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台灣原住民到底有幾族?為什麼原本只有9族?現在變成16族?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台灣原住民至少有三四十個族群
過去的9族
是人類學家與統治者自行分類並命名
「忘記」尊重族人的意見
造成族人許多的困擾
直到近年族人才有機會提出
自己希望的族群分類與名稱
所以會越來越多族

raw-image

原住民原本沒有現代的「族」的概念,只有「部落」或「家族」的概念,現代的「族」的概念是人類學家帶來的

台灣原住民在台灣生活了幾千年
沒有大帝國或大城市
而是以部落的型態生活
各部落都是獨立自治的
如同小型國家
各自的語言、文化、祭典、服飾、生產方式等都有獨特之處
鄰近部落不完全一樣
而且鄰近部落可能彼此友好、彼此結盟
也可能不友好

因此
原本的台灣原住民沒有現代的「族」的概念
只有「部落」或「家族」的概念
現代的「族」的概念是後來人類學家帶來的

raw-image

荷蘭人、西班牙人嘗試紀錄部落的名字

17世紀開始
遠方大型國家陸續派人來台灣
為獲取這片土地上的資源
需要認識原住民
荷蘭人、西班牙人嘗試紀錄部落的名字

raw-image

漢人將原住民分為熟番、生番

漢人除了嘗試紀錄部落的名字
又把台灣原住民分為「熟番」和「生番」
「熟番」是指遵守漢人遵守的法律、
繳稅給漢人繳稅的政府的原住民
主要居住在西部與北部平原
「生番」是不遵守那些法律、
也不繳稅給政府的原住民
主要居住在中央山脈與東部地區

這樣的分類與命名很可能是為了控制台灣原住民
恐怕沒有徵詢原住民的意見

raw-image

日本人類學家以192天環島調查,將台灣原住民分為八類十群

1895年後
日本人同樣沿用「熟番」、「生番」分類
但也派人類學家來研究
似乎希望更有效率控制原住民
1897年
人類學家伊能嘉矩以192天拜訪各地原住民
最後將台灣原住民分成八類:
Ataiyal(泰雅)、
Tsarisen(魯凱)、
Puyuma(卑南)、
Amis(阿美)、
Yami(雅美)、
Payowan(排灣)、
Tso’o(鄒)、
Vonum(布農)
以及Peipo(平埔)

又將Peipo(平埔)分為十群:
Ketagalan(凱達格蘭)、
Kavarawan(噶瑪蘭)、
Taokas(道卡斯)、
Pazzehe(巴宰)、
Vupuran(巴布拉)、
Poavosa(巴布薩)、
Arikun(阿立昆)、
Lloa(羅亞)、
Siraya(西拉雅)、
Makattao(馬卡道)

raw-image

這些對「族」的分類與命名並不完善,卻一直沿用至今,造成許多困擾

這些新增的、對「族」的分類與命名
的確有些符合族人的自稱
因此符合族人對自己的認知
有些卻是外人對族人的稱呼
或是單一部落的名字
有些則把差距很大的族群歸為一族
似乎沒有尊重台灣原住民的意見

這些不恰當的分類與命名一直沿用
對族人造成許多困擾

raw-image

國民政府又發明新分類與新名詞:「山地山胞」與「平地山胞」

1945年後
國民政府除了沿用日本人類學家的分類
將原住民分為9族
又另外發明了新分類與新名詞:
「山地山胞」與「平地山胞」
前者指居住在山地行政區的原住民
後者指居住在平地行政區的原住民
而且規定
「山地山胞」不需要額外辦登記手續
但「平地山胞」需要到戶政機關辦登記手續
超過時間就不准補辦
而喪失原住民身份
成為一般國民

raw-image
raw-image

許多西部的族人沒有收到通知,就此失去原住民身份

由於行政上的疏失
許多西部的族人沒有收到通知
沒有機會登記為平地山胞
就此失去原住民身份
直到今天許多族人仍然在努力爭取身份

就這樣
數百年來殖民者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分類、命名
甚至是否具有原住民身份
極少尊重族人的意願

raw-image

80年代原住民運動要求「正名」,但政府極少回應

1980年代原住民運動要求「正名」
希望將整體族群名、個別族群名
個人名、部落名、山川名
都改用尊重族人意願的稱呼
但直到1994年
政府只同意將整體族群名從「山胞」改為「原住民」
以及個人名可用傳統名字
但是
個別族群的名字與分類一直沒有修正
更別提部落名、山川名

raw-image

近年來越來越多族群,要求自己決定如何分類與命名

由於許多族群當初被分類、命名的方式
跟族人自己的認知差距太大
讓族人難以接受
近年來紛紛要求改用自己希望的族群分類與命名
例如1998年曹族正名為鄒族
邵族(2001)脫離鄒族
噶瑪蘭族(2002)、撒奇萊雅族(2007)脫離阿美族
太魯閣族(2004)、賽德克族(2008)脫離泰雅族
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2014)脫離鄒族 

出現更多族群是因為族人希望「自己的名字,由自己決定」

目前仍有許多族群認為自己被安排的名字或分類並不妥當
例如花蓮的阿美族人自稱是Pangcah
而不是Amis
蘭嶼的族人的自稱是Tao
而不是Yami
排灣族人較常見的自稱是kacalisian
而不是Paiwan

