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百年來沒人教台灣什麼是美

談美感,建築師漢寶德先生在幾十年前出了幾本書,探討此事,可是在閱讀書中內容時,會驚訝發現有些問題至今仍未改善


但至少還是有可慶幸之處,「美感」終於成為被熱議的話題,也有許多人在這塊土地上努力耕耘


十月參與兩場設計講座,由幾位今年的TID得主進行分享,從住宅、商空、策展到校園,台灣有太多可以去努力的地方


台灣人常說的一句話「先求有,再求好」幾乎被套用在所有的事情上,於是很長的一段時間,「美感」是被捨棄的


久而久之我們就失去了辨識美醜的能力,也不曉得怎麼建立美感


可是身體很誠實,一個符合美感的環境,是踏進去就會知道的,讓你想一直留在那裡,享受環境帶來的能量


尤其像是公園、圖書館這樣的公共空間很重要,那是雅俗共賞之地,是大眾吸收與建立美感基礎的來源


然而台灣很多公共設施僅符合使用機能,卻不吸引人,因為缺乏共鳴,便不會讓人想長時間待著,更別說帶來心曠神怡之用或美感啟發


長期沒有美感敏銳度,很多時候,當屋主礙於預算選擇自行改造時,就會無奈經驗與專業知識不足,所以成果總不盡人意


如同初次嘗試為自己化妝的年輕女孩,拙劣的手法與不適合的色彩,往往會把自己化成鬼娃新娘讓人不敢直視


可是,找設計師就一定萬無一失嗎?我想這題大家都有各自的答案


現在坊間能看到很多願意花錢的大型診所、兒童空間,雖然有決心想帶來更好的消費體驗,但是運用許多鮮豔色彩,或做了誇張線條的造型,就是美嗎


以及磨石子,也是近期又「紅回來」的材料,很多業主都紛紛想加入這樣的元素到自己家中


曾經它最常被運用的年代,就是40幾年前的房子,還能回溯大概七、八年前,只要是舊翻新的案子,像這樣的材質往往是被直接淘汰


被認為是過時、陳舊,是醜的,而這就是另一種缺乏辨識美醜能力的行為表現


為何現在又成為新風潮?其實本就不是磨石子醜,而是在過去不講究美感的年代,它往往被與其他粗製濫造,或堪用即可的物件,以毫無邏輯的方式被一同呈現


這些材質便讓人將之與「醜」產生連結,如同發財樹上的紅絲帶與金鈴鐺,本是想妝點卻弄巧成拙,讓這植栽成了俗的代表


因小見大,台灣常見不知收放的拿捏,很多規劃第一眼感覺「很認真的做了努力」就像街邊常見排版過滿,或字型過多的文宣海報那樣,似乎澎湃成了一種另類誠懇


但這樣充滿虛張聲勢的設計,多半經不起時間考驗,當理解唯有回歸材料的本質、合宜的色彩整合,並運用自然光與人造光的互相輔助


去強化空間優點、弱化缺點,甚至化缺點為特點時,才能做出真正打動人心的作品,也是有深度內涵的真功夫,如同在這兩次講座中,我所吸收到的精采案例分享


如何創造美,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盡,也沒有任何短期速成可以偷懶


就算是天生具備「看見事物本質」的能力,也還是要透過經驗的累積,才能越來越知道,從無到有的搭建,該如何撇除不必要的花拳繡腿,真正做到拳拳到肉


而在改造的過程中,哪些舊物該剔除,哪些該保留,有效去蕪存菁才能突顯本質美好,真正重新賦予空間新生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