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工程師的創業之旅

一個工程師的創業之旅

73 位追蹤者
描述一個工程師在創業與管理的新世界中探索,充滿著好奇心,想要了解工程與管理間的差異。 記錄工作、讀書及進修MBA時的感悟,希望能逐步摸索出屬於自己的知識結構。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這個章節乍看之下有點過於理想化了,因為窄門並非人人能走,這要看手中的資源而定;要是還沒通過窄門就倒了下來,就別提之後能把路越走越寬了。覺得自己有能力、正在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人,看到作者寫的內容會像吸大麻一樣,茫茫然地以為在說自己,殊不知只有少數人才能笑到最後。
Thumbnail
對於這個章節所描述的現象,生長在黑手頭家的我還挺有感的,或許我也能透過文字與作者進行對話。如作者所言,在 1990 年代以前,臺灣的產業結構還處於人力密集的階段,再加上人力成本不高、勞工意識不彰,這些都是蘊育中小企業的土壤,也提供許多沒受過高等教育的黑手勞工「創業」的機會。
Thumbnail
我特別喜歡這句話:「難走的路,從不擁擠。」 人腦往往會高估短期快樂的效益,而想要避開眼前會吃苦的路;刻意選擇先苦後甘,才能夠擺脫這種強大的潛意識傾向。「生命中絕大部分的收穫,通常都是要短期先吃點苦,之後才能獲得長期收益」,劉潤的這個章節給出了很白話的補充說明。
Thumbnail
從父母自己的經驗出發,判斷影響職涯發展的主要因子,然後希望或要求下一代能先培養相關的能力;以個案來看,我認識的朋友中,職業為教授、律師或醫師等,都會希望小孩先有「文化資本」再論其它,但如果工作內容偏業務性質或是以軟性能力為主的職業,就不會這麼強調專業能力的養成。
Thumbnail
有餘裕去「選擇」而不是「被選擇」過你的人生。面對經濟資本雄厚的上層階級,專業中產階級的教養方式做為一種「階級劃界策略」,只能標榜「文化資本」的優勢。中上階級父母是全球化的得利組,他們透過跨國遷移進行求學、工作、經商,不僅取得學歷、外語等跨國文化資本,也將這些「文化資本」轉化為職涯發展與財富積累。
Thumbnail
未來的教育軍備競賽還要加上 AI 工具應用的熟悉度,如何在生活中、甚至在全方位的學習中透過 AI 輔助提高效率,這說不定會大大地影響教育的過程。只要改變是往好的方向發展,我們沒必要抗拒它,反而應該想辦法協助小孩適應這個過程。家長應該要更勇敢一點,自己先跳到水裡面試試看,然後再思考適合小孩的前進路線。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個現象或是結果、都只是表象,仔細思考後,或許才能理解其背後的本質;了解本質後,才更有機會做出正確的決策。這堂課訓練我們的「思考邏輯」,協助我們有系統的分析後、做對的決策;課程中所提到的方法論也可以應用在「創業」中,也可以嘗試應用在「自我成長」、「生涯規劃」「家庭教育」的範疇才對。
Thumbnail
台灣新創要拿國際投資人的錢,真的不簡單,就算真拿到投資了,也是頭痛的開始。財務型的投資人或投資機構 (VC / PE) 都有出場的時間壓力,而且也有期望的報酬率,因此當創辦人拿到投資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倒數計時了;策略型的投資機構 (CVC) 則希望你跟它們原有的業務範圍發揮綜效,壓力也小不到哪裡去。
Thumbnail
創業要具備兩個能力:1. 總體經濟;2. 募資能力。先前郭家齊來分享時,也同樣提到「財務控管」跟「募資能力」是他連續創業的關鍵核心能力。資本是有其個性的;創辦人跟投資人都是人,只要是人就有個性及溝通上的問題,因此合不合得來非常重要。
Thumbnail
想不到這次的課程內容也要寫這麼多篇,一天兩個課程活動,跟著組員跑來跑去,其實到了課程後段我也覺得有點疲倦了,但看到同學們都還精神奕奕地在談判,真心佩服。在這次的課程設計中,我覺得最有價值的是用「活動體驗」來代替說理,體驗的記憶點比較深刻。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