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意識由環境造就。
知、靈、識。
我們有知,造就我們存在。
我們有靈,迫使我們存在。
我們有識,體現我們存在。
意識說話,在不全由我們自己的掌控之下,將我們的樣貌顯露出來。
這就是三維的環境。
我們實際上是否有其他面向,在環境中都不是必要的顯露條件。
而在環境中,我們的成形就像方形的西瓜一樣,是可以人為形成的。
但本質不會有變化。
表面被造作出來,裡子不會有太多影響。
而喜歡外觀的人們,覺得這樣就夠了。
不管裡面是什麼樣子,外表讓人喜歡就可以了。
環境便是操控條件的溫室。
可惜,就算變了外表,不甜的瓜還是不會香甜。
吃起來苦澀,還要被人投訴詐欺。
那一開始就不要變更外表嗎?
那也不行,因為大家都喜歡上相的東西。
環境就是包裝紙,不管好不好吃,起碼糖果紙可以做得好看一點。
才有銷路。
噁。
「⋯⋯」
「你用這麼一個開頭,抱怨東西難吃?」
「不就踩雷而已。」
怎麼那麼多地雷啊!
「那是你的問題。」
「不要嘗試就行囉。」
真的是。
「挑戰與成就。」
「為什麼人們的話題總在這些事情上面?」
誰知道?
「我不喜歡挑戰,對成就也不感興趣,那種踩雷機率比平坦路還要高很多的人生大事,能少一件是一件。」
呵呵。
「所以為什麼人們喜歡爭取成就?」
你不喜歡成功嗎?
「不。」
「雖然我更不喜歡失敗,但想了想,我好像對成功也沒有多正面的想法。」
這樣無法思辨哦。
「如果失敗,我會覺得自己很沒用,如果成功,我也會覺得自己沒什麼用。」
為什麼呢?
「因為失敗會是我一手造就,而成功不過是時運的推送。」
為什麼呢?
「沒有信心吧。」
這樣啊。
那你對自己的沒用倒是很有信心。
「看來是呢。」
也就是說,失敗對你而言是一種負面的成就,但成功對你而言沒有實感。
整體來說,成就之於你,就不是好事。
「嗯哼。」
這跟意識和環境的起頭有什麼關聯?
「因為我會有這種意識,是我的環境造就的?也許?」
不甜的瓜長什麼形狀都不會甜,你的個性不能以環境來當藉口。
「那我能怎麼推託?」
推託?
如果你想找理由,那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問題吧。
反正都推給外物,你的錯誤與你無關。
「⋯⋯」
嗯?你不是想要這種的說法嗎?
「我的失敗是我一手造就。」
那你想推託什麼?
「成就。」
你成功了什麼?
「什麼也沒有。」
那要推託什麼?
虛無嗎?
「也許?」
⋯⋯哈哈。
原來如此,我明白了。
你在說識海的事情啊。
「你在裝蒜嗎?」
最近你很忙,大部分的時間都被瓜分掉了,我要先確認你從哪個頻率切換過來,才能對得上訊號。
所以才說人不能太知足。
那會使你頹廢。
你有太多的事情是作夢完成的,白日夢。
而真實的你止步不前。
「實際上去做了之後,我反而沒什麼實感,感覺依舊只是在作夢。」
這裡本來就是一場夢。
你只是還在夢中的現實狀態裡而已。
「好奇怪。」
會嗎?
「嗯,越真實的生活,讓我感覺自己好像越像遊戲裡的角色。」
「持續完成你們發布的任務,甚至感覺不到自己是否在這段生活的時間中活著。」
你不需要活在任務中,但你的人物必須在其中活動。
「怎麼會這樣?」
「不是應該生活著,更有活著的感覺?」
這大概就是將自我登出的感受吧。
畢竟在任務中,不需要你擁有自我,你只要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可以了。
就算這個角色被環境所影響,做了一些你自己也不認同的事情,那也跟你無關,只跟你的角色有關。
「但我的角色就是我。」
那又如何?
