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的方法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開悟的方法正如我之前所說,只有二種,一種是得到具證上師的直指,另一種則是反觀自心。反觀自心這個方法在許多佛經與高僧大德的開示中都可以看到,下面我將自己閱讀到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一、祖古烏金仁波切《彩虹丹青》

在傳統大手印的修持中,心性是這樣被引介給弟子的。首先弟子會聽到上師說:「看著你的心!」這時候對弟子最大的疑問就是:「什麼是心?」

上師會說:「你是否曾經有過覺得高興的時候,也有過覺得難過的時候?你會不會想要吃東西?你會不會喜歡吃某些食物,卻討厭某些食物?會覺得喜歡或是會覺得討厭的那個東西,就是心。好!現在看著那個會感受到這些情緒的東西。」

在這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弟子會回報說:「嗯!那個會思維、會感覺的心,好像不是真實的東西,可是在此同時,卻的確有念頭和情緒。」

上師會說:「好!仔細去盯著那個會想東想西的心。」

之後,再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弟子會說:「嗯!我有仔細看著那個會思維的心。有時候,它會製造很多不同的念頭;有時候,就什麼都不想,只是安安靜靜地休息。」

對於一個精進的修行者來說,要達到能夠清楚分別心有時動、有時靜的程度,大約需要兩三個月。這時候,弟子會非常清楚知道,心這個思維者不是固定不變的,它不是真實存在的東西。雖然心不是真實存在的東西,但它仍然會產生許許多多的想法、念頭,有時候則保持什麼都不想。念頭的出現和沒有念頭的時候,這兩種動靜的狀態指的是思維的進行與思維的止息,我們可以稱為念頭的「生」與「滅」。事實上,從無始以來的所有生生世世中,我們就一直被卡在念頭的生與滅之中。

上師聽完後會接著說:「讓我們幫這兩種狀態取個名字。當思維發生、有念頭的時候,稱之為出現;當思維停止、沒有念頭的時候,稱之為靜止。」這時候就是上師為弟子指出心的「出現」和「靜止」兩種狀態,一般人並不會注意到心有這兩種狀態,他們不知道出現和靜止之間的差異。在這之後,弟子會說:「現在,我很清楚知道心的這兩種狀態;想著這個、那個的時候,稱為出現;什麼都不想的時候,稱為靜止。」

上師會說:「是的,你的心就像是一個人,它不會總是在工作,有時候它會休息,有時候它會活動;有時候它忙著做這個、忙著做那個,有時候它就什麼也不做;既然心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就沒有真正的本質,它就不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心是空性的。」

能注意到心的念頭的出現和靜止,並不表示這個修行者就知道心的真正自性。單純地能夠覺察到心何時有念頭、何時沒有念頭,這稱之為知道「心的表現」,而不是知道「心的本質」。經過上面的練習之後,你會知道你的注意力有時候保持靜止,有時候到處移動;如果你的修持只是盯著看心是否有念頭出現,而且從不超出這個範疇,你是不會達到證悟的。

接著,上師會給予弟子下一個階段的教授,上師說道:「現在,你不要只是去注意念頭的出現與否。你現在要去看的是,當有念頭出現的時候,去看是誰知道念頭出現了;當沒有念頭、安靜的時候,去看是誰知道現在沒有念頭、是誰在感覺安靜。」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弟子會十分迷惘的回報說:「上師,現在我全搞迷糊了!當我去看、去找那個感覺靜止的東西的時候,我什麼都看不到、找不到;當有念頭出現的時候,我去看、去找是誰知道有念頭出現,也看不到、找不到。不僅僅是這樣,原本我能很清楚的分別念頭出現與靜止的狀態,可是我現在分不清楚了,這兩個狀態似乎都不見了。現在我該怎麼辦?之前我對於心的兩種狀態還能夠掌握,能夠認出哪個時候是靜止、哪個時候是念頭出現,但現在的情況是,當我去看那個在看念頭的東西的時候,那個在看念頭的東西就消失了;當我去看那個在感覺靜止的東西的時候,它也是不見了。我完全迷糊了,它們都找不到了!」

