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考古研究證明,人類是由森林古猿演化而來的。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為什麼要選擇走褪毛這條路?既然要褪毛,為何又不褪乾淨呢?卻留下頭髮、腋毛、陰毛等一小撮毛髮。在陸地哺乳動物中,唯有人類顯得格格不入,和它們相比人類幾乎是在用兩足裸奔。就連同為人科的黑猩猩、倭黑猩猩等人類的近親,也都有一身濃密的毛髮。
人類在褪去毛髮後,幾乎無法像其它動物那樣,依靠自身的毛髮禦寒。為了能夠在寒冬生存下去,就必須要穿上厚厚的衣服禦寒,度過寒冬或冰期。除此之外,一身純天然的皮毛,是非常的實用的,除了防蟲防曬,還能夠防止在叢林裡穿梭,劃傷皮膚。難道人類的先祖,就不知道擁有天然的皮草大衣的好處嗎?為此有人提出了人類並非進化而來的猜想。今天我們就來聊,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為什麼要褪去體毛,而將頭髮、腋毛和陰毛給保留了下來,這些保留下來的一小撮毛髮,又都有什麼用呢?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給“人”下定義時,就曾說過,人類就是兩足行走的無毛動物。在當時這樣的言論就如同污言穢語一般,遭到了世人的強烈譏諷。有一位名叫第歐根尼的學者,在看到柏拉圖的這番言論後,將一隻拔了毛的雞送到柏拉圖的面前,並諷刺到:這就是你定義的人。
在2400多年前,柏拉圖給人類的定義,確實有些過於激進。若是單獨看人的外表,相對於人類的近親靈長類動物來說,人類確實顯得光溜溜的。只有頭部、腋下和襠部有濃黑的毛髮,其餘部位基本都是皮膚裸露在外的。為此一些學者將人類比作是第三種猩猩,就是一種裸猿。關於人類為什麼要褪去體毛的問題,學術界大致給出了三種假說。
提出水猿假說的學者認為,在數百萬年前,人類的發祥地非洲東部,尤其是南猿露西的發掘地埃塞俄比亞地區,由於海平面的上升,這些地區的大部分陸地被海水淹沒,人類的祖先為了將生命延續下去,從陸地轉到了水中生活。長而密的體毛給這些下水生活的人類先祖,帶來很大的行動阻礙。不僅降低了動作的協調性,而且對體能的消耗也非常的大。那些毛髮稀疏的猿類在水中的生存優勢就立馬凸顯了出來,而這種少毛的基因也就被擴散開來。後來水平面下降,人類祖先又回到了陸地生活,而正是這一段水中的生活經歷,導致人類逐漸了褪去了體毛。而且我們在游泳的時候,要經常把頭伸出水面來喚起,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頭髮被保留了下來。
為了鞏固水猿假說,一些學者還將人類和水生哺乳動物進行了比較。他們認為鯨魚、海豚等水生哺乳動物出來沒有體毛外,其皮下儲存有厚厚的脂肪,這樣後的脂肪能夠讓這些動物在水中保持一定的體溫。而人類的皮下也有豐富的脂肪,是對水生環境的一種適應成果。
然而科學家卻對這種水猿假說嗤之以鼻,為什麼呢?人類祖先為了適應水下生活而褪毛根本就是錯誤的,因為水比空氣更加容易導熱,也就是說,人在水中的熱量散失要比在空氣中更快,而人也更容易感到冷。而且很多的水生哺乳動物都一身厚厚的體毛,比如水獺每次出水後都會整理自己的毛髮,在下水前會對著自己的毛髮吹氣,其目的就是減小熱量的散失。
鯨魚和海豚是哺乳動物中的特例,什麼意思呢?就拿鯨魚來說,鯨魚的體型是以立方關係增長,皮膚三色是以平方關係增長,也就是說體積越大動物越不容易流失熱量。雖然海豚的個頭遠不及鯨魚,但是他們卻採取了反复衝浪式的前行。用不停的運動來維持身體的熱量。而人類祖先的體重在相比之下,就比水獺稍大一些,要是沒有體毛,光著身子,僅靠那一層皮下脂肪在水里面生活,很快就會被凍成狗。更別說在水中繁衍生息了。目前也並沒有足夠的化石與考古證據可以支持這項理論。所以水猿假說根本就不成立。
一些學者猜想,滿身濃密的毛髮,會成為寄生蟲的棲息地。寄生蟲攜帶的病菌會不斷地消耗宿主的能量,最終影響宿主的健康。如此一來,體毛少的人類個體,就會大大地減少寄生蟲的侵擾。長此以往,體毛越少的人類祖先,在健康方面的優勢就凸顯了出來。在基因篩選的情況下,人類出於族群的整體健康,而褪去了體毛。這種猜想也被稱為衛生假說。那麼這種假說有沒有進化的根據呢?