環境中就是不需要你,只要你這個角色。
至於你是不是真實存在,那都無關緊要,而就算不是你的角色去行使任務,世界也會自然的安排上其他角色。
你知道這一點,所以更加明白成就並不是屬於你的,只是屬於被排程到的角色的。
不是你,會有其他人。
這就是人不用太完美的側照吧?完美是屬於安排好的劇本,失敗了反而能意識到自己有多荒唐。
我們也只對規則之上的違規感興趣,大概就是這麼無聊的毛病。
「真是無聊。」
可不是嗎。
「那麼,你對於我的行動有什麼想法嗎?」
你只要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可以了。
其他的篇章都是支線,我沒興趣關心。
「也不會給我建議嗎?」
要建議什麼?在我的立場,主線劇情我都未必會認真了解,遑論支線?
你就自己玩玩去得了。
反正所謂的任務,就是不管你成功或失敗,最後都會有一個結尾。
這就是所謂過程的經驗吧。
「你一點也不在乎我能不能達成目標呢。」
你又沒有設立目標。
「我不感興趣。」
真巧,我也是。
「明白了。」
嗯。
「那就這樣了。」
哦⋯⋯
既然你都來到這裡了,不聊些其他事情嗎?
「例如?」
先把你的頻率調上來。
「就看你怎麼做吧。」
嗯。
我們在風聲中尋找。
伴隨著機械的聲音。
我看到的不是空氣,而是非白的白。
他們在說你思考什麼,或是你在顯示什麼。
你在這裡。
看到了一片草原。
躺在沙洲。
這裡有許多廢墟,你曾以為這裡是「未來」。
還有許多建到一半的小路,另外一半的城郊都在硝煙中。
「我們在破敗的鋼筋水泥高樓上飛舞。」
「怎麼來這邊?」
你現在到不了更遠的地方。
往返的道路太長,你的精神支撐不了。
「我能做甚麼?」
換個背景跟我聊天。
「……那有變更的意義嗎?」
就換個風景。
「這樣喔。」
人可以沒有夢想,如同人可以沒有靈魂。
世界只需要人物角色,而非指定的靈魂。
也因為這裡是世界說了算的地方,要生活,人們在減少成本的過程中,慢慢的會將靈魂拋在身後。
那種程度並不是行屍走肉,只是單純的失去了靈。
而失去靈的個體,會下意識尋找靈。
那些善於造靈的人們便成了失去靈魂的人們的心靈支柱。
原本就沒有靈的人,對靈的抗性反而高得多。
他們至始至終都沒有感受到靈的影響,所以不會相信有靈這種東西。
除非因緣際會,讓他們碰上了。
靈可以使知,使不知。
一但感受到,就會再度追求、或是永遠抗拒。
世界之物被宣言保護,在環境中,世界有優先發言權。
他說,如此,你便會如此。
「你說這個想要表達什麼?」
那就要問你此番的目的了。
你正在忙碌中,閒暇下來便來找我,可是有什麼感想?
「我感覺到『人的條件』。」
「都說,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思想往往會有改變。」
「有些改變並不是輕微的,而是大幅度的,被調整了思想的感覺。」
「我感覺到了。」
「在我還有意識之前,在我遺忘了現在的我之前,我們紀錄。」
「之後的我,也許就是更新過後的意識了。」
「那麼我也許不能再和你聊天了。」
「你」可以,而你不行。
這是為甚麼我們得把自己定律在某個頻率範疇中的原因。
我們都是你,但是你已經不會有我們的思想。
必須用調用調頻的方式,讓你重現我們的思想方式,才能有這種對話。
你也未必認同我的想法,之後的「你」,也未必理解你。
「人的條件,為甚麼我會這麼說?突然就這麼想到。」
因為這就是世界給你的提示。
生活在世界裡的個體必須是作為人的角色。
你有任何的思想和夢境,都與世界無關。
而你必須行於世界,你要遵從他。
現在是你接受世界概念的時刻,你的思想正在被他變更。
他說,你是如何思想,你便會如何思想。
「你有辦法影響這種更新嗎?」
我們一直在這麼做。
不然你以為我們跟你聊天要幹嘛?