上師會說:「不、不、不!你根本沒有迷糊,你已經看見心的真正本質、心的自性,你已經證悟大手印了。你從今開始直到死亡為止,都要精進修持這個。以前你所關注的只是心的表現而已,並不是心的本質,如今這個遮蔽住心性的顯現已經消失了,所剩下的就是心性本身。」這就是指出大手印的傳統方式。

二、南開諾布仁波切對《椎擊三要》的開示

一開始非常專注的修止,然後慢慢地放鬆。當你放鬆時,心念會生起,這種情況下你應該覺知到它。如果這個時候念頭很強的話,你應該再專注一下,然後你繼續放鬆,並觀察你的心念;如果心念不是很強,那麼你放鬆的時間可以長一些。當你完全放鬆,即使有心念生起,它們會自動消失,你不要去追尋它們。如果沒有什麼念頭能讓你分心,這就意味著你修成了止,這就叫做專注的瑜伽。這種不被心念所擾亂的止的狀態,是一種空性的經驗。你一直處於這種虛空般的狀態,你並不會被這些顯現所擾亂,這就是止和空性的經驗。

然後你要觀察的是:「是誰處在空無的狀態之中?」,你會發現除了空無以外,什麼也沒有,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覺知也消失了,我們的覺知仍然存在,我們覺知到我們是如何處於空性的狀態,這就叫做「明覺」。當你發現是誰處於止的狀態的時候,這個就叫做禪觀的經驗。

我們的本體是空性,但是顯現是不會中斷的。當你一直觀察自己的心念,結果心念消失了,你什麼也看不到了,這是空性的狀況;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的心念會永遠消失,很快就會有新的心念生起,一旦你觀察它,它就消失了,你會說我什麼也找不到。所以我告訴過你們,密續的真正意思是顯現和空性的不二,這才是密續的本義,或者說密宗的本義。我們的自性是這二者的不二的狀態。

三、南開諾布仁波切在北京《大圓滿》介紹的講座

比如當我們修學大圓滿教法的時候,我們說有心和心的本性,然後講我們的心是怎樣呢?我們稍微觀察一下自己的念頭,我們稍微待一會兒,很快一些念頭就起來了,我們就會說去觀察這個念頭的生、住、滅。相關的上師就會講應該研究這個,或者觀察心的生、住、滅,然後我們會長時間地這樣去尋覓。念頭生起的時候,我們就會觀察它是從何處生起的,但是什麼都找不到,這個念頭也就消失了。當我們找不到任何東西的時候,這就是心的空性的狀態。

但我們沒有長時間地安住在空性的狀態當中,很快另外一個念頭又生起了,我們在想:「我在尋找自己的念頭,但是我找不到」--這就是另外一個念頭。然後又去尋找它,它在哪裡?它從哪裡生起?仍然找不到,仍然是空性,那我們就明白念頭是存在的,因為如果沒有存在的話,它也不會生起。但是我們找不到一個實有的存在。所以我們知道什麼是念頭,然後我們現在在想:「什麼是心的本性呢?」有一些顯宗的人士他們就說:「我們什麼都找不到,只是空性,這就是我們的本性」,但這並不完全是心的本性,這在教法當中稱之為空性的經驗。

蓮師也做過同樣的開示:

四、蓮師《上師赤教:蓮師授予牟底贊普的心要》

不要執著禪修中偶爾出現的殊勝覺受,也不要執著心的迷妄顯相;不要對顯相生起貪瞋,也不要對是否獲得證量感到焦慮。無論自心生起任何念頭,就讓它生起;讓心休息,就像是處在廣闊的天空之中。若是對於光明實相的狀態有所貪執,那就觀看對明性有所執著的本質;若是對證得覺受或是無念狀態有所執著,那就觀看對覺受貪執的根源;若是對證得大樂有所執著,那就觀看是誰在執著於大樂。

