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小新讀book,我會不定期分享會計知識、閱讀心得和投資理財相關的文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一個「起點」,引領你進一步思考和閱讀,豐富你的思維和知識。歡迎大家按下「追蹤」按鈕,這樣就不會錯過我最新的文章啦!此外,如果你也喜歡看影片,歡迎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t2E1TFW4BVHc16d2Xheog" target="_blank" class="draft--a">小新讀book」,我們可以一起在學習的路上成長。另外,因為持續創作不易,方格子也推出了為創作者設計的廣告分潤計畫。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希望你能點擊一下廣告,這小小的舉動將成為支持我繼續創作的動力。當然,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也歡迎提供贊助,這會讓我更有動力創作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感謝你的支持!"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https://youtu.be/b5Fzg9GeaGM">https://images.vocus.cc/baf144a4-0148-4859-ab2f-c4bc69bcf892.jpg" data-width="1381" data-height="781" data-position="center">在前一篇文章中(https://vocus.cc/article/64389841fd897800010fd230" target="_blank" class="draft--a">如何決定存貨的成本?掌握先進先出法與平均法的計算方式),我們談到了如何計算存貨的成本。但當我們面對期末報表時,我們需要思考:原始存貨成本真的是一個合理的入帳依據嗎?如果存貨因為過時、瑕疵或其他更好的產品問世而不受市場歡迎,這可能會導致存貨的銷售價格降低,甚至低於先前的進貨成本。在這種情形下,若仍以之前的成本來入帳,可能會是不合理的做法。存貨的評價方法:成本與淨變現價值孰低法如果一項商品因為各種原因而銷售價格下跌,或是我們必須花費更多的成本和費用才能推銷這項商品,那麼這些事實都會影響到商品所能帶來的現金流,換句話說,就是這項商品的淨變現價值會改變。所謂的淨變現價值,就是指商品的預估售價扣除可能發生的成本和銷售費用後的淨收益。為了謹慎起見,如果淨變現價值低於成本,我們就需要將成本調降至淨變現價值的水平;如果淨變現價值高於成本,我們就以成本作為入帳依據。換言之,在期末存貨評價時,我們的評價準則就是比較成本和淨變現價值兩者之間較低的值,來作為最終的存貨成本。存貨下跌時的會計處理https://images.vocus.cc/4f8c6429-6eb3-4e70-b796-094f04288cbb.jpg" data-width="1271" data-height="707" data-position="center">存貨下跌時的會計處理。假如不幸地,我們發現某個存貨的淨變現價值比我們購買時的成本低,這表示存貨價值下跌了。在進行存貨評價時,我們必須將存貨下調至淨變現價值,這樣做的結果是減少了存貨,而存貨是一個資產科目,其正常餘額應該在借方。因此,我們必須在貸方給予一個會計科目,稱為備抵存貨跌價,它代表了存貨的減項。另外,存貨價值下跌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損失,這個損失會被計入費損科目,而費損科目的正常餘額在借方,此時的借方科目就是存貨跌價損失,它代表了銷貨成本的加項。成本與淨變現價值的兩種比較法在企業進行存貨評價時,有兩種常見的方法可以比較成本與淨變現價值,分別是個別比較法和分類比較法。https://images.vocus.cc/8051fb76-7b27-4ea5-b23a-47281ec894d1.jpg" data-width="1271" data-height="707" data-position="center">個別比較法圖示。個別比較法是對每一項商品進行單獨比較,選擇成本和淨變現價值中較低的一方作為入帳的基礎。https://images.vocus.cc/db5e86c7-17a6-46fd-beb7-dd24dfe8a387.jpg" data-width="1270" data-height="707" data-position="center">分類比較法圖示。而分類比較法的條件相對較為嚴格,依照國際會計準則規定,只有同一產品線,用途相似,並在同一地區生產銷售的商品才可以被歸為同一類別。然後將同類別商品的成本和淨變現價值加總,比較各類別中的較低值,作為入帳的依據。存貨的估計有些時候,我們無法實際盤點存貨以得知其正確的金額,但有些時點卻必須要知道存貨的價值,因此我們就必須使用估算的方式來推算存貨的金額。比如說,對於定期盤存制的企業來說,他們必須等到期末實際盤點時才能得知期末存貨的金額,但如果老闆在會計期間中需要知道存貨的價值,這時我們就必須使用估算的方法來推算。