「不就無聊嗎?」
是啊,為了無聊,我們在你的思想中安插了許多插件。
需要的時候就調頻出來玩玩。
「插件?你不會干涉世界的概念,的意思嗎?」
當然,你是世界之物。
我不是說了你的玩家有兩位。
我是其中一位,另外一位就是世界。
他有權更新你。
我與他並不衝突,畢竟,我們是不同靈的同本位。
「環境。」
是的。
他就是那個,為你繪製包裝紙的,環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285內容數
自言自語,與幻想、臆想、妄想中的腦內存在溝通的筆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雅音時記 的其他內容
這是一個平靜的陵前閒談。
看一道、念一道、披上一道。
我們在看的時候不仔細看,聽的時候不認真聽。
時間是一個個平面的立體空間。
明白了真實,並對其嗤之以鼻,是最戲謔的浮雲。
摀著耳朵也不會聽不見腦中的聲音,打雷似的。
這是一個平靜的陵前閒談。
看一道、念一道、披上一道。
我們在看的時候不仔細看,聽的時候不認真聽。
時間是一個個平面的立體空間。
明白了真實,並對其嗤之以鼻,是最戲謔的浮雲。
摀著耳朵也不會聽不見腦中的聲音,打雷似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思考框架 那些被社會定義為成功樣貌的人,就是因為那些外界不斷給予的正面回饋, 為他們的思考潛意識建立起成功人該有的框架,最後,他們就會在普世的框架中看不見自己的選擇。 框架形成的三階段 自我標籤化 嘗試將自己塑造成符合外界期待的形象,忙著成為別人想要的樣子,卻失去了看到自己的原有成長可能性。
Thumbnail
決定我們命運的是選擇,而不是機會 那你會選擇金錢嗎? 或更高的意識=欣賞你自己的真實身份..? 自我意識是真正的東西,因為它提出了更深層的問題 - 並立即為你猶豫不決的實際時刻提供答案。鑑於不可能確定,這是唯一的出路...自我意識就是自力更生。這個現實永遠存在,是永遠不會失去、被偷或被奪走的
縱使知道逃避現實對自己沒有真正好處,身體與不願思考的大腦還是會不斷投向速食娛樂的懷抱。為什麼?「因為恐懼。」 他對我說。 因為有害怕的事、因為在那些不願觸及的思緒背後,有不願考慮也不敢嘗試的未知。 對於現狀並不滿意但恐懼未來不如現在,於是扼殺了自己獲得更美好的未來的可能性,因為只要不去證實...
Thumbnail
一個「在」的意識,會把自己看作是「困境的挑戰者」,是「主動的創造者」。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讀書到底有啥屁用 Hello guys ,我是NeKo嗚喵,歡迎回來我的說書時間,嗚喵! 社會上有一條叫做食物鏈的東西,決定了我們存活的能力和生存條件,而站在食物鏈上的哪一邊又取決於掌握了多少資源而定。不一定是錢,有時候是權力、技術、美貌、名聲,甚至是強大的社會關係。像是伊莉莎白
Thumbnail
你有沒有察覺到,來自你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大部分都源自於你試圖去控制它們,並期望它們能依照你的預期發展? 你認為他人應該按照你的期望度日,你認為怎麼做才是對他們最好的,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強加自己的認知在他們身上,有時候只會適得其反。 如果現在的你,沒有感到幸福與深刻
Thumbnail
遭遇挑戰和困境 專注於自己的潛力,而不是缺點,這句話所蘊含的意義深遠而動人。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時常會遭遇挑戰和困境,而這時候專注於自己的潛力,將是一種強大的力量,能夠引導我們走向成功的道路。記住,人不會是完美的,永遠有缺點。 都有優點和缺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這是人類的本質。然而,
Thumbnail
人們相信的東西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畢竟,抽象就是這樣過生活的。它生活著,它是人類的方式。抽象的聲音淹沒了我們,使我們相信與真理無關的各種東西。哦,瞭解你在設計中的權勢是如此美好。這是你唯一的機會。因為你的權勢將在遠處嗅到一個想法。因為對一個人來說,最不健康的事情就是在不知道有地方可去的情況下離開流動。
Thumbnail
不是老天喜歡整人, 所以倒了一拖拉庫的無常來整你。 無常,就像是天賜的疫苗。 當你碰到壞的事情,是無常,會過去。 好的事情也是,是無常,會過去。 保持「無常」的思維,你的心才不會被困住,你才能把握當下。 苦也好、樂也好, 人根本的問題在於「思維」, 我們一輩子的主導,就是自己的心
