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月來,與台灣有關的外交事件有四項,分別是:宏都拉斯與台灣斷交、馬英九訪中祭祖、捷克國會議長訪台與蔡英文出訪友邦;這些事件對台灣是屬於對國際關係有重大影響的外交議題,但對中國來說卻是另一個武力展示的機會,除了國台辦與中國外交部等官方部會藉機拉高聲勢攻擊執政黨外,對內也同步操作民族主義情緒藉機煽動族群仇恨來達成內部分化的目的,依筆者拙見,中國共產黨在這幾起外交事件,最主要的戰略目標有幾個:首先是為下一波的認知戰進行鋪陳,其次則是操作民族主義的情緒。
一、中國對台認知作戰之鋪陳
在這幾次的外交事件中,中國官方的反應除了按照往例抨擊台灣政權外,中共國台辦方面,按照往例加強宣傳「統一後對台灣的好處」,內容聚焦統一後對台灣的民生經濟有幫助,以及有效提升台灣人在國際上的自信與對台灣人的財產有所保障等等;雖然內容多為老話重談,但尤為注意的是國台辦主任宋濤在今年初談話內容提到「將與台灣有識之士協商『國家統一』」等,這些在學界也已被解讀成習近平希望運用「民主協商」推動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不出2個月台灣方面,就發生馬英九宣訪中祭祖情況,看來馬英九似乎也響應了中國「民主協商陷阱」的鋪路,而後隨著兩岸疫情降緩,恐怕會有更多「馬英九」掉入這張陷阱網。
其二除了強化台灣內部對中國好感的印象操作外,屬於官方的媒體對攻擊執政黨的不乏卻沒停止,近期環球時報就發起網路民意調查的活動,內容為測試網友對蔡英文拜訪友邦與過境美國的反應,在誘導式的提問與回答框架下,最終的結果也如同中國官方所預期的那樣:中國網友認為蔡英文訪美別有心機,政府無論如何都該採取動作反擊。
雖然我們對中國的印象是共產黨專制政權,但他們內部則是自稱「人民民主專政」的「民主集中制」政體,雖然採行的選舉制度屬於間接選舉,但仍顯示其政權擁有一定的民意基礎,也代表著政府在採取任何行動前,都需要先鋪陳民意授權以製造行動的正當性,即便這些民意是屬於被刻意製造出來或是假造的,中國政府仍能片面宣稱自己是依循民意在做事,舉例來說,中國先是利用環球時報的民意調查結果影響蔡英文外交之旅,其次在蔡英文旅美期間發動親中團體甚至美國人面孔抗議,以此製造台灣總統難堪的場面,未來可能就是在蔡英文外交之旅結束或美國眾議院議長正式訪台之時宣布擴大軍演;加上在兩岸方面釋出的「民主協商的糖衣毒藥」,中共似乎在對外以及對台的認知作戰正在進行多頭式進行中。
二、統一戰線的運用與「中國式」民族主義操弄
我們最終回歸到一個重點,中國是如何利用「統一戰線」的概念來利用這些外交事件?由於「統一戰線」實質上是一個戰略上的聯盟,目的在達成「統一台灣」的戰略目標,因此實際上會參與運作的除了常見的中國官方媒體外,台灣的民間團體與媒體和公關公司也是中國共產黨會加以爭取支持的對象,但更深層的概念並不是要這些台灣團體與媒體支持統一,而是要這些人不支持獨立,或不支持現在執政黨的政策,甚至相信中共刻意製造執政黨「只顧政黨利益,而不顧老百姓的民生溫飽」的錯覺;以缺蛋議題為例,政府已啟動應變機制,甚至對於囤蛋不肖行為予以揭露,但多數民眾早已選擇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對於自己已被建構在統一戰線的框架下渾然不知。
綜上所述,這樣的情形對台灣雖然是個危機,但同時也是轉機,危機的部分是台灣國內反對黨的見獵心喜,藉機進一步擴大國內民眾的政治歧見,而全然無視台灣被資訊攻擊的事實,與加害者站在一起打壓台灣,讓台灣內部的意見更加分歧。
但我們也能從這樣的機會分辨敵友,知道與中國站在同一陣線的「同志」有誰,在最糟糕的狀況發生前能做最充足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