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7|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談八識

因為有些上師喜歡用八識來區分禪修中的覺受,但我發現他們談的內容很多都有問題,不盡然正確,甚至徒增困惑,所以我就簡單談談八識這個題目,這些內容除了參考過去的學習以外,主要是我根據自己的修行體會而得。

首先,八識學說的出現其實是從凡夫的觀點而來的,所以我們會發現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是與第六識(意識)是分開的,這種分法源自於凡夫將自我視為是身體與心靈二者的組合體,於是前五識是感知外在的世界,而第六識則是感知內心的世界,這樣分別看似有理,但其實只是一種方便說,而且這種分別方式佛陀在《楞嚴經》已經給予否定。佛陀說凡夫之所以會認為有六種識,就如同觀看一隻在一幢開有六個窗戶的房屋內跳躍的猴子一般,我們在屋外從不同的窗子往內看都能看見一隻猴子在跳躍,因此誤以為有六隻猴子,但實際上就只有一隻猴子而已,換句話說,我們以為有六識,但實際上就只有第六識而已,前五識只是第六識的作用而已。

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從自己的夢境得到證實,當我們睡覺做夢時,即使身體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並沒有運作,但我們在夢裡依然可以看、可以聽、可以做任何事情,我們同樣具有前五識的感受;如果沒有醒過來,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作夢,就更不用能區別做夢和白天醒著有任何的差異。所以說我們根本不是身體與心靈的組合,這一切其實都只是心的作用而已,我們的身體也是心創造出來的,因此將前五識與第六識做區分,其實沒有任何修行上的意義。

至於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也不是真正各自分別獨立存在的,這三者只是我們的心處在不同的狀態的代稱。

第六識就是心處於單純的了知,這時候雖然可能有念頭,但對念頭卻不去執著,可以簡稱為覺知,覺知就是我們能知道的那個能力。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方便自己去體會何謂第六意識:首先將眼睛閉上,之後再將眼睛睜開,我們會發現不論是閉上眼睛,還是睜開眼睛,我們都能夠知道、都能夠了知,我們並不是渾然不覺的;再舉一個例子:對於雙眼瞎掉的盲人,我們都會習慣性認為他看不見,可是他真的看不見嗎?事實上,他只是看不見我們所看見的景色而已,他所看見的是一片漆黑景象,也正因為他依然能看見,所以他知道他看不見我們所看見的景色,他知道自己眼睛瞎掉。由此可知,我們可以知道這個能知的作用與身體器官的好壞沒有任何關係,也跟感知的對境沒有任何關係,能知它一直都在,不受任何影響。

第七識則是心不但看見念頭,同時還執著於念頭,可以簡單稱為分別心或分別念,這是一般人在醒著的時候或是做夢時候的狀態,一旦心中生起一絲動靜,我們就習慣去抓取,然後產生分別、愛惡、取捨等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

第八意識則是心雖然沒有任何念頭,但同時也不清明,簡單說它就是指愚痴的狀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無明,這是一般人在熟睡或是吃了安眠藥、施打麻醉劑後的狀態。

若是用更細緻的說法,第八意識,也就是阿賴耶識,就是俱生無明,一直伴隨在凡夫內心的習氣;而第七意識,則是遍計無明,將幻相一再做區分,將所感受到的幻象認為是他(人相),能感受者認為是我(我相),並且進一步將人相再分別成眾生相(給予對境貼上各種名稱)與壽者相(將變化無常的對境當成是恆久不變的)。

有些上師認為阿賴耶識是遍計無明,我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阿賴耶,中文的意思是「一切種」,所以阿賴耶識就是指一切妄念的根源,而一切妄念的根源正是俱生無明,俱生無明就是雖然在處於無念的狀態但對於自身為何並不明瞭,所以才被稱之為愚痴。在臨終中陰裡最後消失的心識正是這個愚痴狀態,一旦愚痴消失之後,自性光明就會赤裸顯現,我們倘若能在此時不散亂,也不昏沉,就能認出這個光明,剎那間永斷無明,成就無上佛果。

由上述討論可知,對我們真正修行有用的是讓心處在第六意識的狀態,這個狀態是大手印四瑜伽中第一瑜伽,也就是專一瑜伽要修持的,也是禪宗的默照禪要修持的。修持達到第六意識的極致狀態就是我常說無念而覺醒的狀態,這是金剛乘生圓二次第的圓滿次第,也是阿羅漢證悟的境界,也是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禪境。第六意識修持到極致,雖然可以完全沒有任何明顯的念頭,但是它還有微細的能所對立--能觀者與所觀到的空無,由於還沒有認識能觀者為空、能觀者根本不存在,因此這時候還不能算是認識到本覺。

在大圓滿的修法中,有本覺與阿賴耶識的分辨,以及本覺與第六意識的分辨,這二個重點。雖然我們沒有從大圓滿上師的跟前受過這些教法,但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可以很清楚找到答案。

首先是本覺與阿賴耶識的分辨,雖然二者都處於無念的狀態,但本覺具有明瞭的能力,而阿賴耶識則是完全不明瞭,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阿賴耶識的覺性沒有展現(當然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覺性一直都不會改變,沒有展現與不展現的問題,這麼說只是讓我們比較能夠理解而已);再來是本覺與第六意識的分辨,這二者同樣清楚明瞭,但本覺明瞭自身並不存在,能知者本質是空的,而第六意識則認為有一個能知者,因此第六意識最究竟的狀態仍存在著微細的執著,這也是非想非非想天的名稱由來;因為沒有念頭,所以稱為非想,但依舊有執著,所以稱為非非想,重複一次,無念而覺醒就是指這種狀態。

最後,我們可以整理一下:

心可以是:有念--有執著--第七意識(掉舉、散亂)

          有念--無執著--第六意識

          無念--無覺醒--第八意識(昏沉、無明)

          無念--有覺醒--有能所--第六意識

          無念--有覺醒--無能所--本有覺知

雖然上述這些內容看似很有道理,但其實跟我們實際的修行並沒有太多的關係,學習過多這些佛學知識反而容易讓我們掉入陷阱,因為在學習之後,我們總是會在心中不自覺地開始想像本覺的模樣,這就成為了一種修行的障礙,這也是為什麼佛陀在談心性的時候,大多是採取否定的方式來談,他會跟你說心性「不是什麼」,而非「是什麼」,因為說「不是什麼」比起說「是什麼」,對於修行人而言更加安全,所以我不認為這些上師談八識、區分八識有什麼太大的修行意義,我們永遠要記得佛陀說過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這裡的八識學說也是虛妄的,無論你學到什麼高深的見解,獲得高深的覺受,這些通通都是虛妄的,而學會遠離一切虛妄,我們才能安全抵達真正的終點。記住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這是一本關於佛法的著作,特別是關於認識心性教法的著作,包括從禪宗、淨土宗、密宗等等諸多教派觀點切入來學習心性的修持,閱讀此書你將能了解認識心性是如此簡單,連許多上師都未必知道的秘密都在本書之中揭露無遺,是冀望獲得即身成就之佛法修行者必讀之書,十分殊勝可貴,望有緣讀者珍之重之,也願有緣讀者能因此認識自己本來的面目!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