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陀親口宣說以什麼心態供養最有功德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賢愚經》的「波婆梨緣品」中,有一個公案,當時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在佛陀出家之後,因為一直思念著佛陀,便親手紡織做了一件金色的細棉衣,當她親手將衣服交給佛陀時,佛陀卻讓她拿去供養僧眾。佛告訴祂的姨母,一個人以恩愛之心供養,福德不會廣大;假如能供養僧眾,福報會殊勝。

佛陀親口宣說以什麼心態供養最有功德

佛陀親口宣說以什麼心態供養最有功德

《四十二章經》說道:「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僧」是極為殊勝、無比珍貴的對境,是我們所應惠施的福田。我們要培植福報,從什麼地方去種福田?前往僧團,在眾僧面前種福田,出家的修行人是福田,行此供養,功德福報無量無邊。

在佛教的供養培福的法門裡,供養三寶的功德最殊勝,因為三寶住持正法,在末法時代成為眾生的燈塔,讓人們解脫生死之苦。試想供養一位出家法師,法師得以有足夠的食糧滋養維持生命,可以從事利益眾生的事,無論是為眾生修法祈福迴向、入世講經說法、致力於佛經典籍的研究與保存……種種,有利於正信佛法長久住世的事,都需要僧團的力量來延續。

因此,我們現在供養僧團,令僧團可以專志於佛法弘傳,這是具有無量功德的。密勒日巴尊者開示:「施主供養閉關修行者,等同閉關禪修者所獲得的功德一樣,無量無邊。」山上閉關者,山下護關者,皆共成佛道,緣起在迴向。無論是弘法者、護法者皆是功德無量,正印證慈悲 龍德上師所言:「弘護一心,正信佛法住世永存。」

觀音山首次於雪域舉辦「結夏安居──供千僧道糧」,在西藏地區的僧團結夏安居,精進修行時,對僧團作廣大的供養,令出家人安心向道。此計畫亦同時供養臺灣薩迦寺僧團。

千僧供之四事供養分為飲食、衣服、臥具、醫藥。
• 全套僧服供養,包含:袈裟、禪裙、襯衣、裙子、坎肩、腰帶等六件。
• 僧鞋供養,包含:鞋子、襪子、鞋墊等三件。
• 僧服、僧鞋,預計供養300套。
• 飲食、臥具、醫藥此次將依各寺廟所需,給予最適切的安排。

