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蔓延時》世間美好源於苦難

《野火蔓延時》世間美好源於苦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世間的美好源於苦難,愛與死亡也僅是附屬。」

克里斯丁佩佐 元素三部曲 「火」🔥

佩佐是不是刻意讓觀影過程異常難熬,因為胖胖男主的個性真的難搞到很貼近現實中會出現的心境狀態,尤其是工作多少涉及「創作者」性質的話,那份知道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只是沒有心力跟勇氣去直面、去改變的情緒過渡期真的異常精準。

而當人在這個狀態還正巧有一位真命天女出現在生命中,做出電影中像男主角一樣的自殺式行為也是情有可原。

而片中那股山林中的無名野火,也隨著胖胖男主由愛生成的恨意開始肆意流竄在森林小屋四周,包括好友與心上人都遭到波及。

raw-image


「你根本不是冰淇淋妹,也不是什麼臨時工,你精通文學為什麼不告訴我!」

無意的冒犯比蓄謀來的有殺傷力,因為這類評價跟腦中潤飾過的侮辱比起來,顯得真誠無比。

佩佐是真的懂什麼叫做鑽牛角尖,身為作家的主角也許並非生來難搞,而是像電影中蚊子出沒的炎熱夏日一樣「就只是生活中會遭遇的某一階段」而這段期間,從藝術家好友數次邀約游泳(降溫)卻無果,編輯刪除的初稿段落,到與納迪亞從殷切到厭煩的數次失敗對答,一次次將主角里昂帶向憤世嫉俗的漩渦。

有趣的符號包含森林裡逃竄的山豬,和震耳欲聾的直升機,兩種都作為一種給男主角的暗示和警告,專注於微小的事,可能會讓你忽視週遭的美好,甚或危機;隱藏在背後的脈絡依我看,也包括年輕人在受資本社會毒打的過程中,逐漸將目標轉向對人生採「無為而治」的人生觀。

raw-image


電影中已故好友的攝影作品「看海的背影」、「正對海面的人」被置於里昂由心而生的書本結尾。不如再加一個層次吧!紀錄海!純粹的海!無為也許並非無所作為,而是體認到凡事不會只有一種視角可供檢視,可微觀也可宏觀。即使已故好友未能完成第三層次的產出,那片發光大海想必也在里昂的心中逐漸與怒火達成協議,化為水火共存的溫暖靈魂。

沒錯,愛情線反而不是本片的第一焦點,而是趕在野火燒盡以前,角色能否放寬視野,將柔和的海水滲入內心,這樣想來,納迪亞就多了個啟發者的身份,甚為有趣。

「渾然一體,層次一致」野火的昏紅,及大海的湛藍是種完美平衡,書商說過的話也為此片的內核做出了個合宜註腳,促成了一個發生在山林小屋裏的現代寓言,還添了點厭世代的特有的社交眉角當黑色幽默發揮點。

(ps:這部片比想像中好理解,連角色的冷暖服裝都做的明顯的很,適合每個觀影者)


avatar-img
恍惚電影的雜記角落
12會員
14內容數
我的電影集散地,卻不只聊電影。 我的文章不長不短,恰好就是不太適合經營社群的長度,所以就到了方格子一遊。 如果你也喜歡看電影,但不喜歡看 IG 的快餐心得的話,這裡也許會是你的閒暇休息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原本對這受到各界媒體大力宣傳的《再見機器人》2.0 沒那麼有興趣,但最後還是屈服在奧斯卡的爆炸聲量,還有受封拉脫維亞國寶的期待下進場,結果真沒讓人失望。 即便與《再見》一樣都是全程無對白,《喵》的調性顯然不著重在高戲劇性的故事起伏,而是非常富有「禪意」的氛圍體驗,片中包括主角黑貓到其他船上的快樂夥
4/5喵的奇幻漂流
在 2019 年出現的新類型詞彙「elevated horror」開始用來形容羅伯特艾格斯(Robert Eggers)和艾瑞艾斯特(Ari Aster)推出的恐怖電影,他們的「嚇人」語言從來不依靠最直接的突發驚嚇和傳統框架,跟觀眾打個熟照面,而是每一次出手都不會全然顛覆,是以沉穩步調......
4/5吸血鬼:諾斯費拉圖
在2020年上映的電影《父親》在當年的各大影展獎季大放異彩,作為導演的Florian Zeller大銀幕首座便一鳴驚人,更可以說是近年舞台劇改編劇本的強勢典範,而導演有意選擇一脈相承的精神續集《愛‧子》卻在北美評價意外的滑鐵盧,究竟是抱持錯誤期待進場觀賞,還是它有難以掩蓋的致命缺陷?
原本對這受到各界媒體大力宣傳的《再見機器人》2.0 沒那麼有興趣,但最後還是屈服在奧斯卡的爆炸聲量,還有受封拉脫維亞國寶的期待下進場,結果真沒讓人失望。 即便與《再見》一樣都是全程無對白,《喵》的調性顯然不著重在高戲劇性的故事起伏,而是非常富有「禪意」的氛圍體驗,片中包括主角黑貓到其他船上的快樂夥
4/5喵的奇幻漂流
在 2019 年出現的新類型詞彙「elevated horror」開始用來形容羅伯特艾格斯(Robert Eggers)和艾瑞艾斯特(Ari Aster)推出的恐怖電影,他們的「嚇人」語言從來不依靠最直接的突發驚嚇和傳統框架,跟觀眾打個熟照面,而是每一次出手都不會全然顛覆,是以沉穩步調......
4/5吸血鬼:諾斯費拉圖
在2020年上映的電影《父親》在當年的各大影展獎季大放異彩,作為導演的Florian Zeller大銀幕首座便一鳴驚人,更可以說是近年舞台劇改編劇本的強勢典範,而導演有意選擇一脈相承的精神續集《愛‧子》卻在北美評價意外的滑鐵盧,究竟是抱持錯誤期待進場觀賞,還是它有難以掩蓋的致命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