當前述的覺受生起時,如果你用這個方式修行,概念心的糠皮將得以剝除,你便能證得不受過失或功德所障蔽的平常心。到時你就會從所有禪修或所有迷惑的根本中解脫,獲得在禪修中一塵不染的證悟,以及在無修中亦無所迷惑的證量,證得了無過失、了無功德的平常心。這個平常心是清醒、赤裸、寬廣開闊、全然自在的。你會了悟到輪迴涅槃的所有現象都猶如孩童的嬉戲。那所謂的法身,即是無緣的本初自性,正是那離於禪修或迷妄的極度清醒境界,如同純金。

現在,不要因為對此境界有所欲求而受到遮蔽,單單是這個欲望就能把你帶到你不想去的地方。不要禪修,也不要離於禪修,永遠都不要離開無修無散的義理。若能對此保任持守,就能證得共與不共的殊勝成就。

五、蓮師《杖指老人》

上師將自己的手杖指向這位老人的心,然後賜予了這個教授。

「注意聽啊,老人!深入觀照自身明覺的這個覺醒心吧!覺醒心既沒有形狀,也沒有顏色;既沒有中心,也沒有邊際。最初,它並沒有起源而是空性的;中間,它沒有所居之地而是空性的;最終,它沒有目的地而是空性的。這空性並不是由任何事物所製造的,而且清明又具有覺知。當你看見了這點並認出空性的時候,你便了知了你的本然面目。你了解了事物的本性,於是你便是看到了自心本性,你會對實相的根本狀態生起定見,也會徹斷對智慧的困惑。

有著明覺的這個覺醒心,並非由任何物質所造;覺醒心是本自存在的,而且是你自身本有的。這是很容易了悟的萬物本性,因為這本性不必在他處尋得。這即是自心本性,而這本性並非由某種可攀執的實質感知者和所感知對境所組成。自心本性使常見與斷見的界限邊見消失了,在這樣的本性中,沒有什麼需要覺醒;證悟的覺醒境界即是你自身自然清醒的明覺。在這明覺中,沒有什麼會下墮到地獄,明覺本來便是清淨的。在這明覺中,沒有什麼需要實踐的修持,其本質即是自然覺知的。這個本然境界的殊勝見地就在你自身內,這是無法從他處尋得的,你必須如此生起確信。」

這個方法並不是密宗獨有,在禪宗也有記載,二祖、三祖、四祖都是依靠這個方法開悟的:

五、禪宗二祖 慧可大師開悟的因緣《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神光禪師來到達磨祖師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開始,達磨祖師只顧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談不上有什麼教誨。但是,慧可禪師並不氣餒,內心反而愈發恭敬和虔誠。他不斷地用古德為法忘軀的精神激勵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髮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就這樣,他每天從早到晚,一直待在洞外,絲毫不敢懈怠。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年臘月初九的晚上,天氣陡然變冷,寒風刺骨,並下起了鵝毛大雪。慧可禪師依舊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天快亮的時候,積雪居然沒過了他的膝蓋。

這時,達磨祖師才慢慢地回過頭來,看了他一眼,心生憐憫,問道:「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慧可禪師流著眼淚,悲傷地回答道:「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達磨祖師道:「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聽了祖師的教誨和勉勵,為了表達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決心,慧可禪師暗中拿起鋒利的刀子,喀嚓一下砍斷了自己的左臂,並把它放在祖師的面前。頓時鮮血紅了雪地。

達磨祖師被慧可禪師的虔誠舉動所感動,知道慧可禪師是個法器,於是就說:「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達磨祖師於是將神光禪師的名字改為慧可。

慧可禪師問道:「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祖師道:「諸佛法印,非從人得。」

慧可禪師聽了很茫然,便說:「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祖師回答道:「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禪師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覓心了不可得。」

