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221219]雜談

    注意:操作策略會因個人資金、心態、目標有所不同,本文目的僅為記錄與分享筆者自己的操作策略,並非任何投資建議。

    距離上一篇文章已經超過一個月了,中間無數次想來紀錄一下這陣子對於事件的看法,卻又沒有好好整理,所以最後決定在篇文章記錄我自己認定的重要事件並且分享自己的看法。

    1. Fed今年最後一場FOMC
    2. Howard marks — sea change
    3. Loneliness after carnival
    raw-image

    FOMC

    聯準會在上周舉行了今年最後一次的FOMC,一如市場預期的升息兩碼,但自從上次聯準會升息兩碼後,本次市場最關注的已經不再是升息的情況,而是在以「通膨趨勢下降」的前提下,聯準會到底如何看待勞動力市場?

    回顧過往這一年來不斷被提及的通膨,並且整理聯準會內部看法,我們可以判斷目前最難以解決、最常被「喪事喜辦」的問題是-「勞動力市場供需失衡」。

    回憶一下近期才發生過的兩種劇本:

    1. 就業數據強勁 → 市場預期聯準會激進升息 → 股價大跌
    2. 就業數據疲弱 → 市場預期聯準會達成目的而政策轉向 → 股價大漲

    嗯……我認為市場這樣的反應滿有趣,市場與聯準會溝通一整年後,最後達成的共識是「就業市場的強勁使通膨黏滯性更高,若要完全拔除通膨則需要更激進的升息將部分就業人口打入失業」,雖然民眾失業聽起來不算是好事,但近期確實已經把失業當作利多消息來看待了。

    目前距離聯準會期待的2%通膨目標非常遠,也因此難以期待我們看到升息走到盡頭(並不是指會持續升息,而是距離降息或許還很遠),而聯準會目前能做的事情依然是「利用升息、高息環境來壓制需求」,而究竟這樣高利率的環境會持續到什麼時候,我認為聯準會本身也是摸石頭過河,官員們心中未必有答案,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Powell目前仍然堅持Paul Volcker(Paul Volcker在1980將FFR加到20%才把居高不下的停滯性通膨解決)的路線-「長痛不如短痛」,即使經濟必定會受到影響也堅持升息來壓制通膨,也因此在這樣的前提下,也難怪市場會將就業數據疲弱當作利多消息看待了。

    市場普遍認為2023上半年經濟觸底,下半年經濟復甦,同時我們考量到股價通常為經濟的先行指標,因此現在到2023Q1都會是布局的好時機,但是!菜雞如我從來沒有經歷過聯準會的基準利率維持在4%以上的市場,而這樣的情況或許會使近年來處於低利率時代的資產定價有大幅度的修正。

    我認為若長期處於高利率時代,市場對於股票等風險資產的定價會更加嚴格、給予的估值也會更加謹慎,因此同時各大資金在資產配置的比重上肯定也會有所改變,這也是我認為近期債券突然一躍成為市場上搶手的商品的原因,但我認為在這種情況時,股票資產更有機會產生所謂「價值浮現」的機會,也因此我自己會選擇在這種時候開始布局較長線的部位。

    Howard Marks — Sea change

    Howard Marks memo

    本次Howard Marks的memo標題是"Sea change",中文大概是「滄海桑田」的意思吧?意思是巨大的改變,而他也提到說在他53年的投資生涯中,他僅遇到過兩次巨大的改變,或許現在正是第三次

    Howard Marks口中的「巨變」指的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與過去有著相當大的不同,而這個改變有可能維持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不太有機會在短時間內看到同樣惡樂觀情緒與寬鬆的環境。

    從1979年Volcker上任聯準會主席後,Volcker致力於降低因石油危機點燃的薪資螺旋造成的通膨,Volcker將利率升至20%迫使通膨在1983年降溫至3.2%,在其成功降低通貨膨脹後,他的行為帶來了持續40年的利率下降趨勢,而與此同時美經濟的高速成長,帶來的科技、生產力、管理技術的進步,再加上全球化的推動,使股票市場開啟了長期的大多頭。

    而Howard Marks對於未來幾年的看法有以下幾點:

    1. 經濟學家與投資人似乎認為未來12~18個月必然會發生衰退
    2. 經濟衰退伴隨著企業營收下降與投資人心理崩潰
    3. 高利率的環境下,未來幾年新融資不會再如過往一樣容易
    4. 沒有人能預測未來的違約率(債券)

    或許未來幾年都會處於一個低回報的投資環境,投資人或許可以轉變方法利用信用工具(信用貸款等)獲取穩健回報;而不是選擇高風險資產的高報酬。

    我認為Howard Marks的說法很好的解釋了「債券」突然成為近期大家追捧的商品的原因,許多人開始利用低成本的資金(低利息的貸款)來投入穩定收益的金融商品,而這樣的方法或許在面對較為衰退疲弱的金融市場可以或的穩定的報酬,而我認為這樣的作法並沒有對錯,還是回到我一直以來的看法「身為一個投資人,我想賺什麼樣的錢?」是利用槓桿取得穩定收益?還是選擇風險資產獲得高額報酬?

    整篇memo講了很多過往的經驗,以及Howard Marks對於循環的看法,也再次提及投資人在當下難以了解自己所處在循環的何種階段、強調資產配置的重要性。

    Loneliness after carnival

    從現在來回看過去一個多月的資金派對,從11月中開始美元指數開始走弱,整體市場的價格型態轉強,這個型態持續了約一個月才開始轉弱。

    在這短暫一個月的資金派對,我們可以看到市場的情緒隨著股價起伏。

    台積電股價走弱時,地緣政治問題嚴重、去美國設廠被掏空、先進製程用戶稀少、良率難以提升,會拉低毛利率;台積電股價走強,台積電世界第一,外資小兒終於認錯blablablabla……

    其實台積電還是那個台積電、聯發科也還是那個聯發科,這些公司本質上並沒有改變,景氣會改變、市場氣氛會改變,但我們真的要隨著這些氣氛、情緒起舞嗎?沒有跟隨市場情緒是不是就會硬吃這些虧損?

    這些還是取決於,做為投資人,我們到底想要賺到怎樣的錢?

    我們投入股票市場當然是為了賺錢,但我一直不斷強調的是,我們要搞清楚自己要賺哪種錢?

    炒極短線的投資人(當沖、隔日沖)當然要隨著市場情緒起伏;做事件交易的投資人要跟著自己的消息來源並且確認市場有跟著自己的消息反應;定期定額投入大盤的的投資人只要持續投入、逢低加碼即可。

    市場上大部分的人從來沒有想清楚自己要賺哪種錢,只知道進股票市場就是要賺錢,於是看到別人當沖賺錢,馬上開始當沖後來小賠離場;看到別人定期定額投入大盤,也配置了一部分資金開始投入大盤,結果賺到一點錢馬上清空部位以為可以逢低承接,後來看到指數一路向上,再次買進後就開始下跌,被套滿手;看到別人利用選擇權避險,立刻開始槓爆選擇權,結果只是加速資產歸零的速度。

    在股票市場中,五花八門的手法都能賺到錢,但每個流派都會有自己的show time,價值投資人過去幾年看著科技股很痛苦;破壞式創新的ark在2021風生水起卻在2022被當垃圾;科技股的投資人在前兩年多頭行情嗨翻天,今年卻滿臉瘀青;沒有永遠有效的流派、也沒有永遠無效的投資方法,做為投資人我們需要的只是學習與等待。

    選擇自己的流派,並且等待屬於自己的時刻,在機會來之前就是不斷的研究、不斷地增加自己對市場的了解。

    Cheers,

    Nol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