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05|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當媽就是要厚臉皮和堅持

    amp-img-attr

    最近跟長輩溝通鈞教養問題,長輩說:「鈞本來就很乖,你就不要XXXX」;我只是悠悠的說:「不是鈞本來很乖,是我教的。」套句XXXHOLIC裡郁子說的:這個世界只有必然、沒有偶然。父母時時刻刻都在影響孩子、教導孩子、引導孩子、訓練孩子;無論是以身作則、以言語教導、用啟發方式、以好的方式或甚至是不好的方式,時時刻刻都在塑造孩子的性格和言行。做為母親,除了要了解孩子天生的氣質外,後天的教養更是重要。曾經有位育兒專家分享:有位母親有次看見孩子好不容易坐在書桌前看書,卻說:唷~原來你也會看書,太陽打西邊出來。從此這位孩子再也不願意念書。



    母親是生活上的大智慧者。一歲以前的嬰兒很單純只有吃和睡,哭泣亦然,會因為肚子餓、尿布濕等生理因素哭泣,母親必然幫他處理;但是一歲後嬰兒漸漸成長為幼兒、兒童;哭泣的型態會轉化為情緒上的抒發任性的要求;除非是極累身體病痛極餓;事實上一歲以上的孩子也已經漸漸學會手語、體態、語言來跟大人溝通。

    漸漸孩子也會學習哭鬧的功效;常見的例子就是幼兒出門不願意用走,但是也不願意坐手推車或汽座,放在手推車或汽座就哭鬧;母親第一個反應就是:孩子不願意,我也沒辦法,別在大街上哭就好;於是往後出門就必須抱著走路;大人而言也許覺得沒什麼,認為他這麼小又不懂,孩子卻學會了一件事:只要我哭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這個孩子無法學會體貼母親的辛勞,再想遠一點,也許這孩子就學會:只要我想要,有什麼不可以!

     

    在我帶著鈞成長的過程中了解到,其實一歲以後的孩子,只要母親願意用簡單的話語和堅持,孩子是真的可以理解和聽得懂。

    我想教養的孩子是充滿自信、主見,卻也是懂得體貼大人、了解家規、快速的融入社會人群的人。

     

    鈞是一個一歲八個月的小男孩,現在正處於兩歲前的小小叛逆期,充滿著主見。以下幾個生活經驗的小分享:

     

    物品的物權:


    一歲以後的孩子就可以開始教:這是誰的東西。公有東西可以大家一起玩,別人的東西要問過別人,自己的東西也要在自己願意的情況下分享他人。

     記得鈞剛滿一歲三個月時,有次跟我到公園玩,看到別人帶來的腳踏車就很想玩,所以一直要去玩,我告訴鈞:這不是你的東西,別人也不讓你玩阿!!(因為已經有主人在上面了),鈞就開始哭鬧,我想抱他離開卻沒有辦法,因為他一直扭動身體哭鬧,於是我冷靜的跟他說:因為你在哭鬧,我們要回家了喔!!鈞哭的正兇才不理我。於是我就說:那媽媽先走了喔!!就直接走遠躲起來看;其他小朋友就跟鈞說:你媽媽走了喔!!鈞馬上停止哭泣找我,過了一會兒,我回到鈞的身邊,並牽他到僻靜處,蹲下來跟鈞溝通:那台車不是你的,別人也沒有答應給你玩,你不可以硬要,知道嗎?(重複10);鈞就帶著淚痕點點頭。 
     

    前幾天又帶鈞去公園玩,一樣又看到別的孩子騎腳踏車來玩,鈞一樣又想過去摸,我就提醒鈞:那不是你的東西喔!!先去玩溜滑梯。鈞就乖乖的走開,只要鈞看到一次想接近,我就提醒一次;鈞真的很乖就沒有去搶或硬要。  

     

     

    去公園玩不願意離開:

     

    一開始帶鈞去公園玩溜滑梯,鈞會不願意離開;所以我會用預告(剩下幾分鐘)和倒數10秒的方式事先告知鈞要回家了。 
     

    起先鈞會直接趴在地上不願意離開,因為公園是安全的地方(其實也就小小一塊),我會直接告知鈞:媽媽先走,你記得追上來。就直接先走,等過一下再回來接他。但是如果鈞直接哭哀不願意離開,我會等鈞哭停後,直接告知:因為你現在哭鬧不願意離開,下次你就不可以來玩。下次出門,我也會很惡劣的帶鈞從公園門口走過去,順便機會教育:就是因為你上次哭鬧不願意離開,所以這次不能進去玩。相同的,如果鈞這次乖乖的離開,我下次出門就會直接帶鈞走進去玩。 
     

    所以現在鈞很懂得他媽的做法,如果我開始預告、倒數,鈞就會乖乖跟我回家。 


     

    上餐廳不願意等一下” 


     

    如同我以前所描述鈞的個性是:急性子;偏偏鈞爸是個:慢郎中;所以吃飯方面一定是我和鈞會先吃完飯,然後等鈞爸一個人。以前因為鈞有被教要乖乖等大人抱他下餐椅,會乖乖等;但是現在進入小小叛逆期,他等不了鈞爸,自己吃完就想下餐椅。我想跟鈞溝通:吃飯就是要等所有人吃飽才可以離開。某次鈞硬要下餐椅就一直狂扭狂哭,我也一直跟他說:不哭!(有關教孩子冷靜的方法,請容許我以後再談,如果孩子不懂得不哭這句話的意思,基本上在孩子哭的時候說也是白說,不然乾脆別說。),等鈞哭停後,我就冷靜的跟鈞溝通:「你要等爸爸吃完後,我們才可以離開餐廳,你也才可以下餐椅阿!我們等爸爸好不好!!(重複10)鈞帶著淚痕點點頭說。
     

    在鈞哭鬧的時候,四周的人都對我們側目,甚至有年經人在批評我搞什麼。
    以前當小姐時,我一直很在意他人眼光,但是現在為了教養鈞,什麼薄臉皮都要變厚。

      

     

    其實在生活中,孩子一定會有哭鬧的狀況發生,但是我覺得身為大人,一定要教會孩子不要以哭鬧、而要用溝通的方式;將哭鬧的次數降低。這樣並不是壓抑孩子,我了解現在社會上都頃向讓孩子自由發展、哭就要立刻回應的寵愛式教養。但是孩子是需要媽媽的引導,將孩子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並不是完全不給任何引導,任其亂發展,於是孩子的任性變成了大人的極大負擔,直到母親抓狂打人,孩子也因為母親突然改變而頓失安全感,就算母親不抓狂,孩子也因為過於自由發展而失去該有的行為,成為這社會上俗稱:白目的年輕人。

     

    我從沒有限制過鈞的任何探險行為,鈞練習喝洗澡水、跟豬搞在一起弄得全身豬大便;不抹殺鈞的學習力,所以引導鈞跟著媽媽一起做家事,跟大人參與每件家事。我也很小心的留意自己的話術,盡量不說出傷害孩子的話,積極的跟鈞溝通

     

    孩子的教養不可能一日可就,需要的是母親不停的提醒、不停的引導。如同鈞每天所度過的規律生活是日復一日的相同;母親是生活的大智慧者,該堅持的時候就是要堅持,今天不可能因為孩子任性哭鬧就答應給糖果吃,而是要堅持任性哭鬧就請哭停再來溝通;不管孩子在外趴在地上怎麼哭鬧,大人都不能給予妥協,事實上小孩也很愛面子,當他注意到有人恥笑他時,也會懂得要停,只是如果大人給予哭鬧後的利益遠勝於丟臉,這狀況就會無窮無盡的上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