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的距離就是最好的關係

    適合的距離就是最好的關係                           文/黃莉莉

    在台灣的孩子已經習慣被安排,許榮哲老師〈教室外的第一名作者〉,到了維也納學習覺得最棒的是,

    「人生起點」的第一課被點醒了!國外的老師說著....

    「如果你連自己要做什麼都不知道的話,你又怎麼知道我能給你什麼呢?」

    這句話把他的人生做了一個當頭棒喝。結果接下來就很有意思了!他開始學會「安排自己了」。

    的確,能夠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小時候,有很多事都是由父母安排好的,孩子久而久之就漸漸的習慣被安排,

    慢慢長大,沒有安排就變得不知所措,讀哪個學校要被安排、被決定;

    工作失利了也要被安排,連感情關係也被安排...這其實是很可悲的,

    永遠對於自己的狀況無法全然的掌握,因此,屬於自己的成就也微乎其微,

    而這些所有的訓練其實除了先天氣質之外,應該在學齡前就必須有一個雛形出現,

    然後得到機會之後,再加以磨練與經驗的累積,造就未來長大後的另一個自己。

    當許榮哲老師學會安排自己之後,,到第二年除了繪畫教育之外,他再增加工藝教育。

    有一天他們做木工的時候,威策爾教授給他一塊木頭,

    他已設計好要做桌上型書架,並用鉛筆在木頭上劃一條線決定要鋸下的尺寸,

    他的教授就問他,「你的鋸子要放在線的右邊,線的左邊還是線的上面」,

    咦!他愣了一下,教授就笑了一笑說,「這關係到你要的尺寸的正確性」;

    鉛筆線與鋸片本身都有寬度,鉛筆線至少也有0.1公分的寬度,

    他們要的就是那個德文Genau「精確」的意思。

    就是「分毫不差」的觀念。德國科技能夠精確,這一點很了不起,

    他們的教育就是要求到這個樣子,而台灣的習慣是「差不多」,差不多就可以了。

    一條線畫上去,他還要問你,你是要鋸在線的左邊還是右邊?還是鋸在線的正上方?

    譬如說,你要三十公分的長度,你鋸子 放在線的右邊,

    鋸出來的長度便只有二十九點九公分,不是三十公分。,這當中差了0.1公分。

    教授要求到這麼精準,就是一個精準的的訓練與〝態度〞。

    他做了一個可以放在書桌上而底下有兩個小抽屜的書架,完全不用鐵釘就可自行組合的設計。

    教授又問他:「你要把內抽屜先做好,再做抽屜外框,還是把抽屜外框做好,再做內抽屜。」

    咦!他又愣了一下多著教授看,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因為如果完全按照你設計圖的尺寸先做外框,

    那你留下內抽屜的空間尺寸必然要縮小一些才使用。當他完全按照設計圖開始做,

    結果發現抽屜有時會拉不開,太精準了,而且下雨天木頭會膨脹,

    我們的第一個反應是把抽屜拉出來用砂紙磨小一點,可使教授不喜歡你這麼做,

    他說:「這樣子就不是你原來設計的尺寸」,他希望你「每天去拉抽屜,

    讓木頭與木頭之間自然產生他們彼此最適合的距離」,就像人跟人之間的互動。

    也就是那個「磨合期」。

    讓人跟人之間的互動,人跟人之間的關係,而不是透過權威,去處理這個關係。

    這樣的精神的確要放在教育層面來思考。.............................真的需要省思!

    在工作中德國的學習不論是技術或觀念強調的其實是一種〝態度〞與〝精神〞!

    〝差不多〞也是一種從小到大的習慣思維模式,當要求與了解超過了〝差不多〞,

    被要求的人就會不舒服,我想這也是這樣的教育模式之下伴隨而來的〝產物〞,

    對於精準的要求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也產生了莫名奇妙,不知所以然的情緒反抗!

    在蒲公英的領導之下,似乎能懂這許多的道理!因此,以上這一篇文章感悟很深刻!

    不管是企劃的細節、設計成品的尺寸的斤斤計較,對於色彩的些微偏誤....

    都能再不斷的要求下,而達到一定的水準,但這當中一定會經歷適應、衝突與理解的過程....

    但在這篇描寫教授的要求的文章中,我更〝懂〞了,

    懂的尊重專業要求下更應該要有的謙卑與服從‧雖然我在專業領域下學習了多年,

    〝自覺不足〞的意識與態度仍是一輩子的課題!

    ************************************************

    跟孩子之間的關係....

    「不要用權威進去,不斷的溝通、不斷的溝通,不斷的去了解他的需要,

    不斷的了解自己能做什麼。」

    薇瑟莉教授魏他介紹,版畫製作的技巧,有銅板腐蝕、刀刻技巧、美柔汀法...等;

    他就一直在做筆記,教授馬上就告訴她「聽就好,不要做筆記」,他就說「不寫下來會忘記」,

    他又說「如果你會忘記,就是告訴你要重新去找新的方法」,

    「你記得你就用,忘記了你就去找新的可能,這樣才會有機會創作」。

    「要從知識及經驗中再去現新的方法,現在是你要工作,所以你要用你的方法,

    而不是用老師的方法」。這樣的啟示與觀念都是非常棒的一個觀念。

    教授用「哲學的語言」在指導,而不是用「老師的權威」在指導。

    找新的方法,學會創新解決問題的技巧,一直是蒲公英方案教學很驕傲的一個成就,

    遇到問題,愈挫愈勇更是積極運作的教學技巧!

    當孩子在小學選班長時,自己想當班長、自己想要爭取某種資格....有的孩子默默等待,

    有的盡力閃躲或逃避...,蒲公英的孩子願意為了自己的想要盡力爭取,解決自己的〝想要〞的問題,

    於是你會看到,有很多蒲公英的畢業生在許多的提名時,盡力舉手提名自己,

    然後表決時投自己的一票,然後讓自己要更多的機會可以當選,最後當選了,就盡力的做事,

    這當中爭取到的機會是自己給自己的!有所表現了,被肯定了,正好給自己一個正增強的機會,

    自信、勇氣、解決問題...在這樣的事件中一覽無疑,

    這也不同於過去的時代,默默做事讓人來發現的那個年代環境,

    偶遇中的媽媽遇到時談到原本是擔憂的,她說孩子怎麼會從這麼害羞的小班、

    到了畢業時這樣的蛻變,說實在是驚訝的,但又覺得孩子這樣會不會轉變太大,

    變成媽媽自己不好意思了!我想...對孩子、對父母而言,

    孩子願意承擔做事的勇氣之後的成果,這絕對是一種榮耀,應該為她拍拍手

    孩子能夠發現問題解決自己的問題,就是大能力的呈現!

    我們可以相信的是未來將是孩子可以慢慢的叢優秀邁向卓越,是可以期待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