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對這受到各界媒體大力宣傳的《再見機器人》2.0 沒那麼有興趣,但最後還是屈服在奧斯卡的爆炸聲量,還有受封拉脫維亞國寶的期待下進場,結果真沒讓人失望。
即便與《再見》一樣都是全程無對白,《喵》的調性顯然不著重在高戲劇性的故事起伏,而是非常富有「禪意」的氛圍體驗,片中包括主角黑貓到其他船上的快樂夥伴,都保留了動物本身的野性與生存習慣,導演還很樂於善用這點來製造可愛的笑點。
而要如何在動物野性之中參雜點人性,來構成所謂「故事」的推動力,電影用了種點到為止的做法,讓黑貓的旅途不斷經歷自然災害的侵襲,使動物間即便並無明確語言的溝通,也讓互助與求生行為做緊密掛勾也顯得合理,至於這被某些人認為是破壞觀感上的辨識度(畢竟都標榜是無對白),「到底該把他們當人還是動物看待?」
好笑的是我竟然開始揣摩這些物種的智商,接著才退一步設想你要如何用人類的心智與社交習慣,來準確看待動物的所思所想?歸根究柢,這本來就是部對觀影者「沉浸感」有所要求的作品,我也相信電影的確有那份力量來進行自主篩選,尤其是一部由一群素來以畫面說話的動畫技術者所創作,《喵》的觀影體感也應屬於感官先行,從一幅幅構圖精湛的分鏡,及經過高超設計的動態鏡頭中,獲得最大幅度的視覺情感。
電影以一趟諾亞方舟的故事,描繪一個人類已然消失的後末日世界,行經盡是文明蹤跡,可人類卻像是消失了一樣沒有出場機會,無來由的潮水襲來後,動物們群起呻吟,四處逃竄,便是《喵》的故事核心,也是你唯一需要知道的資訊,而就連動物也像人類一樣,需要互相依靠才得以挺過劫難,首尾呼應的水波倒影,一貓,逐漸因在危難中相聚,增加成了一狗、狐猴、水豚、與那隻四散各界的神鳥,彷彿諭示了一道生命理應受到錘鍊才得以緻真的純粹寓言。
能特別投入的優點也在於《喵》的情節推移輕巧順滑,即使每一階段遇到的關卡不同,黑貓的際遇也都有完整的起承轉合能夠察覺。而結尾那擱淺了的異獸鯨魚,則瞬間為電影想傳達的意韻變的濃厚;潮水的漲退,促成了黑貓與鯨魚唯一一次的相互凝視,頗能感受到一種近乎「物哀」的慨歎,原來大家都是漂流在其中的一條魚,生命本就是條了無終點也非定向的長河。
怎麼最後能聊得這麼哲學我也不清楚,畢竟《喵》你看完越是覺得船過水無痕,就越認為自己得到了點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