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金門單車四日遊」的第一天,早上六點半一行四十多人到達松山機場集合,準備搭乘華信班機前往金門單車漫遊!
此行我們水上安全工作隊救生教練也來了不少,我想水中蛟龍上岸後,是不是還是一尾活龍?令人期待!
為了減輕單車拆卸、裝載託運困擾,我們決定在金門租車,到達尚義機場後,先前往附近中山紀念林,聽說這裡的半官方「自行車故事館」口碑不錯!
大家篩選測試後,十點半準時出發,今天的行程先遊金門東北部,由中山紀念林出發→馬山觀測所→沙美老街(午餐)→獅山砲陣地→山后民俗文化村→陽翟聚落→金城湶民水果料理(晚餐)→八二三行館,全程約47公里,爬升330公尺!
金門島縱長28.5公里、橫長39公里、面積約134平方公里,呈東北西南走向,兩側寬中間窄,以古厝洋樓、人文古蹟及戰地文化為最大賣點。我曾在民國70~71、74~76年兩度在金門服役,七年前也曾到金門旅遊,對它來說算是舊地重遊,只不過我的駐地在南雄,與此行交集較少!
出發後往東接上雙瓊路往東北行,金門的道路平緩乾淨,騎在其中非常舒服,前行不久忽然看到道路中央一座貞節牌坊,這座「一門三節坊」位於瓊林,建於清道光11年(1831年)係為表彰瓊林蔡仲環妻陳氏、次子蔡尚聞其妻陳氏及三子蔡尚神妻黃氏持節治家 ,兒孫繞膝五代同堂而立,已列國家三級古蹟!(參考導覽資料)
續行,前方瓊林圓環有一座熟悉的迷彩「反空降堡」,在海島作戰中反登陸、反空(機)降是非常重要的,當年金門全島,依地形需要建立許多反空降堡,有大有小,高者達三層,上面置五O機槍,發現狀況立即通報,民國70年我第一度金門,駐地在西洪金門牧馬場後面,旁邊是西洪舊機場,我們單位就負責一大一小兩個「反空降堡」,編號19堡、20堡,看到前方的「反空降堡」特別親切!
接上環島北路三段往右行,右邊是瓊林聚落,「瓊林」位於金門中央平原地區,宋代時稱「平林」,後來進士蔡憲臣在朝任官,明熹宗御賜里名「瓊林」,沿用至今!
離瓊林牌樓不遠,環島北路三段旁,看到今天的第一座風獅爺,這座瓊林北方風獅爺,原立於聚落內「保護廟」左後側,民國38年因部隊施工,不甚將其深埋土中,至民國40年因豪雨沖刷而重見天日立於原地,迄民國48年移至現址供奉!
這座風獅爺坐西南朝東北,高188公分、寬50公分、深44公分,手持令旗,胸掛鈴鐺,兩腿間並掛有代表雄性的「葫蘆」,雕工細緻,神情威猛,是瓊林村民的守護神!
接著在路旁又看到一座「欽旌節孝」牌坊,它雖然沒有邱良功母節孝坊及一門三節坊有名,但位於環島北路旁,反而成為來往遊客留影對象!這座節孝坊又稱為「顏氏節孝坊」,在表彰瓊林蔡仲德妻顏氏鳳娘而立,26歲守節,卒年81,其養兒育女節操令人佩服!
前方右轉環中路到山外4公里,民國74年我第二度金門時,駐地在太武山下的植物園苗圃,就是環中路與伯玉路交界的圓環附近,如果右轉騎上去只不過1.5公里而已,過門不入有些遺憾!
經過環中路路口不久,左側下蘭聚落旁又看到一尊小風獅爺,看似站立其實是坐著,這是今天看到的第二尊,騎車追風獅爺,也蠻有意思的!
騎行在環島北路上,經常看到閩南聚落,這座一落二櫸頭的王氏宗祠,雖經過歲月的洗禮,還是展現出古樸的面貌!
經過下蘭聚落後,來到中蘭,路旁碉堡上又發現一尊迷你風獅爺,聽說祂原先位於一座古厝牆邊,約民國50年古厝拆除興建此碉堡,經當地「金榮殿」上帝公指示安置於碉堡上,作為村落型風獅爺,下蘭、中蘭有個習俗居民結婚時,都要到風獅爺前拜拜,風獅爺儼然已成為百姓心目中的神明了!
前方高陽路右轉進去是高坑,我在金門服役期間,提到牛肉麵一定想到高坑的全牛料理,很道地、很好吃,去過幾次還是讓人意猶未盡!
沿環島北路續往前行,路旁的小麥已經收割,後面是斗門聚落,遠方那座就是太武山,海拔253公尺,台灣小百岳之一,編號099號,因外形似武士的頭盔,故稱太武,位於金門東半部,呈東北--西南走向,山脈由花崗石及花崗片麻岩組成,是金門島上最高、面積最廣的丘陵,我們後天會登太武山,到時再好好欣賞!
