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裕元)
當我們望春風,我們殷切期盼的,究竟是什麼呢?
〈望春風〉這首歌自創作發表以來,陪伴臺灣人足足 90 年了,跨越三個世代、各個族群的傳唱與熱愛,幾乎知名的歌手都有演唱,版本不計其數,從留聲機、電唱機、收音機、錄音機,播到卡拉 OK、CD Player、iPod、手機等,也發展成歌中劇唱片、戲劇、電影、小說、連續劇、文化節目、雜誌、出版社等,〈望春風〉是迴盪在空中飄遠的集合哨聲,更是臺灣遊子們沉在心底的鄉愁。
這麼多不同版本的〈望春風〉,你或許聽過好幾個,仔細聆聽就能懂得這座島嶼上的人們,曾經有什麼樣的想望。而把這些〈望春風〉串接在一起,則能構成一部蜿蜒跌宕的臺灣流行音樂小史。
對歌曲製作團隊來說,望的是歌能夠流行。
〈望春風〉是開創臺語流行歌時代的歌曲之一,1933 年 9 月,古倫美亞文藝部的歌手、音樂家,在東京錄音室,由歌手純純配合管弦樂團演唱錄製。隔年初發行曲盤,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歌曲唱片。舒緩的節奏、夏威夷吉他的聲音,簡短的曲調、兩段附有故事性的奇幻歌詞,琅琅上口,讓人無法放下對這個旋律的依戀。
此前古倫美亞嘗試了各種音樂作品以及和電影公司合作的電影宣傳曲,都是說故事的敘事歌。但〈望春風〉證明了抒發情感的浪漫歌曲,跳脫故事情節更貼近都市男女的心事,反倒能帶動流行話題、引領潮流,就這樣打開了流行歌的新紀元。
「獨夜無伴守燈下,什麼風對面吹?」是清風、冷風,還是春風?「十七八歲未出嫁,跟少年家怎麼樣了?」是見到、看到、遇到、搪著(tn̄g-tioh)還是想到?
從答案可以知道你最愛聽誰唱的〈望春風〉,因為每個歌手都有自己的唱法,反映他們想像的愛情互動模式,也浸透到你的聽覺記憶裡。
在第二段的最後一句還隱藏了一個大祕密:「月娘笑阮憨大呆,乎風騙毋知」純純最原版唱的,其實是「月老笑阮憨大呆」打開門房,竟不是高掛天空的月亮,而是月下老人在那裡笑著。1934 年〈望春風〉剛推出時,坊間印售的歌本就將「月老」改動為「月光」,戰後繼續傳唱,又變成了「月娘」。或許是摩登的青年男女,已不需要月老牽線,就藉月亮來表述難以言喻的朦朧心情了。
中日戰爭期間,〈望春風〉被改編為日語歌〈大地は招く〉(〈大地在召喚〉),號召臺灣人前往滿州國從事拓殖工作,當時在電臺、學校機關播放,甚至比原版〈望春風〉流傳更廣。踩著行進曲的節奏,歌詞宣揚大東亞共榮圈的精神:「仰望的太陽」意指日本,「五色旗」指滿州國國旗。國家的號召,確實吸引不少臺灣有志青年踏上人生的征途。
戰後〈望春風〉與政府的關係則是撲朔迷離,1960 年代〈望春風〉曾經被禁,在現存電臺唱片仍有註記查禁並破壞音軌的痕跡。但 1975 年編印的廣電歌曲可播放歌曲目錄又收入〈望春風〉,此後應是解禁了。
1977 年中影公司拍攝大製作電影《望春風》,由楊麗花主演抗日志士的故事,藉著劇情附會,〈望春風〉被視為臺灣人盼望祖國復興的象徵,成為愛國、愛民族的歌。而同時抬頭的黨外政治運動也以〈望春風〉作為精神代表歌曲之一,彼此唱著同一首歌,激烈交鋒。
不少人熱衷流行音樂,在於能縱情於音樂韻律,陶然自得,於是流行歌與爵士樂、交際舞的發展息息相關。
日本時代唱片公司曾製作舞曲版的〈望春風〉,以稍快的組曲串接,表現活潑的交際氣氛。戰後爵士樂興盛,1953 年成立的鼓霸大樂團,將〈望春風〉改編上舞臺演出,由歌手藍茜主唱,成為當時爵士樂的代表作。響亮的小號、薩氏管組華麗地齊奏出上行快速音群,流暢清晰的低音提琴撥奏,引人進入爵士樂的都會幻境。藍茜是基隆人,後前往香港發展,也是知名歌手伊能靜的媽媽。
