,我沒辦法……

  於是日復一日,凡於清醒時刻,我只能繼續沉溺於自己無處宣洩的憂傷裡,不停自責,不停自我否定,在每一個不吃藥就會失眠的夜裡,一邊被動期待著我的電子信箱或者任何通訊軟體能夠傳來一則不存在任何利益前提、單純出於善意關心的問候,但另一邊卻又矛盾地認為自己毫不值得,而每一秒鐘的靜默、從來不會跳出的訊息通知聲都在不斷驗證這個結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會員
62內容數
我莫約在中學時期開始了寫作之路,在那還有奇摩家族的年代,討論區就是我的發表平台,起先只是為了宣洩生活,未料竟有讀者在閱讀之後提出催更:「然後呢?」於是這便促成我開始連載小說的動力與契機;時至現今,猶未停止。在這個專題裡,我會收納並校正好過去自己的小說;希望在多年之後,我的故事依然能帶給人娛樂,無論理性或感性上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近十三年過去,直到現在我居然還沒準備好哪些問題是我真正想問的。這樣的心態嚴格說來就是想要逃避,一旦把事情弄得過份清楚,人反而會覺得難受,但反過來說,不清不楚照樣是種煎熬。遺憾的是,人生在世就有避不開的幾何選擇題,不變的就是承受痛苦的前提。
現在起碼有上萬隻嬰兒怪包圍了我們,牠們都在為了剛才那陣鮮血而亢奮著,哭泣的方式進而發生改變,牠們開始大笑,一般人絕對無法體會明明耳聞成群嬰兒笑聲卻感受不到喜悅和希望的情況,畢竟正常的嬰兒不是因為發現了可以吃掉的活人才開心地笑出聲音。
比起《復仇者聯盟》中美國隊長質問東尼.史塔克:「脫下盔甲之後,你還是什麼?」而東尼則仍可回答:「天才,億萬富翁,花花公子,慈善家。」,我對於《機器戰警2》(Robocop 2,1990)的台詞與情境更有感觸。
最重要的是「信念」,我已去過一次天堂和地獄,因此我得說服我的知覺我是那個世界的主宰、是制定宇宙運行公式的神明,更是一個徹底自由的人,我得相信我一定做得到,因為我必須再見到她……
「夢境通常只是在反應潛意識,而我個人認為『潛意識』這個字眼代表的原始意圖、負面情緒總是最準確的,透過一些統計的總結,人們可以從夢的情節來整理出一個提醒自己注意的方向,姑且不論可信度,至少在生活上增加危機意識和積極態度都能造成正面的效率。射手,我覺得你在擔心著某個人,這是一個關鍵。」
「一般大眾對靈魂的認知就好比是『電池』,而身體則是『機器』,當機器的物理功能受到自然磨損、破壞而再也無法運作時,電池自然就難以作用,但,我可以告訴你:即使是活到八、九十歲以後才過世,剩餘的電力還有剩……而且是剩很多。」
近十三年過去,直到現在我居然還沒準備好哪些問題是我真正想問的。這樣的心態嚴格說來就是想要逃避,一旦把事情弄得過份清楚,人反而會覺得難受,但反過來說,不清不楚照樣是種煎熬。遺憾的是,人生在世就有避不開的幾何選擇題,不變的就是承受痛苦的前提。
現在起碼有上萬隻嬰兒怪包圍了我們,牠們都在為了剛才那陣鮮血而亢奮著,哭泣的方式進而發生改變,牠們開始大笑,一般人絕對無法體會明明耳聞成群嬰兒笑聲卻感受不到喜悅和希望的情況,畢竟正常的嬰兒不是因為發現了可以吃掉的活人才開心地笑出聲音。
比起《復仇者聯盟》中美國隊長質問東尼.史塔克:「脫下盔甲之後,你還是什麼?」而東尼則仍可回答:「天才,億萬富翁,花花公子,慈善家。」,我對於《機器戰警2》(Robocop 2,1990)的台詞與情境更有感觸。
最重要的是「信念」,我已去過一次天堂和地獄,因此我得說服我的知覺我是那個世界的主宰、是制定宇宙運行公式的神明,更是一個徹底自由的人,我得相信我一定做得到,因為我必須再見到她……