祖師於是回答道:「我與汝安心竟。」

慧可禪師聽了祖師的回答,當即豁然大悟,心懷踴躍。

六、禪宗三祖 僧燦大師開悟的因緣《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初祖達磨傳法給二祖之後,自於少林托化西歸,二祖慧可於是一邊隨宜傳法,度化眾生,一邊尋求法嗣,以付祖衣。北周武毀佛期間,二祖與林法師為伴,護持經像,隱藏民間,並一度南下到舒州司空山隱居。在隱居的時候,也就是到了天平二年,二祖遇見了僧璨,僧璨當時是個居士。關於他的身世,《楞伽師資記》用了八個字來概括「罔知姓位,不測所生」。當時僧璨已經四十多歲了,並且得了很厲害的風疾。

僧璨前來禮拜二祖,可能跟他身染重病有關。病苦的折磨使他感覺到自己罪障深重,必須徹底懺悔。於是他問二祖:「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

二祖回答道:「將罪來,與汝懺。」

僧璨沉吟了很久,回答道:「覓罪不可得。」

二祖道:「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僧璨又問:「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

二祖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

僧璨聽了祖師的開示,言下心意豁然,欣喜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

二祖聽了僧璨的回答,非常器重他,並當即為他剃髮,收他為弟子,說道:「是吾寶也,宜名僧璨。」三祖的法號僧璨就是這麼來的。

七、禪宗四祖 道信大師開悟的因緣《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後來,道信禪師聽說舒州皖公山有二僧在隱修,便前往皈依。這二僧原來就是從北方前來避難的三祖僧璨大師和他的同學定禪師。在皖公山,道信禪師跟隨三祖僧璨大師學習禪法。道信禪師開悟見性,當在這期間。《五燈會元》卷一記載:

隋開皇十二年,有位沙彌,名道信,十四歲,前來禮謁三祖僧璨大師。

初禮三祖,道信禪師便問:「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三祖反問道:「誰縛汝?」

道回道:「無人縛。」

三祖道:「何更求解脫乎?」

道信禪師聞言,當下大悟。

這個反觀自心的方法在佛經中更是處處可見,比如:

八、《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經文

「若智生時,反照其本,如是法性為般若波羅蜜之所攝藏,是故名為普光明藏。」

九、《無量義經》經文

「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

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

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

菩薩如是觀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

曾經受過大圓滿不共前行《區分輪涅》的師兄們應該可以知道這就是區分輪涅中意的修法--覓心法,既然顯宗的經典都有記載,可見得這並不是一個如同密宗所認為需要保密的教法。此外,這個方法還是究竟成佛的根本方法,佛陀在《圓覺經》中說:

十、《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經文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因為只有內觀自心才能認識心性,也才能永斷無明,證悟成佛。如果閱讀到這裡的師兄們還是不懂如何反觀自心的話,就回去反覆閱讀第一則祖古烏金仁波切的開示;如果反覆閱讀還是不能理解的話,對開悟有興趣的師兄可以來詢問仁巴絨波。

宗薩仁波切說:「學佛的人應該要多一點好奇心」,所以修行絕對不是把自己沉浸在密宗眾多的灌頂或儀軌裡面就有用的,只是受受灌頂、念念儀軌對於開悟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反之,若是能夠理解佛法修持的目的與作用,不需要修行太複雜的內容,只需要認真精進修持一個簡單的儀軌,就能使師兄們的修行向證悟大步邁進。