事實上,科學家在人類的進化的研究中,確實找到了體毛和寄生蟲之間聯繫的些許線索,雖然不能確定人類褪毛的原因是否和寄生蟲影響健康有關,但是卻弄清楚了人類是何時褪去體毛的?那麼人類是何時褪去毛髮的呢?
目前所發掘的人類化石,都無法證明人類是何時褪去體毛的,但是有一種寄生蟲卻為人類解開了這個大謎題,我們先來看照片(蝨子),有人認識這個東西嗎?人類學家認為,蝨子是古人類身上了一種常見的寄生蟲,在古人類的體毛沒有完全褪去之前,人體大片大片的體毛連在一起。這樣的條件也使得蝨子可以順著人體毛髮到達人體的各個部位寄生、繁殖、吸血。但是隨著人類體毛的逐漸褪去,光溜溜的身子不再適合蝨子的寄生,於是蝨子在人體的寄居地就只剩下頭部和襠部。
一種寄生蟲如果長期被困在不同的環境中,無法進行基因交流,就會逐漸分化成兩種寄生蟲。隨著時間的推移,頭部和襠部兩處的蝨子也經過了多代的演化,形成了頭蝨和陰蝨,頭蝨體色較深黑,體型較小,腹部邊緣為暗黑色,其他與體蝨相似。陰蝨呈灰白色,體寬與體長幾乎相等,腹短,分節不明顯,兩側有疣狀突出,以最後一對為最大,前腿細小,中及後腿粗大。由於頭蝨和陰蝨長期的地理隔離,造成了為同一物種的二者產生了生殖隔離。從生物的角度,只要我們搞清楚了頭蝨和陰蝨分開的時間點,也就解開了人類褪去體毛的時間點。思路被理清後,就該把分子生物學家請出場了。
木村資生
讓我們把目光匯聚到1968年的日本,44歲的進化生物學家木村資生,在他的著作《分子進化的中性學說》中,提出了一個影響至今的分子進化的一套學說,那就是分子進化中性學說也被稱為中性理論。木村資生認為,大部分的基因突變即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壞,而是趨向於中性的。也就說這部分的基因突變不會因為環境篩選而強烈變換。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一個相對穩定的變數進行突變。通過積累的變數量和變數頻率就可以計算出積累的基因突變所需要的時間。只要將兩個物種的基因放在一起對比,觀察期突變造成的不同結果,就可以大致推算出兩個物種出現的分化時間,這套理論也被稱為分子進化鐘。
隨後科學家將頭蝨和陰蝨進行了基因比對,通過計算,最後確定頭蝨和陰蝨是在120萬年前形成分化的,也就是說這兩種寄生蟲,是在120萬年前因為地理隔離的因素,處在兩地的蝨子,由於長時期的地理隔離,無法進行基因交流,最終造成了生殖隔離。造成頭蝨和陰蝨存在生殖隔離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那時褪去了體毛。也就是說,人類大概在120萬年前就脫掉了皮草大衣。但是隨著對寄生人體的蝨子的研究,一個更大的發現浮現在了科學家的眼前。
由於人類體毛的褪去,除了頭部和襠部之外,基本沒有合適蝨子寄生的區域。但是在研究中發現,一部分的頭蝨分化成了體蝨。體蝨為灰色或灰白色,頭略呈橄欖形,胸節融合不能區分,在中胸兩側有氣孔一對。不是說分化出來的體蝨具備在褪去體毛的人體上生存,而是它們找到了一個新的生態位——古人類的衣服。所以蝨子又俗稱衣蝨。科學家將頭蝨和體蝨進行了基因比對,結果發現大概在17萬年前,體蝨就從頭蝨中分化了出來。這也就意味著在17萬年前,智人開始穿上了衣服。
後來,人類學家又從地質學的角度佐證了這一論點,大約在18萬年前,地球的氣候開始逐漸轉冷,氣溫開始下降,對於已經褪去體毛的人類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若不能夠抵禦住寒流的侵襲,褪毛後的人類族群很有可能遭遇滅頂之災。這也成為了古人類開始穿衣服的一個強烈契機。寄生蟲假說解釋了人類褪去體毛和穿上衣服的時間,但是依然無法解釋人類為什麼而褪去了體毛。要解決這個問題,那就不得不說到第三種褪毛假說。這也是目前為止,最主流的一種假說。
