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7|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2015京都枯楓記(10) 法林寺、錦市場人如錦

【錦市場裡賣醬燒小章魚的美麗店員,是不是人如錦?】
11月26日,預定只玩6天的旅伴們要搭15:35的HARUKA往關西機場,利用早上安排去【錦市場】漫逛、採購,據說這是連最期待的景點。
約定09:30在【花旅舍】會合後步行前往,吃了早餐才8點,日前注意到附近的檀王法林寺銀杏正黃,便利用這段空檔揹著相機去轉悠。其實女兒住處週邊古寺不少,但在大古蹟名勝如林的京都,很容易視而不見。
檀王法林寺全名「朝陽山栴檀王院無上法林寺」,為京都市指定有形文化財,位在三条、川端通交叉東北角,其前身為建於文永9年(1272)的悟真寺,開山的是奉法然為宗祖的淨土宗三条派始祖了惠上人,龜山天皇曾皈依門下並賜山號朝陽山。悟真寺在永祿年間(1558-69)燒燬,慶長16年(1611)袋中良定上人在原址興建法林寺,元文3年(1738)12世住持良妙上人再加以擴建,奠定今日規模,號稱中興。來這麼段「考據」,無非說明即使街頭一座不起眼的小寺院,溯源也有7、8百年,而我只是經過時瞥見它的大銀杏才興起一探的念頭!可惜近看也黃得並不純粹,與今年楓況同病,且寺方有工程進行,樓門前停了輛中型卡吊,照相卡卡。由於佛教在日本發展到後來漸成所謂葬式佛教,一般佛寺都附有墓園,檀王寺也不例外,在東側,特別的是,它的南北兩側又有兒童館和幼稚園,在裡面逛時,就遇到三、五家長帶著孩子來上學,顯然日人生活中並不忌諱墓地。
【法林寺本堂,建於寬政3年(1750)】
【就為這株銀杏而來】
【法林寺門樓望西樓,建於明治21年(1888),門上扁額是山階宮晃親王所題。圖右有石佛群。】
【左:建於延寶6年(1678)的念佛萬靈塔;右:袋中上人親筆大名號碑,係昭和11年(1936)臨摹寺中所藏袋中上人法書所刻。】
【騎腳踏車送孩子來上保育園的媽媽】
依時到【花旅舍】與夥伴會合,朝錦市場行進。女兒昨晚練拳頗耗體力,本想在家休息,但說見識見識歐巴桑逛市場也好,便跟著出門,不過未及11點還是告退了,回去睡午覺,再帶午餐給她。
我們走三条通,過了川端通刻意下鴨川,悠閒地沿川岸走向四条大橋。在古老的都城裡有這麼條河流,或者說,這古都根本是它所孕育的,過往歷史、文化的聯結不待言,即以今日觀之,兩岸自然、人文景觀隨季節、區段變化,居民生活仍與其習習相關,然而利弊夾纏、悲歡交織,自古以來,鴨川亦不時氾濫成災,治水成為歷代官方重要的課題,早在天長元年(824)就設了「防鴨河使」的專職,但一直未能徹底解決,到昭和10年(1935)6月底都還發生造成鴨川上26座橋沖毀15座的大水災,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慘重,然以此為契機,政府對鴨川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在昭和22年(1947)完工,將部份河段加寬、建造數個落差達數十公分的河堰減緩川水流速等,形成至今所見面貌,雖不免人工穿鑿之痕,但比起台灣城市裡絕大多數的河川整治,卻好太多了,而那是人家70年前就完成的。
星期四的早上,沿岸行人稀疏、川中水鴨零星,我們走走停停,約20分鐘後登上四条通尋路往錦市場走去。
【鴨川畔看水鴨的婦女】
【鴨川畔的女兒】
【往錦市場途中經過錦天滿宮】
若非團體行動,我大概不會去錦市場,到了後,卻頗為驚艷,商品琳瑯滿目本可想見,是人物的精采出乎意料,且不僅賣家,採買的顧客也可觀,不禁唸道:「錦市場、人如錦!」
在寺町通入口望見廊道上方掛著「祝 錦市場 400年」的布幡,先就一驚,没想到隨便一個「菜市場」也400年!實則一查,它的歷史可上溯到延曆年間(782~805),到了1615年正式設為「批發魚市場」,漸漸發展成今天的樣貌。對在地人,這裡每天有許多產地直送的食材,海鮮、肉類、蔬果之屬;對觀光客,週邊林立著頗各具特色的餐廳,所以有京都廚房之稱,但顧客豈止京都,而是來自世界各地,因此可大可久,不時可見店員胸前別著「我會說漢語」、或「我能說英語」的小牌子。才跨入市場,賣食品的店家紛紛招呼試吃,如果存心省餐費,來回繞個一圈,吃飽大概没問題!
