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這章說明了各個產業現行估值差異的原因,所以在「投資」這個行業,也是屬於「選擇比努力重要」的情況,如果一開始選擇了走下坡的產業,那就算再努力做產業調查,可能也只能得到比較低的報酬率。
就如同作者所述,二級市場怕買錯、沒有買不到的問題;我們一般投資人每天在想的都是怎樣可以選到未來前景看好的公司,而不是挑到地雷、一個不好直接下市的公司。
當然,作者也有給出一些指引:「把產業龍頭或利益分配者找出來,然後再找到利益分配環節中最強的公司,或是階段性最強的公司。」
通常大家都認為的好公司,股價不會低到哪去,雖然獲利穩定向上,但資本利得的空間相對沒這麼誘人;因此,還是會有很多人想投機,壓寶中小型股,賭一個爆衝的機會,但也因此面臨較大的風險。
一級市場的股票,就不是一般投資人可以輕易參與的,獲利有可能更多、但也有可能全盤皆輸,風險相當高,而且不是你有錢想加入就可以加入。
依照作者的說法,我們可以用「消費品行業」的狀態來判斷當前市場的情況,例如當下估值的高低、以及經濟是否過熱等狀況。
就我自己的在美股及台股的持股來看,由於台股沒有所謂的「消費品行業」的龍頭公司股票,所以只能去美股買。
此外,「醫藥產業」的龍頭股票也只能在美股買,全球前十大製藥公司,有五間以上都在美國掛牌上市,至不濟也有 ADR (例如英國的 GSK) 可以買,但台灣在這塊偏弱,至今還沒有一間世界級的公司,倒是日本有一間「武田製藥」是亞洲唯一進前十大的藥廠。
不過,像金融股或半導體股,我目前主要的佈局是在台股,之後也會慢慢在美股佈局金融股;雖然都是金融產業,但美國的金融業跟台灣的金融業不太一樣,這點要稍微注意一下。
以二級市場的投資來說,現在佈局全球的門檻變低很多,我們外國人要開立海外券商的帳戶也非常簡單;當投資工具越多、就越考驗我們的眼光與判斷能力,同時也需要我們花時間去收集資料及做研究。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做研究的本質是收集訊息和數據,然後再分析處理這些數據。
美國標普 500 的前十大市值公司分屬四個產業:網路、消費品、醫藥、金融;這些產業本質上都是接觸到廣大用戶的產業。
當產品標準化的程度太高時,每個環節都賺不到錢。
零售業的庫存是整個產業利潤的先行指標。
如果看到好的產業、好的公司,就記錄下來,隔一段時間拿出來看一下,這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讓你過去投資的時間在未來有價值。
先發現基本面的驅動,並在之後半年、一年狀況明朗後再提高持股比例,這可能是更好的做法;整體上我們希望能夠比市場更早發現機會,但如果領先太早會讓人很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