你認為地球上奔跑和耐力最強的動物是誰?豹子、馬、驢還是老虎呢?其實這些都不是,地球上奔跑和耐力最強的選手,非人類莫屬。比如,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就有一個叫做布須曼的土著名族,這裡的人依然過著以打獵採集的生活,但是他們的耐力卻讓人瞠目結舌。在追捕獵物時,他們可以不眠不休的狂追獵物數個小時,活活的將獵物給累死。這樣的狩獵方式,也被稱為人獸馬拉松。可以說人類在自然界中,單輪奔跑和耐力,絕對是頂尖的高手沒有之一。這和人類褪去體毛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先來看看人類的祖先,在數百萬年前是如何狩獵的,方可解開你心中的疑惑。我們知道人類起源於非洲東部,在這片巨大的熔岩高原上,要想獲得充足的食物,就要學會狩獵。古人類會三五成群,一同追捕獵物。具體來說,在狩獵開始後,獵人們會不緊不慢地在獵物後面追逐,在短距離內,獵物會輕易地將獵人甩得老遠,但是只要獵物任然在獵人的視線內,就會很快的慢跑追上獵物,此時,獵物不得不再次以沖刺的方式將獵人甩開。如此往復,在這樣一個追逐的循環系統內,獵物很快就會因為體力嚴重透支而倒地不起。
古人類會選擇一天中最熱的時段追捕獵物,在非洲東部的大草原上,中午的氣溫會高達40℃。這樣的高溫會怎麼樣呢?就是在室內開26度的空調都會汗流浹背。而我們的祖先智人,卻在這樣的高溫下追捕獵物。可以試想一下,在40℃的環境裡,一身濃密的體毛,追逐獵物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想必是獵物沒有追到,獵人就首先因為身體無法散熱而累趴下了。為此在高溫下追逐獵物,那些體毛較少的古人類的優勢就展現得淋漓盡致。
炎熱的氣候和毒辣的驕陽,形成了一種巨大的選擇壓力,那些體毛濃厚的人類個體,由於無法解決散熱的問題,在炎熱的區域,行動很受限制。並不能像我們前面提到了布須曼人那樣,長達數小時的在烈日下追捕獵物,直到把獵物活活給追死。同樣對於體毛濃厚的古人類個體來說,濃厚的體毛不僅限制了他們的行動,而且還會讓他們陷入資源匱乏的窘境。因為在狩獵採集的時代,要想傲嬌地生存下去,對人類個體的行動能力要求極高。
褪去體毛的古人類就能夠很好地適應這種打獵採集的生活。褪去體毛後,光溜的體表有利於排汗,進而提升散熱,如此一來人類的行動能力也大大地提升。而對於那些諸如捻(niǎn)角羚一類的獵物,由於渾身佈滿毛髮,散熱效率極低,在和人類的追逐賽中,往往體溫稍降一點,就又要衝刺逃跑,在追逐的反反复復中,這些獵物的體溫就會越來越高。最終會因體溫過高而中暑倒下,而這時獵人會小跑而至,輕易俘獲獵物。也就是說人類褪去毛髮的真正原因是為身體及時排汗和散熱,在狩獵中能夠保持高效的行動能力。那麼人類既然選擇了褪毛,為什麼又非要將頭部、腋下、襠部等部位的毛髮給留了下呢?
關於人類為什麼要保留著頭髮,學術界的主流觀點是,頭髮能夠阻擋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防止頭皮直接暴露在陽光下造成損傷。同時人類的頭髮長度不僅保護了頭部,而且還對肩部和背部也起到了阻隔紫外線的作用。其次就是防止頭部的溫度過高,很多人會不會覺得有些矛盾,在前面就講述了褪毛的目的就是為了散熱,為什麼頭髮反而成為了防止頭部溫度過高的東西了呢?人的頭部是人體距離太陽最近的部位,而且頭部是直接對著太陽的,而此時的頭髮, 在頭皮與頭髮之間形成了一個“空洞”,如此一來,就阻止了頭髮外部熱量向頭皮的傳播。
科學家認為,腋下的毛髮的生長時間,正好是人類進入青春期的時段,這個時期也是人類性成熟的體現。比如人體腋窩汗腺發達,而這裡有處於密閉的空間,常常稱為藏污納垢和滋生細菌的場所,散發出難聞的氣味。生物學博士史鈞,在《瘋狂人類進化史》一書中寫到,腋毛的作用就是要留住這些氣味。這些氣味是一種信號,預示著對方已經成熟,如果沒有足夠多的腋毛,這些氣味很容易散開,不容易被別人發覺。你想想看在非洲大草原上生活的古人類,要是身上沒有這種氣味,是不是就不會被異性注意,也就是說會孤獨終老。而陰毛和腋毛髮育的時間相同,專家認為,陰毛也是性成熟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