金門四面環海,東北季風興起時,飛沙走石生活異常艱苦,百姓通常會在路口迎風處設置「風獅爺」,以求鎮風避邪,「風獅爺」因而成為聚落的守護神!金沙鎮因位於金門的東北部,東北季風的風頭,全島60多尊風獅爺,這裡就佔了41尊,比例非常高!
聽說浦邊村附近就有11座風獅爺,我們當然毫不遲疑的左轉進村尋找,結果鄉間小路錯綜複雜,東轉西繞,到了洋山才找到一尊「風獅爺」,它位於聚落北側予林山路旁,坐北朝南,高130公分,右手持錢幣狀繡球,左手握緞帶,額頭有「王」字,以雄獅屬性呈現!
騎乘在木麻黃的西園路上,當年服役時的感覺又回來了,那時金門林相是以木麻黃為主,它的壽命約30年,如今大部分都換植其他高經濟樹種!
從西園路出來左轉接上沙青路,看到一所開滿紅色羊蹄甲的「述美國小」,校門口前的楓香大道讓人滿身沁涼,這所國小創建於民國10年,民國59年時任金防部副司令孟述美將軍協助新建校舍,而更名為「金沙鎮述美國小」!
其實這種以將軍命名的學校,在金門不足為奇,當時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砲戰後部隊協助興建校舍,為感念其辛勞而以部隊長命名,如開瑄國小、多年國小、安瀾國小、柏村國小、卓環國小等!
續沿沙青路前行,到水源宮附近看到左轉「馬山觀測所」的標誌(原來是官澳外側的環堤大道),印象中應該前行,不久就看到「官澳風獅爺(雄)」,高228公分,胸掛鈴鐺,右手持筆,左手拿「令」旗,因雄性特徵太逼真,怕有傷風化,村民遂幫其穿上圍裙,成為金門唯一穿裙子的雄性風獅爺!
前行左側叉路往「馬山三角堡」,順路彎進去參觀,右側路旁有一座背對我們的風獅爺,實際上它是面東北方鎮風止煞,下車走進去看看,它的造型與剛才那座非常像,聽說它們都是出於福建同一位匠師,高190公分,胸掛鈴鐺,左手持筆,右手拿「令」旗,其實「男左女右」,從持令旗的手就知道這座是雌性風獅爺!
「馬山三角堡」位於官澳到馬山頭之間海邊,三角形防禦工事沒有死角,上面還有一座反空降堡,能扼控整個馬山灣,現在已規劃為觀光據點!
堡頂能觀賞馬山、官澳一帶海岸風光,更可遠眺廈門大嶝、小嶝諸島,右前方是馬山觀測所,海灘上還遺留整排反登陸的「軌條砦」,訴說兩岸對歭時期緊張的往事!
左後方是官澳聚落,它是「振武礁」灣內的一個澳口,早期灣內可停泊許多漁船航業興盛,因此處是距離大陸最近的澳口,船行後江水道,官方文書經常由此進入金門,故稱「官澳」,現在澳口築有環堤道路,剛才水源宮附近左轉那條道路,可接到這裡!
原路折回,騎到這裡看到今天第七座風獅爺,這座位於通往馬山觀測所路旁的雄性「風獅爺」,是金門最北的風獅爺,高75公分,胸前佩掛鈴鐺,右手持筆,左手拿「令」印,面朝東北方海面,專鎮「后嶼」與「天摩山」之間海域的風煞!
馬山觀測所右前方這座小島叫「后嶼」,因位於官澳之後而得名,又稱「西山嶼」,距離陸地約100公尺,昔時上面是個班據點,兩岸水泥建築內有絞盤機,有鋼索連接兩岸,小型船隻藉此通行,目前據點已無人駐守,現在對岸有人好像在做水上救生之類的訓練!
馬山與天摩山間的「后嶼灣」,有著平緩潔淨的沙灘,有利於敵機漁船及人員登陸,故昔時設置許多軌條砦,並埋設地雷,因兩岸情勢緩和,地雷已清除,獨留軌條砦作為戰爭的見證!
中午十二點終於來到「馬山觀測所」,它位於金門東北角,距角嶼僅2100公尺,退潮時1800公尺,為金門本島距大陸最近的據點,該連素有「天下第一連」之稱!
沿著筆直寬約二公尺的道路往前走約50公尺,就看到「馬山播音站」,上次來沒從這裡進去,現在走進去看看,這座播音站興建於民國43年,是昔日對大陸心戰喊話重要據點,已故歌星鄧麗君曾到「馬山播音站」廣播過!
播音站與觀測所坑道是相通的,係從濱海小山丘開挖而成相當隱密,戰備坑道全長174公尺、高2.1公尺、寬1.65公尺,轉彎處建有槍堡射口等軍事設施!
戰備坑道的盡頭是「觀測所」,有三個瞭望口,三具高倍望遠鏡,以監控對岸狀況,天氣晴朗時,以肉眼即可看到對岸漁村與百姓活動情形,前方是角嶼、小嶝!
參觀完觀測所從坑道走出來,這次從中間切出,原來這裡是「馬山觀測所」戰備坑道的出入口,比剛才近多了。上午行程到此為止,現在準備前往沙美老街吃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