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過去有參與線上讀書會的經驗,但這是我第一次以「網路研討會」(Webinar)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分享。而促使我完成這次挑戰的契機,來自於參與某間大學試教面試。
「網路研討會」這個概念,源自 ClickFunnels 創辦人羅素‧布朗森(Russell Brunson)的推廣。目前全球已有眾多行銷工作者透過這套系統推廣產品,甚至進一步開設屬於自己的網路行銷課程。
在學校端,我嘗試將此次私立大學試教的主題,結合這樣的網路行銷框架來實作。為什麼我選擇做這件事?我給了自己三個理由:
一、熟悉一套被廣泛應用、並已驗證有效的行銷模式
我希望不只是演講者,而是類似遊戲設計的教學者,透過實際操作並理解這套系統的核心邏輯。此外,不同學校(現在學校以及試教的學校)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特性,透過這樣的實作,也能讓我進行更靈活的教學迭代與調整。
二、讓潛在用戶理解我對教學與課程設計的理念
除了早期採用者(約佔13.5%)之外,仍有高達86.5%的潛在學習者尚未真正認識我們的教學精神。這場分享的重點,就是如何讓這群人產生共鳴與信任感。再者透過每次的教案讓自己的課程升級,雖然這次在教案還沒有十分完整,透過這次將過去藝術管理的概念帶入自己的教學科目中。
三、為早期採用者(現在任職兩年的學生)提供展現與回饋的舞台
這些是最早相信我的113-1跟著我的「鐵粉學生」們,我希望透過這場研討會,讓他們有機會呈現自己的學習成果,並分享他們與我共創課程的寶貴經驗與心得。
在開設「職涯體驗與金錢力」課程時,我邀請了兩位夥伴共同協助進行情緒引導活動——情緒萬花筒。這項活動的核心,是幫助同學理解:我們的生活中,情緒無所不在,我們總在與情緒共處。當你感到疲憊時,不妨先停下來,問問自己:「我今天感覺如何?」
活動一開始,同學們會先從紙張中挑選自己喜歡的樣式,每人各選兩張,再選擇自己喜歡的畫筆與顏色。繪畫的形式不限橫式或直式,但我們建議以橫式書寫,將課堂中聽到的關鍵指令或感受,直接畫在紙上。透過這個過程,同學不僅可以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也往往能發現這些情緒背後,其實與過去的成長經驗息息相關,進而影響我們的生活模式與人際互動。那麼,我們該如何在生活中辨認自己的情緒?又該如何溫柔地照顧自己,與情緒和平共處呢?這些,正是這門課程希望與大家一起探索與對話的起點。

我們感受如同天氣的變化
天氣包含晴天、大風、多雲、陰雨等不同的形式,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其實也如同這樣的感受,只是不同的是透過不同面向產生,從心理在焦慮、易怒、恐慌不安、憂鬱、悲傷等等產生不同的狀態,如生理的頭暈、全身肌肉緊蹦、或是想法容易看到不好的意麵、行為吃太多或試沒食慾失眠,睡不好、做事提不起勁都是我們在情緒會產生的不同面向。
天氣包含晴天、大風、多雲、陰雨等不同的形式,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其實也如同這樣的感受,只是不同的是透過不同面向產生,從心理在焦慮、易怒、恐慌不安、憂鬱、悲傷等等產生不同的狀態,如生理的頭暈、全身肌肉緊蹦、或是想法容易看到不好的意麵、行為吃太多或試沒食慾失眠,睡不好、做事提不起勁都是我們在情緒會產生的不同面向。
與人的共處模式
與情緒共處的學習模式
學習與情緒共處的第一步,是接受情緒的出現,不去否定、不急著壓抑,這本身就能帶來正向的力量。
透過以下幾種練習方式,我們可以漸漸與情緒建立更健康的關係:
- 練習複式呼吸:幫助身體放鬆、穩定情緒
- 情緒書寫:將情緒轉化為文字
- 與信任的人談心:在傾訴與聆聽中獲得支持與理解
當我們把情緒寫下來的那一刻,大腦其實會產生許多正面的變化。例如:
- 增加情緒察覺能力
- 培養跳脫直線思維的觀察力
- 在面對轉變時,降低情緒衝擊
- 提升情緒調節與復盤能力
這些練習不僅幫助我們整理情緒,也讓我們在每次面對挑戰時,能多一份自我理解與應對的空間。
什麼是情緒書寫呢?