引起我將注意力投向人物的,是一攤賣醬漬小章魚的姊妹花,長相、穿扮、氣質、言笑都給人清秀簡淨之感,十分舒目,於是擴而觀察其他攤商,發現無論男、女、老、少都十分有型,這型不止是穿著、儀容,還包括身上散發的一種職人精神。我在2015京都枯楓記(8) 早安清水寺中曾述及,日本現存千年以上企業達21家之多,登記有案百年以上的超過2萬5千,其中必有部份活在400年歷史的錦市場裡,於是不必一一探明,大可想像眼前店東、夥計代代相傳在此工作、生活,無論堅持傳統或與時俱進,店舖氛圍及商品都保存著有形、無形的古老元素,構成一種可意會、難言傳的人文深度,使得在這裡進行的,除了買賣,還有活生生的文化展示,讓人覺得真是應該代代相傳、守護。
【錦市場東側入口,迎面可見《祝錦市場400年》的布招。】
【錦市場台灣遊客篇,試吃免驚。】
【錦市場台灣遊客篇】
【錦市場店家篇】
【錦市場店家篇:胸別「我會說漢語」的店員。】
【錦市場店家篇:有次,賣廚房手工用具(庖丁)等的商家。】
【錦市場店家篇:有次收銀員。】
【錦市場店家篇:有次】
【錦市場店家篇:賣醬燒小章魚的姊妹】
【錦市場店家篇】
【錦市場店家篇】
【錦市場店家篇】
【錦市場商家篇:爆栗子】
【錦市場店家篇】
【錦市場店家篇】
【錦市場店家篇】
【錦市場店家篇】
【錦市場店家篇:活到老,做到老。】
【錦市場店家篇】
【錦市場店家篇】
【錦市場店家篇:胸前別著「I speak English」的店員。】
【錦市場店家篇】
【錦市場店家篇】
【錦市場商家篇】
【錦市場店家篇】
傳統老舖有著優雅的、深具情味的店員也罷了,看似在地人的顧客竟也都賞心悅目又是怎樣?是千年古都涵養出來的風度嗎?孕育出偉大華夏文明,號稱禮義之邦的中國,曾為帝京的千年古都更多,但其居民的平均素質顯然無法與此相比,該歸因於日人善保傳統的民族性嗎?還是京都幸運地没經過八國聯軍、五四、內戰、文革等等對傳統近乎毀滅的巨大衝擊?不過寫篇遊記,這個問題就不多想了,但以後只要有機會,不妨再訪探錦市場,看看長駐的店東或浮光一瞬的客人俱「無恙」否?雖然在一己的生命中,「人面不知何處去」的情況一定會發生,可是「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錦市場應該會再經過許多400年,縱使人、物變遷,此刻身處其間所感受到的精神,還是會傳承下去。其實台灣的歷史雖短,也有些存續了數十年頗具特色的市場與夜市,從自幼接觸到的觀察,場內人情本就淳厚,整體環境、形貌也都朝著更文明的方向進化,只要人文素養繼續提升,未來錦繡可期。
【錦市場顧客篇】
【錦市場顧客篇】
【錦市場顧客篇】
【錦市場顧客篇】
午餐在市場裡的【錦 もちつき屋】吃,中文應該是【錦麻糬屋】吧,搭配各式麻糬的定食種類不少,算是它的特色,店員穿著齊整、笑容可掬,一樣精采。吃完飯,其他4位旅伴就此道別,我與妻多留3天。初到時每人繳交4万円做公費,結算平均只花3万5千多,但夥伴們說不用退,餘款就給女兒做生活費,真是謝謝他們了!
洞仙歌 ─ 法林寺、錦市場
為尋黃葉 探法林深院
淨土逡巡讚久遠
墓園幽 迴盪童語童喧 生與死 豈不紅塵習見
踱鴨川尚早 錦市繁華 陳列琳瑯競招喚
巧笑訝天人 乃顧商民 俱精采 百年積澱
道他日重來可依然 縱物換星移 此情常燦
【錦 もちつき屋的店員】
【我們在錦 もちつき屋在點的餐】
【用餐時碰到的在隔壁攤位用餐的大陸遊客,malima對她們小攀談了一番。】
【在錦市場上洗手間時所見貼在門外的告示,看了噴飯!顯然是孤狗之流的翻譯,實在不像嚴謹的日本人會做的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