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逐漸步入幼兒期的尾聲,也快要邁向兒童期(3歲~7歲),無論是口語或行為都逐漸步向成熟,像鈞也從甚麼都"不要",開始改成"柏鈞自己做"
(題外話:因為他媽媽比較粗魯,像洗頭髮或刷牙,他知道自己做比較舒服XD)
話說某天,鈞爸載著朋友、鈞來接我時,車一開動,坐在車上的鈞突然亂哭,當母親的自然很清楚他在哭甚麼:
鈞看到車停以為可以下車尿尿,誰知道車居然又開始動。
我耐著性子跟鈞說:用哭的媽媽聽不懂,用說的!!
持續說了一分鐘後,鈞收起眼淚說:媽媽我要尿尿~
鈞爸馬上停路邊,我就帶他下車路邊尿尿。
鈞是個孩子,哭鬧是難免,何況他跟我一樣是個急性子,一急起來就用哭;只是我希望教鈞"好好且清楚的說出自己的需求";在教育鈞的路上,會盡量以兩個方向去做
1.遇到困難要自己解決
2.無法解決也要清楚且"請"別人幫忙"
比方說上廁所,老師和我都有教鈞怎麼到廁所尿尿,鈞卻也常常哭說:媽媽跟我去尿尿;我會委婉跟鈞說:自己去尿尿;事實證明:他可以拿張椅子爬上去開燈、拉褲子尿尿+穿好褲子。
你說我是狠心的母親??不~我希望我的孩子遇到困難有面對且解決的能力。
在這個婆娑世界中,人們必須忍受十惡三毒及諸煩惱,希望鈞能遇見這些時,也有勇敢面對及解決的能力;為什麼我的感觸會這麼深?在溫室中長大的我,總覺得一切事情都有父母解決,凡事都很依賴,卻在嫁入夫家生下鈞的那刻起,狠狠被震撼教育,為尋求活下去,才徹底堅強起來。
話題拉回來,我們來討論個名詞:
被溺愛兒童症候群
接觸過形形色色的母親後就會發現,無論母親"做"與"不做",都會型塑孩子個性與未來發展;故許多有長輩教養的孫子,個性自然比較蠻橫驕縱;遇見問題時,多數的母親都只會替自己找理由,無法去解決問題;更甚者,只是希求別人給予答案,給予答案後又責怪別人給的答案不好。
前陣子最著名的一件社會案件就是;蕭姓台大生擋救護車又比中指
他的父親居然跟節目強辯說自己孩子有躁鬱症。
請看到這則新聞的母親不要暗自竊笑,說不定您也正在培養第二位蕭姓台大生;假如您常上媽咪討論社群,就會看到以下類似字句:我不想聽到小孩哭、原來我的小孩是高需求小孩、現在要常抱,不然以後就無法抱、這是正常,忍耐就好。總結以上字句形成的結果是:母親遇到問題,就會把問題歸結成:孩子的個性"本來"就是這樣、我應該順從小孩,甚至引經據典解釋自己的窘境。
於是養出來的孩子就會被社會歸類為:被溺愛兒童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 "彼得潘症候群"
然而人很難能站在中間,接下來我們來探討
"獨裁父母"
很早就認同規律作息和自行入睡的父母,常不知不覺就變成:獨裁父母
過於獨裁的父母,孩子很難從母親那邊得到溫暖與關環,到叛逆期後會脫離母親的掌控,成為叛逆、自私、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為避免淪入兩種極端,又希望孩子有規矩,以下是我目前教養的幾個方針:
1.不要對孩子說出:不准哭-這是壓抑孩子情緒抒發
2.在告訴他甚麼不能做時,也要一併告知理由-教孩子樂於接受忠告。
舉例:電動鐵門拉下來時,告訴鈞不能接近鐵門,不然被壓到會很痛。
(鈞不懂甚麼是"死翹翹....",所以告訴他會"很痛、流血")
3.誠實告知孩子,母親的情緒
父母疼小孩是天性,然而這社會往往都告訴母親:你要忍耐;要忍耐小孩日夜顛倒、要忍耐小孩把母親當人肉奶嘴........;我卻希望尊重母親的需求,學著把這種需求跟孩子分享;現在每天忙到死來活去的我,會誠實的告訴鈞:媽媽現在在忙,等媽媽忙完會陪你玩貼紙。
4.不一昧優先袒護(責罵)孩子,需先搞清楚狀況
鈞現在比較大,在外面遊樂設施玩會有偶發狀況,每次聽到大哭聲時,我會先聽旁邊小朋友或鈞說甚麼,再判斷怎麼做。有次鈞跟別的小朋友相撞,我看到後也只是扶起鈞和對方小朋友,告訴鈞以後跑的時候要小心。
我曾經在別的媽媽部落格看到文章,一昧的說自己小孩很乖,無論發生甚麼事都說對方不對,就算對方都已經剖析那位媽媽哪裡不對,那位媽媽也辯解:小孩本來就很皮。
5.尊重孩子的意願
男孩子很難教養,這是我自己的心得,往往孩子的眼神就會告訴你:他不服從你;所以在許可範圍內,我都會放手讓他自己做,無論是上廁所、吃飯等等.....
剛好前陣子看到一篇網路文章可以分享
引自商業週刊
溺愛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