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城市創生─許正賢-avatar-img

走讀城市創生─許正賢

21 位追蹤者
大家好─我是許正賢(Seiken ),台藝大藝政所博士,喜愛各國不同文化,所以常與朋友一同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藝術季、茶藝體驗活動、臺日分享活動,閒暇之餘,探訪博物館,將所見所聞寫成文章,如果對你有些幫助,歡迎贊助或參與我們的訂閱方案喔!(ssam7316tw@gmail.com)
avatar-img
走讀城市創生─許正賢的沙龍
22會員
140內容數
歡迎喜歡地方創生的朋友,一同討論。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雖然我過去有參與線上讀書會的經驗,但這是我第一次以「網路研討會」(Webinar)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分享。而促使我完成這次挑戰的契機,來自於參與某間大學試教面試。 「網路研討會」這個概念,源自 ClickFunnels 創辦人羅素‧布朗森(Russell Brunson)的推廣。目前全球已有眾多行銷
Thumbnail
在設計各類課程,特別是付費課程時,常常需要思考一個核心問題:這門課程是否具備足夠的價值與可行性?同時,也必須評估其所伴隨的風險,包括市場反應、學員接受度、以及教學內容是否會被誤解或濫用等。 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進一步思考資訊的可信度。在資訊流通快速的時代,判斷什麼是真新聞、什麼是假新聞,變得尤為重
Thumbnail
這幾週說真的過得相當緊湊,連續三週的微學分課程接著兩週的主課,還有一堂課導入了藝術創作,相關準備工作也不少。老實說,這些事前的安排確實不輕鬆,但因為內容有趣,也讓人覺得開心有成就感。這週的春假我也沒有休息,而是和朋友一同前往故人的墓前掃墓,一起緬懷過往。 創作與標達設計思維分享 這次的創作課程中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過程中,「打擾」這個詞彷彿常常帶有負面含義,好像不是那麼受歡迎。然而,筆者認為,正是「打擾」才有可能創造出交流與對話的契機。在日本留學期間,我發現自己逐漸養成了繞很多圈、說話委婉的表達方式,總是小心翼翼地傳達自己的想法。也因此,有時候會讓人感到難以理解,甚至不太明白我的真正意思。 計畫性汰
Thumbnail
童這週開始進行藝術裝置相關課程,我們特別邀請了藝術家芝田典子來指導。與先前的課程不同,這次我們運用了原本即將被回收的樹枝,重新設計並作為藝術品的結構框架。本次創作的目標,是希望能完成一件可於夜間展出的裝置藝術作品。 前言:田野調查導覽 在114年3月22日,我們前往梧棲大排進行田野調查。調查中發
Thumbnail
過去在進行創作時,我多以自身的閒聊、課堂教案內容,或是地方創生為主題,分享所觀察到的問題。這樣的分享往往是單向式的,缺乏即時互動,而這也是我一直思考與想要改善的部分。 在參加「陪伴試講師資培訓」期間,帶領的教師特別重視互動式教學的應用。當時我們透過 Zoom 平台進行是非題、選擇題、連連看與問答等
Thumbnail
剛好我們正面臨USR計畫即將邁入第四期,這也開啟了我們學校推動國際化USR(大學社會責任)的方向。回溯到我研究所期間,剛好有一門「海外訪查」的一學分必修課程,這成為我規劃暑期21天「京都文創最前線」計畫的契機。當時我們向國藝會申請為期一年的專案,進行這項文化交流與田野訪查的計畫。 對於剛升上碩一的
Thumbnail
當課程持續累積與面對不同對象時,內容與設計也隨之調整與豐富。這次課程融入了「策展人的思維」,旨在引導學生從全新的角度理解策展的本質與實踐。 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面對一個核心問題:「什麼是策展人?」學生會好奇:在藝文領域中,博物館工作人員是策展人嗎?畫廊的代理人又是否屬於策展人?在課堂中,我們
Thumbnail
在「設計思考與實踐」課程中,本次授課對象為理學院的學生,而資訊相關的內容對我來說是相對較薄弱的部分。至今課程已進行五週,在第四週的課程中,我規劃以南社社區為案例,讓學生思考POV(Point of View,觀點陳述),並嘗試先計算學校與鄰近六個社區的數據,以分析高齡化趨勢,判斷究竟是人口結構的自然
Thumbnail
進入學期的第三、第四週,活動如洪水般湧入,讓人不禁回想起當初書店老闆提到的A Game 系統與 B Game 系統的切換。這樣的轉換背後,需要長期的訓練,而筆者在 2025 年 對此更有深刻的體會。 每次的課程紀錄,以及與不同教師和學生的討論,使課程能夠持續精進。更重要的是,透過傾聽學生與聆聽者的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