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頭聚落出來,下午三點半來到金門城,現稱「舊金城」是金門歷史的開始,位於金門西南隅,北有燕南山,南有南盤山,西有蜈蚣山,東有古崗山,聚落建在高低起伏的台地上,明洪武20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在此建「守禦千戶所城」,城高二丈五,基廣一丈(約3.2公尺),周長六百三十丈(約2016公尺),有東西南北四城門,並有壕溝,城高臨海,極目東南,扼守漳泉門戶,因「固若金湯,雄鎮海門」,浯洲因此改名為「金門」!
當時金門守禦千戶所(約1535人),下轄五個巡檢司(官澳、陳坑、峰上、田浦、烈嶼)原編各司100人(萬曆九年峰上僅存38人)!
金門城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清康熙21年(1682年)總兵陳龍,將總兵署遷到後浦(現金城)後開始沒落,城牆失修,加上日據時代大量搬移構築機場工事,國共對峙期間又被國軍拆除,構築碉堡工事,故目前只剩東門至文台古塔的路邊剩下少許城牆遺址殘留!
民國86年(1997年)起,藉由金門酒廠的回饋金,重建四方城門;民國105年又重修北門城牆,長137公尺,看起來愈來愈有當年金門城的樣子了!
四座城門只有「北門」看起來比較有古味,上次旅遊有來過,北門城門上有城樓,內側門洞兩旁還有「百鳥朝鳳」、「鳳凰富貴」,外側有「門神」等雕刻,非常特別!
金門城有句古諺:「要丁東門外,要富西門外,要興南門外,要官北門外」,東門外古崗人丁最旺,西門外水頭聚落洋樓四起,北門外燕南書院文風鼎盛,是讀書求功名的地方,南門外臨近港口,商業鼎盛,現在則為金門酒廠所在,自古以來都是創造經濟的地方!
續行,下午四點來到「翟山坑道」,前面是營區大門,整齊的道路,城堡式的崗哨,亮麗的迷彩圍牆,看起來雄壯威武!
營區內還有高大的木麻黃,這是金門戰地特有的景象,「古寧頭戰役」後,金防部司令胡璉將軍大力推廣植樹造林,於是選擇這種生長快速耐旱耐貧的木麻黃,它既可防風定沙、防洪固水,更具有偽裝隱蔽掩蔽效果,雖然平均壽命才30年,但戰況緊急還是有其必要性!
「翟山坑道」位於金門西南隅大帽山底下,民國52年(八二三砲戰後)開挖,耗時三年完工,又稱「大帽山坑道」。坑道內水道可行駛運補小艇,迴避密集砲火轟炸,對進行人員及民生物資運補,發揮極大的功效;坑道後因泥沙淤積與戰備功能減退,民國75年停止使用,86年移交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進行整建,87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參考導覽資料)
從「解說廣場」右側這條路走進去,山下便是「翟山坑道」的入口,很隱密!
走入坑道,前段是七間官兵寢室(現闢為販賣部,販售各種紀念品及飲料),然後向前通往小艇水道,這條坑道是從堅硬的花崗片麻岩中鑿出來的,長約101公尺,寬約6公尺,高約3.5公尺,兩邊還有排水溝,坑內經常潮濕滴水,尤其南風吹起最為嚴重,我曾住過山外吳村及南甘坑道,體會過這種生活!
從坑道走下約30公尺的階梯,便到達小艇水道了,它是一座A字型小艇戰備水道!
下了階梯先往左側水道,這座A字型小艇戰備水道總長357公尺,寬11.5公尺,高約8公尺,可容納42艘小艇,水道入口已關閉,且被砂石堵塞,水波不興清澈見底;聽說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每年年底都會在這裡舉辦「金門坑道音樂節」活動!
從「左側水道」閘門口看出去,建有進出小艇的防波堤,斜向設計避免敵直接觀測及射擊,並有阻擋海浪衝擊的作用!
原路折回,繞過A字型水道頂點,沿右側水道前行約30公尺,看到一條斜向的水道,資料所述:翟山坑道呈A字型,分為主水道及支水道兩部分,目前位於主水道及支水道交會處,支水道旁的走道仍保留當時的狀況!(參考導覽資料)
離開前在這座「翟山坑道」標誌前合照,這是景區拍照熱門地點;左側這條自行車道可前往剛才看到「左側水道」閘門旁的小型碼頭!