實際供養數量需依善信法友發心護持款項而定,歡迎十方善信法友發心護持,共同成就殊勝功德行。

──────────
✦觀音山 2023結夏安居—供千僧道糧‧供佛齋僧
https://www.fazang.org/sangha-offering
──────────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avatar-img
25會員
2.3K內容數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學佛修行的人,要懂得把握機會來修福修慧。因為學佛的慧命並不一定長長久久,有時候是很短暫,這與每個人結的佛緣有關。不管過去生結的緣如何,今生有幸接觸佛法,就要用心地深結佛緣。」修行主要是修福和修慧二類:孝順父母、布施供養、做利益他人等,屬於修福;念佛、拜懺、打坐、聽開示、讀佛經,減少煩惱,屬於修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藏密祖師偉大 蓮師極為親近的弟子與密咒乘之法主──龍欽巴尊者開示:「積聚福德資糧最勝者,是薈供也。」薈供不只是在佛前行廣大豐盛的供養而已,這是一個完整的修行。 在進行薈供儀軌修法時,分為迎請、供養、懺悔、驅魔、酬誓願、成就,這六個內容就是一個完整的修法,再加上加持供品,共七個內容。 「嗡、啊、
《永遠不能遺忘的事》現代孝順的人故事實例:菲律賓南萊特省一個貧苦農村中,有個年僅五歲的孝順乖女珍妮Jenny,每日為失明的父親柏比(Nelson Pepe)引路,陪伴父親穿越森林泥濘路走到工作的農地。菲律賓男子雖然雙目失明,卻是家中的經濟支柱。為了養家,他每日必須穿越林地到達附近一個椰子農場工作,每
藏密祖師偉大 蓮師極為親近的弟子與密咒乘之法主──龍欽巴尊者開示:「積聚福德資糧最勝者,是薈供也。」薈供不只是在佛前行廣大豐盛的供養而已,這是一個完整的修行。 在進行薈供儀軌修法時,分為迎請、供養、懺悔、驅魔、酬誓願、成就,這六個內容就是一個完整的修法,再加上加持供品,共七個內容。 「嗡、啊、
《永遠不能遺忘的事》現代孝順的人故事實例:菲律賓南萊特省一個貧苦農村中,有個年僅五歲的孝順乖女珍妮Jenny,每日為失明的父親柏比(Nelson Pepe)引路,陪伴父親穿越森林泥濘路走到工作的農地。菲律賓男子雖然雙目失明,卻是家中的經濟支柱。為了養家,他每日必須穿越林地到達附近一個椰子農場工作,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供僧」是什麼意思?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記載,佛法僧三寶是世間第一珍寶,具足十種深刻意涵:堅牢、無垢、與樂……等;「供僧」是一種清淨的供養,讓眾生遠離煩惱,除心束縛,得清淨心。供僧的目的為令佛法久住──僧眾出家修行、弘揚佛法,就是為救度眾生離苦得樂。佛已入滅,依靠的就是僧寶荷擔如來道業。居士供僧
Thumbnail
「三寶門中福好求,一文種下萬文收!」何謂三寶?指佛寶、法寶和僧寶。「佛」,即教主;「法」,即教理;「僧」,即教師。三寶,就如寶鼎之三足,三寶俱全,可以救度一切眾生,令其徹底離苦得樂,永脫輪迴,不再受生老病死苦。由此可知,三寶是無比的尊貴的存在,是法界眾生的明燈。《佛說布施經》:「若以上妙飲食供養三寶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諸佛所捨與彌陀所救(象山慶24.8.8) 淨土宗人強調了阿彌陀佛與婆婆眾生的因緣特深,乃至是唯一的救主,引述了一段經文:「娑婆世界,諸眾生等,煩惱厚重,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摒棄,以重業故。」或:「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所謂眾生厚重煩惱,專行惡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一般凡夫所讚嘆佛陀的優點,包括各種好的外在威儀,都不過是「小緣威儀戒行」而已,這裡就直接引出佛陀認為佛法僧三寶有更為值得讚嘆的功德,而不是只是外在持戒、行儀莊嚴肅穆令人歡喜而已
佛就說:「如果不是你的東西,你就不要拿;假如是你的東西,你才拿。」 那比丘就自己好好思惟:「天下萬物都不是我的東西,即使是自己的身體,最後也會敗壞。」所以,他想來想去:「天下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只有善法才是自家的寶物。」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前言: 心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乃至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如來之知見。當知凡所
Thumbnail
「供僧」是什麼意思?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記載,佛法僧三寶是世間第一珍寶,具足十種深刻意涵:堅牢、無垢、與樂……等;「供僧」是一種清淨的供養,讓眾生遠離煩惱,除心束縛,得清淨心。供僧的目的為令佛法久住──僧眾出家修行、弘揚佛法,就是為救度眾生離苦得樂。佛已入滅,依靠的就是僧寶荷擔如來道業。居士供僧
Thumbnail
「三寶門中福好求,一文種下萬文收!」何謂三寶?指佛寶、法寶和僧寶。「佛」,即教主;「法」,即教理;「僧」,即教師。三寶,就如寶鼎之三足,三寶俱全,可以救度一切眾生,令其徹底離苦得樂,永脫輪迴,不再受生老病死苦。由此可知,三寶是無比的尊貴的存在,是法界眾生的明燈。《佛說布施經》:「若以上妙飲食供養三寶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諸佛所捨與彌陀所救(象山慶24.8.8) 淨土宗人強調了阿彌陀佛與婆婆眾生的因緣特深,乃至是唯一的救主,引述了一段經文:「娑婆世界,諸眾生等,煩惱厚重,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摒棄,以重業故。」或:「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所謂眾生厚重煩惱,專行惡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一般凡夫所讚嘆佛陀的優點,包括各種好的外在威儀,都不過是「小緣威儀戒行」而已,這裡就直接引出佛陀認為佛法僧三寶有更為值得讚嘆的功德,而不是只是外在持戒、行儀莊嚴肅穆令人歡喜而已
佛就說:「如果不是你的東西,你就不要拿;假如是你的東西,你才拿。」 那比丘就自己好好思惟:「天下萬物都不是我的東西,即使是自己的身體,最後也會敗壞。」所以,他想來想去:「天下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只有善法才是自家的寶物。」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前言: 心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乃至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如來之知見。當知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