「夢境通常只是在反應潛意識,而我個人認為『潛意識』這個字眼代表的原始意圖、負面情緒總是最準確的,透過一些統計的總結,人們可以從夢的情節來整理出一個提醒自己注意的方向,姑且不論可信度,至少在生活上增加危機意識和積極態度都能造成正面的效率。射手,我覺得你在擔心著某個人,這是一個關鍵。」
「一般大眾對靈魂的認知就好比是『電池』,而身體則是『機器』,當機器的物理功能受到自然磨損、破壞而再也無法運作時,電池自然就難以作用,但,我可以告訴你:即使是活到八、九十歲以後才過世,剩餘的電力還有剩……而且是剩很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面對「失常」的自己,就像聽到一個你完全不感興趣的話題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 你,還好嗎? 生活有不如意的地方?有些事,會否無法向身邊人傾訴? 情緒找不到出口,心口的擔子愈來愈重? 你,還好嗎? 如果你想向我訴說,如你想聽我的想法: • 請加入我的沙龍會員 • 我會不定時在討論區開放約每星期一封的「會員來信」限額 【 請開啟討論區通知 】
Thumbnail
最近常常心浮氣躁,不想社交,也拒絕社交,只想一個人安安靜靜待在家裡,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做。
•不能代表憂鬱症 •僅作為描寫紀錄 我感到絕望,突然覺得自己之前做的決定好像都是錯的。明明我很正常的回應他們,但是他們卻突然對我不耐煩了,對我兇了。我玻璃心碎流淚了。 我嘗試讓自己正常一點,打開臉書。但是我沒辦法在自己個人臉書說什麼,因為沒人會懂也沒人會想懂。
Thumbnail
一句話就這麼溢出心智的序列,那是一無意識的、關於愛的滿溢。正是因為那是場永遠都在腦海裡的洋流中竄動的情感,所以對於身體外部的公眾領域只能是一種情感能否生存的未知試探。 此次是一次意外的、招致不穩定的未明事件,在短暫而無法確知自己的冒險意圖之前,行動需要被迫使展開,如果說,可以趕在聲音到達前就有機會攔
心頭突然一堵,就好像一根魚刺卡在喉嚨。 總感覺自己有多話想說,但有人傾聽時又不知該如何說起。 無人在身旁總感覺很孤單,置身於人潮擁擠的地方卻又想躲起來。 我害怕被忽略,我也敏感多疑,害怕這樣的表情是不是不討人喜歡。 用「直接與衝動」的性格掩蓋自己內心彎繞又打結的事實。 熱鬧的派對中,我舉杯
在高三,我確診重度憂鬱症。 病發前,我一直是個不敢和人交流的人。曾經我深信所有人都終將離開自己,不肯和任何人敞開心扉。對我而言,展露自己的脆弱或享受他人的給予都會帶來不安。我也深信和他人之間的鴻溝不會消失,並做好了一直一個人的覺悟。 在生病後,周遭的人給了我很多支持。和自己相當生疏的
還是回到了這一題,其實最實際和實用的方式一直在我身邊,我以為自己早就知道,卻忽略其實我還沒學會。 連日的失落、焦慮、沒來由的擔心、想與人比較、覺得自己不夠好、抱怨、不滿足.....,理性上知道是自己「想太多」,跟任何人都沒有關係,但是情緒上總是覺得有疙瘩。 通常是我一個人的時候,覺得孤單寂寞(也
空氣正在凝結,對質正在持續  「你為什麼這樣對她說話」沒有激昂的情緒,口中的不滿已達到高峰   「有什麼不好嗎?」我的詢問在他眼裡是挑釁   「你明明知道她有憂鬱症,你還對她說『現在沒有人可以幫你,只有你自己可以幫你自己』」他無法理解為什麼要說出這樣的話   「事實而已,所以她對你說了
