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暗黑到陽光:中世紀與文藝復興宗教音樂的轉變

在中世紀死亡如影隨形,黑死病席捲歐洲,帶走數以百萬計的生命。這段時期的音樂反映了人們對宗教、死亡、與神秘力量的深沉思索,其中,以葛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 的《末日經》(Dies iræ)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不過黑暗時期逐漸散去,文藝復興如一束陽光灑落,為音樂帶來了新的活力與豐富性。

哈囉,大家好啊~歡迎來到〈華's 音樂菜單〉,我是你的音樂主廚菜菜🙋🏻‍♀️

文藝復興(Renaissance) 

文藝復興是一個歐洲歷史上的文化運動,涵蓋時期約14世紀末至17世紀初,起源於義大利,以人文主義(Humanism)為思想基礎,並逐漸擴散到整個歐洲。這場運動涉及藝術、文學、科學、哲學等多個領域,並對歐洲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除了人文思想之外,當時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的宗教改革崛起新的宗教音樂風格,他們不再依賴傳統的拉丁文歌詞,而是使用本地語言進行宗教崇拜。以及印刷術的發明擴大樂譜的傳播並促進音樂交流。

在上一篇〈從「死亡符號」來看中世紀〉我們聽到中世紀的葛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 的《末日經》(Dies iræ),這是一曲透過拉丁文的儀式性唱誦所演繹的死亡悲歌。然而,隨著時光流轉,黑暗中的一縷陽光灑進文藝復興,《神是我們堅固的堡壘》(Ein feste Burg ist unser Gott) 這首歌曲是宗教改革的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所創作的,在當時帶來了信仰的力量和宗教改革的精神💪,因此這首音樂便成為了新教徒的象徵,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讓我們來聽聽原版🔊

神是我們堅固的堡壘》(Ein feste Burg ist unser Gott)

這首詩讓音樂不僅是宗教儀式的一部分,更是成為了表達信仰、情感和思想的藝術。馬丁·路德以音樂強調新教的「因信稱義」,並呼籲信徒尋找對神的信心堅定,擺脫教會的權威及腐敗註ㄧ ,並打破傳統,讓廣大信徒能夠參與音樂中,這也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對於個體參與和表達的重視註二

每逢他遇見困難失望時,總是召集同工們說:「來,和我同唱詩篇第四十六篇吧!」

這首聖詩源自詩篇第四十六篇,是馬丁·路德本人最喜愛的一段經文。(詩四六1-3)

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
所以,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
其中的水雖匉訇翻騰,山雖因海漲而戰抖,我們也不害怕。

在宗教改革以前,中世紀的葛雷果聖歌以拉丁文為歌詞,但在宗教改革之後,馬丁·路德將聖經翻譯成德文,並寫作聖詩,用唱詩來激動民眾的革命情緒,《Ein feste Burg ist unser Gott》神是我們堅固的堡壘就是在這時期所創作的作品。

旋律不再以艱澀難懂的旋律,而是採用民間朗朗上口的歌謠;歌詞中,馬丁·路德運用了戰爭的比喻,強調基督徒在信仰戰爭中的勇氣和堅韌,鼓舞人心的旋律,引領著信徒走向新的信仰;敬拜的形式更是讓信徒們一同參與,讓大家能夠更直接地參與和表達他們的信仰。在當時帶來了信仰的力量和宗教改革的精神。這首音樂成為新教徒的象徵,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讓我們來聽聽中文讚美詩的版本。

今天聆聽了《神是我們堅固的堡壘》,不僅旋律動聽蘊含的堅定和希望,更是信仰的表白和宗教改革的見證。這首音樂的存在,彷彿是一座堅固的堡壘,將信徒們的心靈守護在其中,為他們帶來了屬靈的安慰和力量。希望這首音樂能夠觸動你的心靈,給你在黑暗中時給你力量,也期待在下次的音樂分享再次相遇 ☺️


註ㄧ:當時的羅馬天主教教會存在著濫權、貪污和道德敗壞的現象,當時推出了贖罪券的制度,即信徒可以通過購買贖罪券來獲得神的寬恕。這種實踐被馬丁·路德視為不正當,他認為信仰和得救不應該被金錢所交換。

註二: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宗教歌曲比較

中世紀的音樂是宗教儀式的一部分,演唱者為神職人員VS文藝復興的宗教音樂是表達信仰與情感,可以團體一起參與。

在語言方面,中世紀以拉丁文為主VS宗教改革之後,開始演唱德文詩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