接著前往離此不到二公里的「珠山聚落」,也是今日最後一個景點!「珠山」位在金門的西南方,環島西路的起點,薛氏單姓聚落,其祖先在元朝來自廈門薛嶺,迄今已有650年歷史了!聚落四周高地環繞,中間一座大潭,在堪輿學上是「四水歸塘」的風水吉穴!
金門清末之後有許多鄉親前往南洋謀生,薛永南兄弟到呂宋經商致富後,在家鄉「珠山聚落」興建該村第一座洋樓,除居住外還有禦敵功能,現在經營民宿!
後方這座薛永南兄弟洋樓與另一座薛芳見二層洋樓,以及旁邊的珠山(雞庵山)形成防禦網,守護珠山聚落世代家族平安!
來到「珠山聚落」除了欣賞大潭、閩南古厝、洋樓、宗祠、登珠山(雞庵山)外,大夫第、將軍第也是不能錯過的!
「將軍第」位於大潭的右側,屋前有旗杆座,是清代金門總兵薛師儀的故居,薛員曾平定小刀會、擊潰太平軍,也是唯一擔任過金門總兵的金門人,受封為「武功將軍」;現在該處規劃為民宿活化再利用!
聚落內大部分為閩南建築,燕尾翹脊、馬背山牆、紅磚鋪地,金門有句俗諺「有水頭厝,無山仔兜富」,表示珠山這裡很富有,許多民居都規劃成民宿活化再利用,除了各具特色外,給我感覺都很乾淨!
珠山舊名「薛厝坑」,昔稱為「山仔兜」,中有大潭,遠方為薛氏大宗祠,後有雞庵山,因地形關係聚落均面向大潭,有利聚落排水和冬季避風,大宗後方那顆大岩石是聚落之珠,所以雞庵山又稱為「珠山」!
「珠山聚落」有兩座薛氏宗祠(家廟),大宗祠應該是全村中最高的建物,其他建築屋脊不能高於大宗祠,但因其後方雞庵山只是座小丘陵,地脈不足,若宗祠蓋太大,會顯得靠山太小,且風水師說蓋小型子孫會出「幼丁」(往士、商發展),因此大宗祠建得小巧精美,比旁邊的小宗祠還矮小,算是特例,還好前有寬敞的擲炮埕,看起來格局就大多了!
什麼是「山仔兜」?有人說:「兜」(音刀)閩南語與「家」同音,亦即小山丘處的家或聚落!也有老者說是指「狗」啦,因為狗比貓有感情,效忠主人、看家守厝,能幫珠山守財,如是說當初珠山聚落一定養很多狗!
大宗祠的建築雖然小,雕飾精美,尤其是大門兩側立體門神,更是台灣唯二的作品(另外一個在台南鹿耳門)!
薛氏家廟(大宗) 二落格局,也講求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觀,屋脊上有十隻龍頭向外的龍引,有著子孫向外發展,飛黃騰達之隱喻!
大宗祠左側階梯旁這塊大石頭,就是指珠山的龍頭!
薛氏家廟(大宗)左側就是小宗,是其支系的一部分,雖然建築本體較大,但型制簡單;路旁及門埕上的石塊就是龍珠!
沿著宗廟旁的階梯走上珠山(雞庵山),山頂上的濯岩,俗稱「石頭頂」,建有涼亭,是俯瞰珠山聚落最佳的位置!
前方屋頂殘破損毀的二層洋樓,就是建於1931年的「薛芳見洋樓」,日據時期曾被日軍佔領,充作機關辦公場所,故又稱「機關樓」!當時金門沿海盜賊猖獗,「薛芳見洋樓」及右側「薛永南兄弟洋樓」,加上雞庵山上的濯岩,是守衛珠山聚落安全的鐵三角!
下午五點半離開「珠山聚落」,前往6.5公里外的「金寧記德海鮮料理」吃晚餐,餐後再騎10.5公里回夏興「823行館」,入夜溫度下降,感覺有些冷,這頓海鮮餐菜雖好,但比昨天還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