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學,需要徹底改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端午節來臨,宣告者111學年度結束, 各大學也都進入暑假狀態。趁著學年結束,筆者也來跟各位分享所在大學對於高等教育的觀察。
筆者所在的大學校內充斥由教育部所退下來的各式雙薪門神,創造出「服務學習」的一群人,校內可見各式歌功頌德的布條掛滿了建築物的外牆上,營造出本間大學好像很好的辦學成果。
除了歌功頌德之外,校內還充斥者各式kpi主義,舉例來說,動員學生去聽演講,只為了+1,或者是各式神奇的100%調查率,讓教育部覺得好棒棒,但實際上有可能嗎?該間大學也曾被爆出外籍學生血汗勞動事件,事件直到他系教授貼文才開始處理,可見光鮮亮麗的背後,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除此之外,該校為達成教學助理100%達成率,在經費不足之狀況下,使用「A、B、C」類來進行劃分,而C類就是沒有薪水之志工,只為了讓教育部覺得好棒。而整間學校,更是成了血汗工廠,校內教授更是指出,校內職員健康狀況迅速惡化,承保之保險公司亦不堪負荷大量理賠而選擇解約,而筆者深同感。
校內有教師棄相關倫理於不顧,因業務知悉學生個人隱私竟隨意散播,或是隨意幫學生貼標籤而後到處散播。又有的學生在接了教師相關助理業務後在一個學期內健康狀況迅速惡化,看了數次醫生,又或是在半夜傳訊息問學生說為何學生把他的教學意見調查表打低分,還公然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在下次教學意見表上打上滿分。試問如果連此都要造假,那我們何須此制度存在,只為求每次的教師評鑑能順利度過,踐踏大學精神與學術自由 ,令人汗顏。
國內學者周平在「我為何揹葛大學教師評鑑制度」當中提到了一段話,精神令人敬佩「作為大學中的職業人,為追求真理而堅持絕對的學術自由,就應該是我在大學中最高的行動準則。」但有的教師或是相關主管將此精神棄之不顧,實令人遺憾。校內中有的人為了高尚,不願與小人同流合汙,被校內其他人所打壓。校內教師種種卑鄙小人營合學校之行為,甘願放棄學術自由與放棄大學自治,但我相信,歷史總有一天,會做出定論「這是一個荒謬高教時代」。
最後,我要借用國內知名學者周平於「我為何杯葛大學教師評鑑制度」,來作為高教最沉痛的呼籲「對於自甘逃避自由的教師們,我對你們不抱任何期望。但若您是終將啟蒙的知識份子,我誠心希望您成運用自己的理性,從而走出自己獨特的學術風格」。
avatar-img
1會員
8內容數
各式觀點,與社會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雲朵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寫作過程中,感謝每一位來按讚的訪客,雖然人少,但心意我都有收到,你們的鼓勵也是我能夠繼續堅持寫作的的動力,希望寫出來的文章,你們會喜歡,如有指教,也歡迎一起討論。
創傷,從來不會自己消失 ,去理解,取感受,讓傷慢慢地走過去。 面對創傷,我們需要走入這座記憶的圖書館,去尋找,去翻閱這些過去的的資料,才能夠知道自己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當知道自己曾經發生過什麼樣的事情時,才能夠設法去降低對於事件的敏感度。
        看到補教業爭取疫苗施打,要求復課,甚至不惜喊出了國賠的字眼,讓我不禁想到電車難題這個實驗。         電車難題中受試者在模擬器中擔任火車駕駛,看到前方兩條軌道都有小孩,其中你走的那一條有三個,另外一條有一個。雖然你已經盡全力,但已經來不及煞車了,這時候你會選擇1.撞三個小孩2.
自5/18爆發本土病例180例確診後,帶您快速了解今日的確診以及最新最中立的疫情分析 今天中央公布187例的本土確診。其中新北76例,台北71例共147例,其餘縣市為40例。 從整個數據來看,最近幾天數據都維持在200例以下,雙北數據也都維持在百例以下,代表著整個疫情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而雙北也不再
在寫作過程中,感謝每一位來按讚的訪客,雖然人少,但心意我都有收到,你們的鼓勵也是我能夠繼續堅持寫作的的動力,希望寫出來的文章,你們會喜歡,如有指教,也歡迎一起討論。
創傷,從來不會自己消失 ,去理解,取感受,讓傷慢慢地走過去。 面對創傷,我們需要走入這座記憶的圖書館,去尋找,去翻閱這些過去的的資料,才能夠知道自己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當知道自己曾經發生過什麼樣的事情時,才能夠設法去降低對於事件的敏感度。
        看到補教業爭取疫苗施打,要求復課,甚至不惜喊出了國賠的字眼,讓我不禁想到電車難題這個實驗。         電車難題中受試者在模擬器中擔任火車駕駛,看到前方兩條軌道都有小孩,其中你走的那一條有三個,另外一條有一個。雖然你已經盡全力,但已經來不及煞車了,這時候你會選擇1.撞三個小孩2.