知道現在不論我說什麼你都聽不進去,因為你生完涵涵後因壓大產生的產後憂鬱導致你到如今還是選擇逃避,更不肯真實的面對內心,偽裝著自己,看你這樣真的心疼又心痛,卻無能為力,因為這種情況只有你能幫的了你自己,你一直說你在做自己,但你確定嗎?如果真是再做自己,今天你不會去煩一些事,從以前你就是容易想法矛盾的人
Thumbnail
面對「失常」的自己,就像聽到一個你完全不感興趣的話題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 你,還好嗎? 生活有不如意的地方?有些事,會否無法向身邊人傾訴? 情緒找不到出口,心口的擔子愈來愈重? 你,還好嗎? 如果你想向我訴說,如你想聽我的想法: • 請加入我的沙龍會員 • 我會不定時在討論區開放約每星期一封的「會員來信」限額 【 請開啟討論區通知 】
Thumbnail
最近常常心浮氣躁,不想社交,也拒絕社交,只想一個人安安靜靜待在家裡,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做。
•不能代表憂鬱症 •僅作為描寫紀錄 我感到絕望,突然覺得自己之前做的決定好像都是錯的。明明我很正常的回應他們,但是他們卻突然對我不耐煩了,對我兇了。我玻璃心碎流淚了。 我嘗試讓自己正常一點,打開臉書。但是我沒辦法在自己個人臉書說什麼,因為沒人會懂也沒人會想懂。
Thumbnail
一句話就這麼溢出心智的序列,那是一無意識的、關於愛的滿溢。正是因為那是場永遠都在腦海裡的洋流中竄動的情感,所以對於身體外部的公眾領域只能是一種情感能否生存的未知試探。 此次是一次意外的、招致不穩定的未明事件,在短暫而無法確知自己的冒險意圖之前,行動需要被迫使展開,如果說,可以趕在聲音到達前就有機會攔
心頭突然一堵,就好像一根魚刺卡在喉嚨。 總感覺自己有多話想說,但有人傾聽時又不知該如何說起。 無人在身旁總感覺很孤單,置身於人潮擁擠的地方卻又想躲起來。 我害怕被忽略,我也敏感多疑,害怕這樣的表情是不是不討人喜歡。 用「直接與衝動」的性格掩蓋自己內心彎繞又打結的事實。 熱鬧的派對中,我舉杯
在高三,我確診重度憂鬱症。 病發前,我一直是個不敢和人交流的人。曾經我深信所有人都終將離開自己,不肯和任何人敞開心扉。對我而言,展露自己的脆弱或享受他人的給予都會帶來不安。我也深信和他人之間的鴻溝不會消失,並做好了一直一個人的覺悟。 在生病後,周遭的人給了我很多支持。和自己相當生疏的
還是回到了這一題,其實最實際和實用的方式一直在我身邊,我以為自己早就知道,卻忽略其實我還沒學會。 連日的失落、焦慮、沒來由的擔心、想與人比較、覺得自己不夠好、抱怨、不滿足.....,理性上知道是自己「想太多」,跟任何人都沒有關係,但是情緒上總是覺得有疙瘩。 通常是我一個人的時候,覺得孤單寂寞(也
空氣正在凝結,對質正在持續  「你為什麼這樣對她說話」沒有激昂的情緒,口中的不滿已達到高峰   「有什麼不好嗎?」我的詢問在他眼裡是挑釁   「你明明知道她有憂鬱症,你還對她說『現在沒有人可以幫你,只有你自己可以幫你自己』」他無法理解為什麼要說出這樣的話   「事實而已,所以她對你說了
知道現在不論我說什麼你都聽不進去,因為你生完涵涵後因壓大產生的產後憂鬱導致你到如今還是選擇逃避,更不肯真實的面對內心,偽裝著自己,看你這樣真的心疼又心痛,卻無能為力,因為這種情況只有你能幫的了你自己,你一直說你在做自己,但你確定嗎?如果真是再做自己,今天你不會去煩一些事,從以前你就是容易想法矛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