這時在大稻埕鄰近的淡水河畔露天歌廳,樂團賣歌本、歌場老闆賣茶,臺上臺下和樂融融,構成流行歌發展的主要現場。1960 年代臺語歌曲唱片盛行,臺南的亞洲唱片經營最為成功,寶島歌王文夏重唱的〈望春風〉,以抒情搖滾風的 SlowRock 節奏,作為電影插曲。民謠歌手胡美紅演唱的〈望春風〉,串接了阿哥哥、恰恰、吉魯巴、狐步等新潮節奏輪番上場,一再變奏,老歌新樂,讓人聽得驚喜連連、大呼過癮。
想知道社會的脈動,聽流行樂最知道,特別是 1960 年代臺灣流行音樂市場發生莫大的改變,反映戰後世代輪替的過程。
在短短幾年間,臺語歌曲市場由盛轉衰,華語歌曲在電視、廣播大力宣傳下,受到新生代臺灣人的喜愛。另一方面,電子音樂蓬勃發展,流行樂的聲響效果也發生劇變。1971 年海山唱片出品、鄧麗君演唱的〈望春風〉,整體伴奏的聲響呈現出電子魔音琴帶來的新潮聲響,象徵音樂電子化時代的來臨。鄧麗君咬字清晰、生動活潑,「哎呦」、「我咧」地隨興加入襯詞,顯出爽朗直率的氣息。
〈望春風〉在戰後初期藉著劇團傳唱到東南亞閩南人社會,衍生出與臺灣不同的唱腔。鄧麗君的唱法顯然便源於新馬風格,她到東南亞演出時都會應觀眾要求唱臺語歌,和觀眾開心互動;東亞新偶像的出現,象徵臺灣流行音樂打開了跨國發展的新局面。
1976 年之後,大專院校掀起一股「唱自己的歌」風潮,原先愛聽愛唱西洋歌曲的年輕人,抱著吉他、自製簡譜歌本,熱切追求所謂的「民歌」 ,養成一代青年歌唱與創作者。民歌手們亟於在鄉土裡找尋靈感,欽慕著鄉土之風。
1977 年音樂教授林二製作電視節目,訪談一位常待在大稻埕路邊的老人,竟是〈望春風〉作詞家李臨秋,讓眾人驚訝發現,「民歌」原來就在身邊。同一時間,臺灣反對運動興起,以本土認同為號召,演講集會唱一曲〈望春風〉,效果勝過聲嘶力竭的演講。春風便象徵民主,和臺灣人相互看顧的人情味。
1979 年底,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邱垂貞登臺演唱〈望春風〉,唱到一半場面失控,爆發警民衝突而被捕,是這首歌與臺灣民主運動緣分的新傳奇。
1970 年代,各國遊客來臺,唱片業編唱許多唱片和歌本,總少不了〈望春風〉,當時日本觀光客最多,光是日語版歌詞就有好幾種。解嚴後的臺灣音樂市場日漸國際化,海外知名歌手與音樂家來臺演出,也常演出〈望春風〉,像與臺灣「地下國歌」致敬似的留下各種讓人驚豔的演出。
除了市場國際化的催生,解嚴後本土文化受到關注,翻唱經典歌謠大受唱片市場歡迎。1992 年歌后鳳飛飛演唱的〈望春風〉,堪稱經典之最。起初像輕輕吐露少女懷春,隨著節奏、樂器逐漸加入,間奏特別突出的小提琴合奏,表現出細膩的聲音質感,第三段起合唱團加入,顯出全民歌謠的龐大氣勢,最後歸結到她的獨唱,留下深刻的感動。
作為知名的華語歌手,鳳飛飛特別關心臺灣本土歌謠,在 1980 年代製作歌謠專輯更產生深刻影響,她在《想要彈同調》專輯中,重新詮釋早期本土流行歌,具有成就經典、重塑文化自信心的時代意義。
近代年輕一輩歌手演唱〈望春風〉,已非唱給情人,而是要獻給自己的媽媽、阿公或阿媽。
臺灣出生、日本長大的翁倩玉,在演唱會上說明她的這首愛歌,唱到〈望春風〉就聯想起家裡媽媽叫吃飯的記憶。陶喆編唱的 R&B 版〈望春風〉外加一段華語歌詞,就像是不同世代間的愛情觀對話。歌手青峰在演唱會裡好幾次唱〈望春風〉,獻給在現場的媽媽,成為演唱會中最動人的時刻。
不知你可曾經歷過,在夜間、搭著飛機或降落臺灣時,你會聽到一個旋律響起,小小聲、卻踏實地告訴我們:回到家了。類似〈望春風〉的歌,還有好多都是臺灣人的認同之所在,成為我們共同的鄉愁。
延伸閱讀:張惠妹、交工樂隊與伍佰,「華語」音樂的主流價值如何影響了他們?
觀臺灣第 58 期(2023.07):Hito 流行音樂
《觀・臺灣》第 58 期《Hito 流行音樂》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發行之季刊,全臺各地實體書店均有販售,線上購買點也將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