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0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abc猜想,國科會研究計畫的問題。



    這個,其實之前就想說說感想,
    結果就一直耽擱著。

    這是日本數學家望月新一可能證明「abc猜想」的報導。

    當然我不懂數學,所以也無法了解它的重要性。
    只是,報導裡頭說,
    望月教授花了10年的時間,才證明abc猜想,
    而且還只是「可能」證明。
    我只是在想:
    這樣的天才,
    到了台灣,將不會是天才,而是蠢才。

    為什麼?
    1.望月教授這10中間有沒有其他論文?不知道。
    但沒有的話,不要說升等,
    早就被教師評鑑、或6年條款之類的東西踢出去了。

    2.他申請國科會,會過嗎?
    如果你在計畫書上說,
    這個研究也許要花上10年、或者更久,
    也不保證研究會有成果;
    這樣可能拿得到補助嗎?
    沒有國科會,沒有業績,評鑑很難看,
    大概也會被踢出去。

    可是,有時候真正重要的研究,
    是需要長久的時間去冒險的。
    台灣的制度卻只鼓勵短期能見效的東西;
    他們不鼓勵冒險。

    之前讀到一本《日本現代老子研究》,
    也說一個日本學者,一生之中學術專著出版很少,
    但凡出手,必定擲地有聲。
    他們的制度可以等你十年磨一劍。台灣呢?

    寫一大堆沒什麼人看的論文,
    和留下一本真正有影響力的著作,哪一個比較有意義?

    ××××××

    會想到這個,
    也是因為附中人社的學妹,問起博論研究計畫如何寫。

    但是我沒辦法回答。
    博班入學考的計畫,純粹是應付用的。
    等到要開始寫論文了,
    老師問:

    「你論文要寫什麼?」
    「××和××。」
    「那是什麼?有關係嗎?」
    「我也不知道,要做做看才知道。」

    於是就這樣回去把論文寫出來了。
    據說本門的學長學姐也是這樣;
    老師問T學長研究計畫,他說:

    「不知道。我要是說得出來,論文就已經寫好了。」

    可是這是事實啊!
    不去做的話根本不知道細節,所以才要研究嘛。
    有時候還需要繞很大一圈。
    我當初跟老師做目錄,
    被迫讀一堆日文文獻,
    當時也不會知道這些會跟論文有關。

    所以,悠遊涵養是很重要的,
    對於我們的學門而言,特別更是如此。
    沒有特別目的地讀書和思考,
    到處亂繞,
    往往才能發現許多別人看不見、想不到的問題。

    這就是我所說的冒險的意義。
    從前,我們的老師們就是這樣的。
    因為他們的時代,
    沒有種種制度的干擾。

    ××××××

    但是現在呢?
    如果要申請計畫補助,就不能冒險,
    必須有明確的內容,
    講白一點,就是早就想好、甚至寫好的東西。
    而且最好必須挑選安全的題目。

    更悲慘的是,
    像這樣被計畫押著走,
    悠遊涵養、自在讀書的時間空間都沒有了。
    再也不能有遶一大圈去冒險的餘裕。
    這樣真的比較好嗎?

    但這就是不得不去接受的現實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rubo's blog 無名2006.6.4~隨意窩2013.9.2~方格子2023.5.1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