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其實不大,市內有趣的景點大概只是那幾個,沒有心機安排行程的我,只告訴Sianne 我想去Grundtvig’s Church,無他,一個關心的朋友給我看過介紹,好像是個要去的地方,其餘的隨心就好。
剛好吃早餐的時候問了這建築人,我該如何好好欣賞一座建築物,還用了K11 Musea 作為說明案例。太好了,上了半小時建築學概論,我準備好欣賞這教堂了!
下了巴士,走了一小段路就可以看到這坐落在兩排民居後面的教堂。兩旁的樓房都是土色的,與教堂整體顏色呼應,感覺幾乎是一體的建築群。這座被稱為管風琴的教堂,正面看起來就是坐落在民居之中的樂器,那些整齊得像樂高積木的磚牆,徑直靠在天空上,突然有點覺得這是被安仔放置在這裡的一座教堂。
儘管已經看過照片,甫踏入門中,還是強烈感受到這與其他教堂的不一樣。教堂的基本結構和其他教堂其實無異,推開門就是教堂中殿,直至教堂最內的祭壇一覽無遺,祭壇上方是三扇大窗。中殿正中留有一小走廊,兩側盡是座椅。中殿的兩側有柱子形成的拱門,穿過去就是兩邊的側廊。兩邊側廊的設計大致相若對稱,沒有放置座椅而是留作甬道,兩側盡是巨型玻璃窗,讓教堂內部滿溢天然光線。
正門上方放置了一個巨型管風琴,在左手邊好像還有另一個管風琴,Sianne說我今天很不幸運,只因平日教堂裏都會演奏管風琴,而今天偏偏沒有。沒有聽到那著名的奏樂其實沒有關係,建築物本身一直都在,從來不會讓來者訪客失望。
教堂的與別不同源自於那強烈的連貫性,尤其是那些重複使用的線條。每一座柱子、每一個拱形都用磚頭堆疊四次,從門口延伸至祭壇之間,是匠人用四棟相同的拱門,十六條相同的線條堆砌出的層次感。在教堂的不同位置移動,可以清晰感受到整齊的線條存在於三維空間中,隨著二維視角變換和擠壓疊縮,饒有趣味。
教堂裏面的顏色一致地溫暖,絲毫沒有壓迫感,但光影穿過頭頂的大窗灑落地上,還是給教堂蒙上一抹神聖莊嚴。建構柱子的磚塊和地面的磚塊都是一樣的淺褐色,木座椅和窗框都是程度不一的褐色。大窗上沒有玻璃彩繪,讓灑落的光線保留太陽的溫暖,兩側的吊燈是啞銅色的,燈泡也是偏黃的暖光,啞銅色的吊燈與銅色的管風琴相映成趣。
教堂內的座椅不是教堂常見的長凳,而是一張張分開的木椅,木椅也是褐色的,坐墊是用藤繩織成的,椅背是簡單、稍稍彎曲的四條木條,這樣的細節使椅背更完美地貼服使用者的背脊,椅子的背後有一個小兜,讓後座的人可以放置聖經和筆記。這樣的座椅讓教堂空間的使用更具彈性,座位可以因應需要增減,或按佈局需要陳設,不過教會職員就需要更多功夫作安排,剛好看到他們要收拾座椅,利用機器把座椅吊起送到二樓去擺放的過程,是一件需要調動四人方能完成的工作。
教堂是為了紀念牧師Grundtvig而建成,通過建築設計比賽招攬設計,由Jensen Klint贏得比賽設計,做到一半設計師去世,由兒子Kaare Klint 繼續監工建造而成。聽聞建築設計師大多以造大項目成名,例如美術館和教堂,但大項目花心機時間,像這樣建到一半,人就歸天國去了,當如何是好⋯看來做教堂或是美術館的人都要生養後代,以防萬一🙂
好,今天的建築學謬論就到此為止,下課!
-
Follow 我的 instagram @skylacheung 有更多遊記圖片和快一丁點的更新 ٩(๑❛ᴗ❛๑)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