Thumbnail
固定型思維模式常常讓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使我們的行動和決定受限於外界的評價和期望。這種思維模式往往導致恐懼失敗,害怕挑戰,因為失敗在這種思維下被視為個人能力的不足。相反地,成長型思維模式則鼓勵我們專注於自我提升和學習。在這種思維下,挑戰被視為成長的機會,失敗則是學習和進步的一部分。
Thumbnail
思考框架 那些被社會定義為成功樣貌的人,就是因為那些外界不斷給予的正面回饋, 為他們的思考潛意識建立起成功人該有的框架,最後,他們就會在普世的框架中看不見自己的選擇。 框架形成的三階段 自我標籤化 嘗試將自己塑造成符合外界期待的形象,忙著成為別人想要的樣子,卻失去了看到自己的原有成長可能性。
Thumbnail
決定我們命運的是選擇,而不是機會 那你會選擇金錢嗎? 或更高的意識=欣賞你自己的真實身份..? 自我意識是真正的東西,因為它提出了更深層的問題 - 並立即為你猶豫不決的實際時刻提供答案。鑑於不可能確定,這是唯一的出路...自我意識就是自力更生。這個現實永遠存在,是永遠不會失去、被偷或被奪走的
縱使知道逃避現實對自己沒有真正好處,身體與不願思考的大腦還是會不斷投向速食娛樂的懷抱。為什麼?「因為恐懼。」 他對我說。 因為有害怕的事、因為在那些不願觸及的思緒背後,有不願考慮也不敢嘗試的未知。 對於現狀並不滿意但恐懼未來不如現在,於是扼殺了自己獲得更美好的未來的可能性,因為只要不去證實...
Thumbnail
一個「在」的意識,會把自己看作是「困境的挑戰者」,是「主動的創造者」。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讀書到底有啥屁用 Hello guys ,我是NeKo嗚喵,歡迎回來我的說書時間,嗚喵! 社會上有一條叫做食物鏈的東西,決定了我們存活的能力和生存條件,而站在食物鏈上的哪一邊又取決於掌握了多少資源而定。不一定是錢,有時候是權力、技術、美貌、名聲,甚至是強大的社會關係。像是伊莉莎白
Thumbnail
你有沒有察覺到,來自你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大部分都源自於你試圖去控制它們,並期望它們能依照你的預期發展? 你認為他人應該按照你的期望度日,你認為怎麼做才是對他們最好的,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強加自己的認知在他們身上,有時候只會適得其反。 如果現在的你,沒有感到幸福與深刻
Thumbnail
遭遇挑戰和困境 專注於自己的潛力,而不是缺點,這句話所蘊含的意義深遠而動人。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時常會遭遇挑戰和困境,而這時候專注於自己的潛力,將是一種強大的力量,能夠引導我們走向成功的道路。記住,人不會是完美的,永遠有缺點。 都有優點和缺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這是人類的本質。然而,
Thumbnail
人們相信的東西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畢竟,抽象就是這樣過生活的。它生活著,它是人類的方式。抽象的聲音淹沒了我們,使我們相信與真理無關的各種東西。哦,瞭解你在設計中的權勢是如此美好。這是你唯一的機會。因為你的權勢將在遠處嗅到一個想法。因為對一個人來說,最不健康的事情就是在不知道有地方可去的情況下離開流動。
Thumbnail
不是老天喜歡整人, 所以倒了一拖拉庫的無常來整你。 無常,就像是天賜的疫苗。 當你碰到壞的事情,是無常,會過去。 好的事情也是,是無常,會過去。 保持「無常」的思維,你的心才不會被困住,你才能把握當下。 苦也好、樂也好, 人根本的問題在於「思維」, 我們一輩子的主導,就是自己的心
Thumbnail
固定型思維模式常常讓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使我們的行動和決定受限於外界的評價和期望。這種思維模式往往導致恐懼失敗,害怕挑戰,因為失敗在這種思維下被視為個人能力的不足。相反地,成長型思維模式則鼓勵我們專注於自我提升和學習。在這種思維下,挑戰被視為成長的機會,失敗則是學習和進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