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安靜、不易被打擾的時間與空間進行情緒書寫。
最佳的時機點,通常是在清晨剛起床時或夜晚就寢前的寧靜時刻。
這些時段能讓我們更專注、沉浸於書寫的過程中,較不受外界干擾。
書寫的過程可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一、情境描述
在情緒日記中,我們可以簡單記錄引發情緒的場景或事件。
例如:「今天我在上課時,有位學生針對討論問題認真回應,讓我感到特別溫暖。」
這裡的重點不在於事件本身的細節,而是這個事件如何觸動了你的情緒。
二、情緒辨識
接著,我們要嘗試使用具體的情緒字彙,更精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除了基本的「快樂」、「生氣」、「難過」之外,也可以使用更細膩的詞彙,如:「欣慰」、「感動」、「失落」等。 透過更細緻的語言,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當下的情緒狀態。
三、身體感受
在書寫的同時,也要觀察情緒對身體的影響。
例如:什麼時候感到心跳加速?哪個時刻肌肉緊繃?胃部是否出現不適? 這些身體反應都是情緒強度的指標。
透過這樣的關注與覺察,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態,也更有能力進行自我調適。
📍情緒書寫,不只是紀錄,更是與自己對話的練習。
當我們願意面對情緒、書寫情緒,也就為照顧自己邁出踏實的一步。

隨著我們不斷練習情緒覺察,也可以嘗試以「情緒強度」作為評估依據,例如使用1到10的分數來判斷情緒的強烈程度。例如,當我透過身體的檢查、護髮、筋膜放鬆等方式進行自我照顧後,原本感受到疲憊程度為9分的身體狀況,可能會逐漸修復至6分。
第二個練習是「對應策略紀錄」,也就是記錄自己當下是如何處理情緒的,哪些方式有效?哪些還需要調整?這些紀錄不僅有助於釐清自己的應對方式,也能在未來相似情境中發揮參考作用。例如:透過與他人對話、事後復盤,甚至建立支持自己的小團隊。這些團隊成員可能具有不同屬性與觀點,隨著討論的進行,不僅能提升情緒承接能力,也會讓自己在課程設計與想法上變得更加多元。
當我們開始學會接受情緒的出現,並理解它們發生的情境時,也會更進一步認識自己。
在這次活動中,心理師帶領我們透過製作擴香石進行情緒體驗與創作。使用的材料包括石膏粉、矽膠模具、攪拌木棒、專業色料、乾燥花與精油,步驟如下:
- 混合材料:將石膏粉倒入紙杯中,加入適量清水,用木棒攪拌均勻。攪拌時力道不宜過大,以免產生過多氣泡。記得攪拌至無顆粒為止。
- 倒模成型:將攪拌完成的石膏倒入模具中,輕敲桌面幾下,使石膏分布平均並排出氣泡。
- 靜置固化:讓石膏靜置約20~30分鐘,待完全固化後取出,放置於陰涼處自然風乾。
- 美化擴香石:乾燥後可依喜好添加乾燥花或進行上色裝飾,使擴香石更具美感。
- 滴入精油:將精油滴在擴香石上。若不想留下痕跡,可滴於背面。若想更換香味,可將擴香石泡在清水中2~3小時,風乾後即可再次使用。
- 裝飾收尾:最後可穿上緞帶,方便懸掛,並邀請大家分享自己的創作與製作過程的感受。
透過這樣的創作與覺察過程,我們不僅在看見與接受自己的情緒,更邁出認識自己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