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相信別人的感受,和我的一樣真實

阿德勒說:「世界上所有問題,都來自人際關係。」

在這個高喊愛自己的時代,相信還是有許多人和我一樣,是一個重視別人大於自己的人,從以前到現在偶爾還是會這樣。為了不讓別人對我失望,為了展現自己的能力,為了討好他人,我們總是下意識地先擔心別人再擔心自己。儘管常常也認同「要先有能力愛自己,別人才會愛你」等等的言論,但我們很難做到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也因為身為高敏感族群的其中一員,許多情感會被放大,感受到的情緒更豐富,力度更強,所以有時會把事情想的太嚴重,也會不自覺得做想像力的延伸。在校園打滾了將近20年後,對於人際關係也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但希望是在「真誠待人」的前提下與人相處。

就在上週我去日本旅行,途中收到幾封訊息,內容大概是回復我旅遊的內容,但下方的訊息讓我看了既驚訝又充滿疑惑。他說,自從我畢業之後到現在,就沒看過他的動態,問我是不是他做錯了什麼,讓我不開心,希望我告訴他,他很抱歉、他會改進。

前情提要是,我與這位朋友不常見面,而他很常發佈動態,也常發摯友動態,他熱愛分享他所喜愛的事物、景點、故事,但有時候我們感興趣的事物並不是那麼相同,加上他很常發摯友動態會一直被排在最前面,於是我自認為做了一個有點心虛但讓我比較不累的選擇:「隱藏他的動態」。

故事到這邊,結局並不重要,但這讓我反思了許多事情,我發現我一開始的想法是「被發現了」的尷尬,然後是「誰會去一一查看別人有沒有看自己的動態?」的不解,最後是「或許他非常在意我這位朋友」的坦然。

我們必須承認,在生活中充斥著社群軟體的時代,或許社群軟體上的互動,對某些人來說是「真實的」,即使客觀來說並非如此。現在已經有好多文章、研究在探討社群軟體的出現是否影響人際關係的改變、分享虛假的亮麗生活,又或是將人們的距離拉得越來越遠。而我想表達的是,社群軟體可能已經融入生活,是人際關係、人際溝通的一部分,但絕不是全部,因為有它的出現,我們可以保持互相追蹤的關係,但隱藏對方的動態;我們可以按對方貼文讚也可以選擇不表態,在屬於「自己」的平台,「我」擁有完全自主的權利。所以,或許社群軟體並不是只有「虛假的」壞處,某部分來說,也將人類推向一個更誠實、更獨立的境地,我們開始學會思考,怎樣才算是朋友?按讚?追蹤?不論是友好或是絕交,社群軟體都讓我們在人際相處中的界線變得更模糊了些。

然而,即便我們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都要相信,別人的感受是真實的。

每個人都有感受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感受力,通常我們會說情感上容易受傷的的人是「玻璃心」、感受力較弱的人是「粗神經」,而高敏感族群大概是屬於玻璃心那一邊的。但我們從沒想過,每一個人的出生環境、教育、人格發展過程都是不同的,受過的創傷、獲得成就感的方式也不同,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沒辦法讓憂鬱症的人想少一點;讓焦慮症的人不要擔心。然而,我們可以學習去認識這些「不受控制」的感受力。

現代人常把自己的經驗故事拿出來社群軟體問大家,「你們看他們這樣是不是太過分」、「不是我太敏感吧?」、「只有我這樣想嗎?」

其實我認為不論你的好友或網友們怎麼覺得一點都不重要,因為最重要的是「你」的感受,當事人的感受,就算網友都覺得太過分你覺得還好,那就是還好,若是做了某件事讓別人不高興,其他人都覺得是他太敏感,但當事人覺得不高興就是不高興。我們必須明白,對方和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而將故事放在網路上的人們,只是不想相信對方感受是真的,以及希望自己的感受獲得認同罷了,並不是想得到「客觀」的答案,因為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是,這世界上並沒有客觀的答案,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而我們為何不相信,對方的感受,和我的感受一樣真實呢?

為何我們不相信對方和我們一樣心撕裂肺、孤獨、憤怒呢?

所以回到這個故事,身為高敏感的我,在這次的故事中沒有過度在意並且檢討自己,以及開始明白正確的同理,是相信別人的感受是和我一樣真實的,因此我相信對方是因為很在乎所以才來詢問我,最後我也給他了我覺得最好的回覆方式。從前我也曾是那個講出故事並尋求認同的其中一位,因此我認為現在的想法是我在人際關係中的一大進步,人際關係的問題本身既複雜又無法完全用理性來看待,因此沒有所謂完美的方法,但我們都在學習,學習如何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我想,每個人在考慮自己、體貼他人後所作出的回應,已經是當下相處的最佳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