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參與學校工作坊圖示
問卷設計的小細節
當我們在設計問卷時,我們究竟要考量哪些面向呢?廣義的說法:「在選項設計上,每一個可能性的選項都要設計好 。」所以當我們選擇墊子問卷時,會發現有一個好處,就是有個選項可以複製,也就是說以李科特五點亮表來說,第一題我們設計「我對於展覽設備的滿意程度」,就可以直接複製改成第二題「我對於導覽的滿意程度?」接著就可以把第三題與第四題填入了,而且這裡也分享「紙本問卷」和「電子問卷」上最大的不同抑或是好處,就是我們可以防止填答者漏填問題,只是在設計問卷時,我們務必要把「必填」勾起來,這時填答者在填寫時,就需要填完後,才可以送出,除了省時、省力,還可以確保填答的完整性。
人口統計變數
再來,看「個人基本資料」,所謂的「個人基本資料」就叫「人口統計變數」,以美術館或博物館的滿意度來說,如果筆者今天沒有做這些基本資料,可能會完全無法知道源頭,最多知道美術館的滿意度是多少分,不過這樣的效果並不好,主要是看了這個分數,還是不知道怎麼改善?以3.8分來說,頂多知道「中上水準」,不高也不低,不過當美術館想要改進,也不清楚如何下手? 要從哪個受眾開始?或是從哪個年齡層?性別是否有影響嗎?無法搞清楚!究竟是男顧客比較滿意,還是女顧客比較滿意,誰比較不滿意,僅是得到籠統的分數,不太有效益, 所以若在基本資料上,也就是「人口變數統計」裡面 ,設計一些基本的東西,如:上述的四題可以去問誰,會比較有效果?男顧客的看法,與女同學的看法,互動性裝置或是投影器材有何差別?不定男生很滿意AR和VR裝飾,女生不滿意覺得太麻煩,或者是因為帶小孩,覺得不方便。以講座設計來說,通常要思考的是邀請哪些講者或是藝術家,講者或是藝術家本身擅長演說嗎?如果不擅長要怎麼搭配影片或者是工作坊,讓活動更為生動,透過問卷統計,可以知道哪些客群,對於現在藝術體驗或是講座的期待為何?下次在邀約時也能讓藝術家或是講者知道當下美術館受眾的樣態。抑或是思考講者的需求或是設備需求,那到底是為何麼呢?抑或是 或是藝術家期待部分,那些年齡覺得滿意?哪些年齡段覺得不滿意,我們需要知道這些事情的可能性,所以在基本資料上,我們是需要先設計問卷詢問別人的,以黃金博物館來說, 我們可以假設哪些縣市會前來,如:台北市、新北市,說不定兩個縣市的看法是不一樣的,根據我們內政部的審計處,台北市與新北市的平均年所得是不一樣,那住在台北市,他的經濟收入可能比較高,住在新北市的人他的年所得可能比較低,所以我們在設計活動要做調整, 偏遠的地方或是外縣市在交通部分,或許可以設計津貼或補助,當我們要做量化分回到google表單 如果想要很細緻的最分析,該怎麼做呢?需要問什麼呢?
以黃金博物館來說,或許對於基隆的朋友,也些人會選擇坐船前來,所以在問卷上或許在交通選項上可以設定,所以會基於設計問卷者想要測量什麼議題進行測試,當完成問卷設計時,就可以把問卷散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