大家常搭乘Puyuma號火車
可能大家以為Puyuma是卑南族人的自稱
但事實上Puyuma是南王部落的名字
因此卑南族民族議會主張改用Pinuyumayan作為族群的名稱
以區別部落和族群

也有一些族群主張自己是獨立的民族
例如目前被歸類為魯凱族的萬山部落、多納部落、茂林部落
因為部落的語言、文化跟其他的魯凱族部落有相當大的差異
也有族人提出希望各自獨立成為
「'Oponoho 歐布諾伙族」
「Kunadavan 古納達旺族」
「Teredeka 得樂日卡族」

此外原本居住在西部與北部平原的族群
在國民政府時期因為行政疏失失去原住民身份
他們仍在努力爭取原住民身份
以及其認同的族群名稱

台灣原住民對族群的分類和命名
仍在持續討論中
將來的確可能出現更多的族群
那是因為族人不要繼續忍受不恰當的分類與命名
希望「自己的名字,由自己決定」

raw-image

raw-image

本著作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



什麼是台灣原住民?台灣原住民是從哪裡來的?在台灣住了多久?為什麼住在偏遠的山上?為什麼可以加分?為什麼常常在抗議?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感到好奇,歡迎一起來認識台灣原住民的歷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台灣原住民是分批陸續來台灣 最早約距今7000年前 一開始住在海邊、河口 打獵、捕魚、採集貝類、野菜和果實 也種稻米、小米、芋頭 種苧麻織布或製作樹皮布 也會燒陶、編藤 大約4000年前 部分人群往河流的中游、高山地區遷移 約2000年前 已有國際貿易商 約1000年前 開始發展出現在大家熟知的族群
什麼是台灣原住民? 原來就住在台灣的人嗎? 要多久才算「原來」? 幾十年算「原來」嗎? 一百年算「原來」嗎? 這樣的話 是不是可以說 全台灣大部分的人都是台灣原住民?
台灣原住民是分批陸續來台灣 最早約距今7000年前 一開始住在海邊、河口 打獵、捕魚、採集貝類、野菜和果實 也種稻米、小米、芋頭 種苧麻織布或製作樹皮布 也會燒陶、編藤 大約4000年前 部分人群往河流的中游、高山地區遷移 約2000年前 已有國際貿易商 約1000年前 開始發展出現在大家熟知的族群
什麼是台灣原住民? 原來就住在台灣的人嗎? 要多久才算「原來」? 幾十年算「原來」嗎? 一百年算「原來」嗎? 這樣的話 是不是可以說 全台灣大部分的人都是台灣原住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將平埔族分成10族。平埔族就是住在平地的原住民,俗稱熟番。 這10族中,有5族住在中部地區,和台中的開發有密切關係。要研究台中的開發,不得不研究平埔族。 這5個平埔族是:道卡斯族、拍瀑拉族、巴宰族、巴布薩族、洪雅族。 下面先介紹道卡斯族。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荷蘭人、鄭成功到台灣時,台灣高山上有原住民,平地上也有原住民,這些住在平地的原住民就是平埔族。 平埔族一般分成10個族,其中5個平埔族住在中部地區,就是道卡斯族(斗葛族)、拍瀑拉族、巴宰族、巴布薩族、洪雅族(羅亞族、阿立昆族)。 其他5個族中,最有名的就是住在台南一帶的西拉雅族。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對平埔族群們的了解 通常民眾被問到:請問你們知不知道台灣的平埔族群有哪些呢?大部分人的反應有兩類,稍微懂一點的會說「我只知道西拉雅族欸!」,但不了解的,甚至會說「平埔族不是一個族嗎?」。 人們對法定原住民都不是很了解,更何況是法定外的平埔族群呢?今日專題報導會帶你深入了解從過年祭典到部落文化,來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將平埔族分成10族。平埔族就是住在平地的原住民,俗稱熟番。 這10族中,有5族住在中部地區,和台中的開發有密切關係。要研究台中的開發,不得不研究平埔族。 這5個平埔族是:道卡斯族、拍瀑拉族、巴宰族、巴布薩族、洪雅族。 下面先介紹道卡斯族。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荷蘭人、鄭成功到台灣時,台灣高山上有原住民,平地上也有原住民,這些住在平地的原住民就是平埔族。 平埔族一般分成10個族,其中5個平埔族住在中部地區,就是道卡斯族(斗葛族)、拍瀑拉族、巴宰族、巴布薩族、洪雅族(羅亞族、阿立昆族)。 其他5個族中,最有名的就是住在台南一帶的西拉雅族。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對平埔族群們的了解 通常民眾被問到:請問你們知不知道台灣的平埔族群有哪些呢?大部分人的反應有兩類,稍微懂一點的會說「我只知道西拉雅族欸!」,但不了解的,甚至會說「平埔族不是一個族嗎?」。 人們對法定原住民都不是很了解,更何況是法定外的平埔族群呢?今日專題報導會帶你深入了解從過年祭典到部落文化,來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