這是一本關於佛法的著作,特別是關於認識心性教法的著作,包括從禪宗、淨土宗、密宗等等諸多教派觀點切入來學習心性的修持,閱讀此書你將能了解認識心性是如此簡單,連許多上師都未必知道的秘密都在本書之中揭露無遺,是冀望獲得即身成就之佛法修行者必讀之書,十分殊勝可貴,望有緣讀者珍之重之,也願有緣讀者能因此認識自己本來的面目!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談皈依三寶的重要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談止觀禪修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談如何看見念頭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談未開悟要如何即生成佛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從區分輪涅說起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從內耗到開悟的覺醒之路:克服內心衝突,展現真實自我詳細內容,請點擊觀賞: 深入探討內心衝突和如何走向心靈的覺醒。學會認識真我,超越內耗,重新發現生命的奇蹟: 一、內耗的探索:心靈的困境 二、真正的自我:不再受束縛的靈魂 三、小我與真我:內心的對話與掙扎 四、心靈的開悟之旅:超越內耗,體驗心靈的開悟
Thumbnail
avatar
林文欣
2023-10-03
閱讀筆記《當下的力量》8 ▎ 本書總結:通往靈性開悟的指引是此時此刻的你,讓宇宙的神聖目的得以展開,看看你有多重要!
Thumbnail
avatar
小賦婆 little giver
2023-08-05
《當下的力量》慢讀計畫 ❽ 開悟的關係張學友有首經典的歌曲叫做《咖啡》,仔細想想,就像這首歌的歌詞一樣,大部分的關係,都開始於美好的憧憬和期待,當我們身處熱戀期的時候,總是覺得對方什麼都是好的,好比一杯濃厚香醇的咖啡,不只暖胃,也能暖心。只是,當激情褪去,現實逐漸浮現眼前,就像是一杯冷掉之後的咖啡,你是否還會覺得好喝呢?
Thumbnail
avatar
阿蒙
2023-07-05
avatar
Spirits of MoonWater
2022-08-09
【開悟的人會說自己開悟?】​#Arien的靈魂體驗 這兩天因為一些緣故查了雙生火焰的資料 裏頭說到,雙生火焰的相遇會帶來開悟 當然這是簡而言之的說法 畢竟雙生火焰相遇後會有一連串痛苦的過程 或許在想了解這些痛苦的過程中會慢慢覺醒
Thumbnail
avatar
Arien Ling
2022-03-24
禪與腦 開悟的人是如何思考的?之前曾經在其他文章裡提過我在荷蘭嚐試過幾次迷幻蘑菇🍄(正確說法是松露)的體驗,後來還花了很多時間寫了一篇關於DMT(二甲基色胺,一種色胺類致幻劑)的文章。 即使看了很多,寫了很多,仍然無法百分之百的形容我的感受,直到......
Thumbnail
avatar
Cherryyoko 櫻桃陽子
2021-10-20
【閱讀】心經:通往心經開悟的《心經》現實各種現象告訴我們邏輯的重要性,又不得不承認,世界上的確有目前知識,怎麼也說不清的事與解決不了的問題,有些抽象的感覺確實存在,又好像沒有人教得了,那麼,是否代表更需要放下舊的認知,用新的眼光去重新認識我們所在的世界?
Thumbnail
avatar
亦若是
2020-12-28
"NEW" -靈性智慧-【yachak】《​開悟的具見》到底開悟是什麼意思? 開悟就是找到屬於宇宙奧妙 不死不滅的真實本性!人類賦予了佛必須怎樣的型像 - 但真正的佛是沒有一定的形象   儘管這世上沒有多少人想要開悟,但沒有任何的生命個體不是開悟的,因為一切生命的本性早已經開悟。本性一直都是開悟的,所以不需要有一個人替它開悟,不需要你去完成它,也不需要別人(宗教)告訴你怎麼為它建立一個途徑。這是一個簡單的真理,但它卻
Thumbnail
avatar
第七宇宙覺醒真相的部落格
2020-08-13
覺察力(四):覺醒開悟的迷思 所謂的覺醒開悟其實並非那麼難以理解的東西,其實本質挺簡單的,只是都把它說得太難了,或是像瓶中小人那般,其實看過真理卻遲遲不願意覺醒,兩人在看到真理後,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 我一直覺得能夠善盡自己人生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讓自己開心,也讓周遭的朋友開心,我可以在我的生命最後一刻,滿足幸福的微笑,就足矣
Thumbnail
avatar
你的人生好夥伴 昆陽
2020-06-18
「教外觀點」系列:女性修行或是開悟的最大障礙不論是什麼宗教,教義教儀、前人的體驗……幾乎都是歷代男性締造出來的心血結晶。當中不乏針對男性各種修行問題所提出的解決辦法,可是這些解決辦法,女性未必需要,也不一定有效,反倒是女性修行時容易出現的問題,或者遭遇的困境,經典及古聖先賢的教誨未必有所啟示。
Thumbnail
avatar
爬格子的雀榕
2019-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