自5/18爆發本土病例180例確診後,帶您快速了解今日的確診以及最新最中立的疫情分析 今天中央公布187例的本土確診。其中新北76例,台北71例共147例,其餘縣市為40例。 從整個數據來看,最近幾天數據都維持在200例以下,雙北數據也都維持在百例以下,代表著整個疫情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而雙北也不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過去教師被意識形態影響,大多願意認同崇高的師道,如今經過一再的修法、工作性質轉變...... 教師拒絕道德綁架,只做最低程度的工作要求,以免多做多錯,最先倒楣的就是弱勢孩子,這也怪不得老師,而是施政錯誤的結果。
在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學院成為最純粹形式的不可能存在。
Thumbnail
高三升學陸續放榜, 班級裡"準大學生"愈來愈多, 學生上課收聽率愈來愈差、學習狀態愈來愈鬆散。 上課時老師一人自導自演、自說自話、自問自答的情景愈來愈常見。 孩子們現實地認為所學與所考上科系"無關" + 畢業學分數已足夠 + 已經有大學可念了,就紛紛棄課程而去。 『那我何必還要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新制,規定調查小組「全數外聘」,教育部和人本基金會表示是為了防止「師師相護」。 人本沒有提供全面研究結果,拿著幾個個案,就把法規整個修了?? 哪條法沒有錯誤執行,那六法全書是不是都要重寫了? 人本基金會和教育部,竟然沒有學術研究的態度? 就大喇喇地在主導教育法規的改革? 意外嗎?
Thumbnail
「那是老師你的學生啦!」 「您又沒帶過我們班」 「體制外比較自由、學生一定比較好教」 這些話雖然有些負面,卻是許多現場老師的心聲。   其實,許多滿腔熱血的老師一進入體制內,就想要為孩子做些什麼,後來面對諸多困境又屢遇挫折,只能選擇妥協,認為自己已經盡人事了,無奈的
Thumbnail
高中生活中當數是點滴學習和生活瑣事的堆疊,你的好運可能在哪個瞬間就被點燃。「學校校慶」這個詞讓人聯想到的除了濃濃的熹微歡樂氣息外,也伴隨著些微妙的邀人思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Thumbnail
2023年8月23日朋友傳來一則新聞:「避免高教人才斷層 中研院9月起調升博士生獎助學金」。那時我不假思索地說:「斷層是活該」。
Thumbnail
滿滿獎學金等你來取、隨便考進大學任何一個學科,都可以印在校門橫額上光宗耀祖⋯ ⋯最近,有香港的學生在Threads討論要不要為了獎學金而轉到成績較差的學校。 如果在一般學校只是成績平平,轉去tier較低的學校,真的有著數嗎?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過去教師被意識形態影響,大多願意認同崇高的師道,如今經過一再的修法、工作性質轉變...... 教師拒絕道德綁架,只做最低程度的工作要求,以免多做多錯,最先倒楣的就是弱勢孩子,這也怪不得老師,而是施政錯誤的結果。
在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學院成為最純粹形式的不可能存在。
Thumbnail
高三升學陸續放榜, 班級裡"準大學生"愈來愈多, 學生上課收聽率愈來愈差、學習狀態愈來愈鬆散。 上課時老師一人自導自演、自說自話、自問自答的情景愈來愈常見。 孩子們現實地認為所學與所考上科系"無關" + 畢業學分數已足夠 + 已經有大學可念了,就紛紛棄課程而去。 『那我何必還要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新制,規定調查小組「全數外聘」,教育部和人本基金會表示是為了防止「師師相護」。 人本沒有提供全面研究結果,拿著幾個個案,就把法規整個修了?? 哪條法沒有錯誤執行,那六法全書是不是都要重寫了? 人本基金會和教育部,竟然沒有學術研究的態度? 就大喇喇地在主導教育法規的改革? 意外嗎?
Thumbnail
「那是老師你的學生啦!」 「您又沒帶過我們班」 「體制外比較自由、學生一定比較好教」 這些話雖然有些負面,卻是許多現場老師的心聲。   其實,許多滿腔熱血的老師一進入體制內,就想要為孩子做些什麼,後來面對諸多困境又屢遇挫折,只能選擇妥協,認為自己已經盡人事了,無奈的
Thumbnail
高中生活中當數是點滴學習和生活瑣事的堆疊,你的好運可能在哪個瞬間就被點燃。「學校校慶」這個詞讓人聯想到的除了濃濃的熹微歡樂氣息外,也伴隨著些微妙的邀人思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Thumbnail
2023年8月23日朋友傳來一則新聞:「避免高教人才斷層 中研院9月起調升博士生獎助學金」。那時我不假思索地說:「斷層是活該」。
Thumbnail
滿滿獎學金等你來取、隨便考進大學任何一個學科,都可以印在校門橫額上光宗耀祖⋯ ⋯最近,有香港的學生在Threads討論要不要為了獎學金而轉到成績較差的學校。 如果在一般學校只是成績平平,轉去tier較低的學校,真的有著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