此外,若存貨因為水災或火災而毀損時,我們也必須估算毀損存貨的價值,以便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總之,估算存貨的金額是一種必要的手段,能夠讓我們在無法實際盤點存貨時,仍能夠推算出存貨的價值,以便進行相關的會計處理與管理決策。下面介紹兩種存貨估計方法,分別是毛利率法與零售價法。毛利率法https://images.vocus.cc/7503ef9f-8f00-4e73-aa9c-d6f5ad537945.jpg" data-width="1270" data-height="710" data-position="center">毛利率法圖示。毛利率法是一種利用估計毛利率來推算期末存貨價值的方法。它的計算邏輯如下:首先加總期初存貨和本期進貨淨額後得到可供銷售商品成本,再扣除銷貨成本,就可以得到期末存貨的金額。在公司帳上可以直接查詢到期初存貨和本期進貨淨額相關資訊,因此,只要我們知道銷貨成本的金額,就可以進而推算期末存貨的成本,而銷貨成本則是由銷貨淨額減去銷貨毛利所得到,進而可知銷貨成本的計算公式是:銷貨淨額 × (1 - 毛利率)。毛利率通常是採用過去年度的平均毛利率。這裡再簡單重複說明一下,為了使用毛利率法,我們需要取得期初存貨和本期進貨淨額的資料,計算出可供銷售商品成本;然後取得銷貨淨額的資料,並估計本期的毛利率,計算出銷貨成本;最後,把可供銷售商品成本扣掉銷貨成本,即可得出期末存貨的金額。上面毛利率法的計算內容中,有兩個名詞需要特別注意,就是進貨淨額和銷貨淨額。進貨淨額是指進貨總額扣除進貨退出和折讓與進貨折扣,再加上進貨運費的金額。銷貨淨額則是銷售收入扣除銷貨退回與折讓再扣除銷貨折扣後的金額。https://images.vocus.cc/50c5f49c-e5bd-4491-a0d9-55e3610b8522.jpg" data-width="1270" data-height="706" data-position="center">進貨淨額與銷貨淨額在財務報表的呈現方式。這些項目間的關係也是進貨淨額與銷貨淨額在財務報表上的呈現方式。在題目中要計算這個兩項目時,需要特別注意這些組成成分的金額,才能正確地進行毛利率法的計算。零售價法https://images.vocus.cc/718c1689-0b44-471a-b31e-de78b3647e95.jpg" data-width="1270" data-height="707" data-position="center">零售價法圖示。接著要介紹的是另一種推算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就是零售價法。這種方法不同於毛利率法,它是利用商品的零售價格和成本之間的關係來推算期末存貨的成本。首先,我們可以從帳上查詢期初存貨和本期進貨的成本,進而得知可供銷售商品的成本。接著,我們可以查詢期初存貨和本期進貨的零售價格,進而得出可供銷售商品的零售價格。此時,我們就可以計算可供銷售商品成本占零售價格的比例,這個比例就是平均成本率。接下來,我們將可供銷售商品的零售價格扣除銷貨收入後,即可得到期末存貨的零售價格。最後,再將期末存貨的零售價格乘以剛剛計算的平均成本率,就可以得出期末存貨的成本。毛利率法與零售價法的差異歸納今天我們學習了毛利率法與零售價法這兩種推算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現在我們可以總結這兩種方法的差異。https://images.vocus.cc/8c9a30c0-796f-4541-9d00-6fba96181e7c.jpg" data-width="1269" data-height="705" data-position="center">毛利率法的邏輯。https://images.vocus.cc/e84a56eb-1941-4aeb-9c7f-009f877c35ba.jpg" data-width="1270" data-height="707" data-position="center">零售價法的邏輯。毛利率法是利用存貨商品成本欄位的資料,再加上毛利率的計算,推算出銷貨成本資料,進而推算出期末存貨的成本。而零售價法則是利用存貨商品收入欄位的資料,再加上平均成本率的計算,推算出期末存貨的成本。可以說,毛利率法是以成本為基礎,加上毛利率推算成本,而零售價法則是以收入為基礎,加上平均成本率推算成本。這樣的差異,讓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這兩種方法的使用方式,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運用這些方法來分析存貨的成本。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一點幫助,請幫我點愛心並歡迎追蹤,這將是我繼續分享的動力,如果覺得內容不錯,也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知道,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好喔。參考資料: 《會計學新論》 作者:李宗黎.林蕙真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