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客家柿瓶——工藝師曾熙凱的文化傳承邀請函

  「如果拿到柿瓶的話,我想醃泡菜!」
  柿瓶,是第二屆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醃漬玻璃容器;說這句話,則是工藝設計師曾熙凱,負責此次「柿瓶」的製作。腸胃不太好的他,最近在研究有益於腸道健康的飲食,發現高麗菜與發酵食品都是不錯的選擇,於是率先想到將高麗菜醃入柿瓶中。這樣的舉動,正呼應著「柿瓶」的製作初衷——回應當代飲食需求、提高生活上的美感、傳承客家醃漬文化。
  熙凱說,一般想得到的台灣醃漬容器,通常是體積巨大、有柑仔店復古味、不盡符合當代生活風格的桃太郎醃漬瓶;然而,日本、韓國的醃漬物通常裝在保鮮盒、玻璃儲罐裡,這些容器的開口並不適合做為醃漬器皿。如何保留桃太郎醃漬瓶的優點,同時回應當前社會小家庭需求,成為設計最大的命題。於是,柿瓶容量約一公升,是兩三天就能完食的份量、足夠寬廣的瓶口堆疊醃漬物、設計有能密封的旋蓋。以「柿」為名的柿瓶,柿子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客家文化中最為人所知的柿乾、柿餅,既是延續客家傳統,也有回應大眾文化「柿柿如意」的意味。柿子除了是器皿的命名來源、瓶身也加入柿子的紋理止滑。如果將柿瓶轉個角度、從正上方往下看,會看到一個幾近正方形、圓潤飽滿的渾圓,宛如一顆成熟待採的柿子。這樣的設計,目的是增加空間使用率、也間接回應客家勤儉與物盡其用的精神,展現客家文化日日飽滿與豐收的意向。
  然而,工藝品的呈現有很多製程上的考量、需有強大的製作後盾,柿瓶能夠有此兼具實用與美感的姿態,華夏玻璃廠功不可沒。華夏玻璃廠,台灣最大的日用玻璃工廠、也是即將邁入下一個一百年的新竹老字號,目前由第四代Richard經營。柿瓶製作從試模、硫磺樣品打樣、到後續上彩現、成品製成,Richard提供熙凱許多預防性經驗。「即使是玻璃,每一家的製成都不太一樣。我之前接觸的玻璃是手工吹製、比較少量的製成。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全自動製成,這個一不小心模開錯,一天下去就是十萬隻瓶子、錯誤就重複十萬次。」這趟驚險的過程有賴華夏玻璃廠過去的許多瓶器生產經驗,嘗試近五十個草模、甚至為此次的製作首次破例開試做模,力求「柿瓶」盡善盡美的呈現。
工藝品的最後一哩路
  「理想的工藝品是在被人使用的時候才是最美的狀態。所以設計師其實只做了半成品,最後一塊拼圖必須是由使用者完成。」熙凱的話,呼應著日本工藝大師柳宗理的理念——藝術與使用不見得是分開來的。他想像柿瓶被放在家中、開始被使用者放入食物、隨著時間發酵,成為日常的一部分。
  六月,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醃想——客家醃漬想像〉展覽中,預計以柿瓶盛裝展示的醃漬物。此外,柿瓶也將與材料包、醃漬教學影片一起上線嘖嘖募資平台。材料包的食材選用苗栗縣公館鄉的紅棗與三灣鄉的油甘果,是北部客家人傳統的好味道。當大家動手將食材醃入瓶中,柿瓶才能真正達成它的使命——將土地長出來的風味,隨手溫的餘韻在時間中浸漬,與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一起活著。
原文刊載《聯合文學464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Lithe L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