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庸小說】父親的歸鄉路(連載009)

【學庸小說】父親的歸鄉路(連載00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父親第二次從泉州港出航後【雙帆起伏黑水溝 斗轉星移睏貨艙 梧棲是我登台地 未知前途心茫茫】。這次承蒙祖上庇佑,終於讓父親順利抵達台灣。父親的登陸地是梧棲港,記得父親常常嘴唸著當年他上岸的第一句話是;「吾棲在此。」(由於父親沒多作解,母親有作番解釋說父親當時是說「吾妻在此」,我以為父親的國文造詣當以吾棲在此為宜。)

  梧棲古稱「五汊港」,地處牛罵頭溪口五水汊處,乾隆35年(1770年)與泉州府惠安縣獺窟島有進行帆船貿易,港內擠滿接貨物的竹筏,因此又名「竹筏穴」,清領時期之間也有「梧汊港」、「鰲西港」稱呼,光緒17年(1891年)取「鳳為吉祥之鳥,非梧桐不棲,非靈泉不飲,非竹實不食」之雅意,將「五汊」雅化為「梧棲」。

  根據父親口述及這段航程,他說當時在路上遇到一位同鄉,是個不識字的鄉人,他聽聞父親要去台灣,央求父親一起帶他到台灣。這位鄉親到台灣後就去投奔他在台的親友,只遺留孤伶伶父親單獨一人。

  到了台灣之後,【欲尋宗親赴九份 身邊只剩五角銀 基隆溪水止我飢 幸得兆叔來相援】父親並未交代當時的宗親是哪位,而他強調他身上只剩五角銀。這樣看來,這趟唐山過海台灣來的所費不貲,或者是父親在去年曾收過一次租,今年再收的租可能沒能收到多少吧。總之,這樣的遭況,父親是否會為自己的魯莽而感到後悔,當時基隆溪水該是乾淨的吧。該是父親福大命大,遇到生命中的貴人兆叔。兆叔何人?父親也沒說,只是兆叔該是在父親臨危救急時,幫父親扶持一把吧。

【1946】

台灣記事:

臺灣省行政長官是1945年8月29日間1947年5月16日臺灣省的實際統治者官職,也是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主官。該官職只短暫維持不到兩年,唯一一任是陳儀。在此短暫統治臺灣期間,臺灣省行政長官還間接導致了影響後世甚鉅的二二八事件。

中國記事:

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在召開的雅爾達會議。

1945年8月14日為減輕對中國的衝擊、並防止中共趁機壯大,國民政府於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1946年1月5日中華民國正式承認外蒙古獨立。

1946年1月,兩黨實行軍事休戰,但國共之間的戰鬥很快又恢復了。

中華民國政府試圖通過內部改革來爭取民眾的支持。然而,由於猖獗的政府腐敗以及隨之而來的政治和經濟混亂,這種努力是徒勞的。到了1948年底,國民黨的立場已經黯淡。事實證明,士氣低落、紀律嚴明的中華民國國軍無法與積極進取、紀律嚴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相提並論。共產黨人在北部和東北部都站穩了腳跟。

父親記事:

1946年第二次從泉州港出航,梧棲登台,赴九份尋宗親未果。

相片攝于2024.02.21金門大橋


avatar-img
黃培毓的沙龍
6會員
53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培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八   話說父親聞知台灣事,便一個心思想到台灣發展謀前途。他在【遺兒孫詩】寫道【學成聞知台灣事 返家收租欲遠航 翻浪出帆泉州港】。   父親終究下定決心瞞著家裡的兄姊私下收田租啟程遠航,他登船地就是從宋元時期開始就是世界貿易大港的泉州港。我想在戰爭年代大陸和台灣貿易交通應該是斷絕的,而今對日抗戰
七   1945年9月9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那年父親17歲,甫從培元中學畢業。要知我父親之所以會心高氣傲昂然彷若不可一世,是有他的時代背景。當時識字者稀,更何況父親來自鄉村,以民生農校學歷已是村中翹楚,更何況來到泉州進培元讀中學,試想當時的農村能有幾未如此,雖還未能進大學之門,也幾近取得門票。如
六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七七事變,中日戰起,那年父親9歲。1945年8月14日昭和天皇發布終戰詔書,至此中日戰止,那年父親17歲。父親很幸運,即使在這樣的戰亂時代,窮鄉僻壤的福建丘陵山區,因無地利可圖又非重要軍事據點,反而僥倖地只有在戰事方萌的1938年5月廈門廈門一度淪陷,泉州吃緊外
五   正當父親少年時期,中日戰起,初期砲火從瀋陽、華北、上海而至華中,國民政府已將首都遷往重慶。國共不管政治主張如何分歧,在西安事變後表面上已經是全民全面抗日。在台灣方面日方於西元1937年開始徵用台民當軍伕。   根據家鄉【九都鎮誌】(南安市九都鎮):「民國27年(西元1938年)5月廈門淪
四   就父親遺留下來有關他在大陸時期的史料,在祖父辭世後,家中尚有繼弦的吾祖母林晏(諡柔慈)時年41歲、大哥24歲、二哥21歲、三哥17歲、大姐13歲、二姐11歲、父親4歲。祖母帶著四男兩女共有七人,除父親尚幼之外,其餘都正是投入生產的年齡,雖遭父喪之不幸,卻該是充滿前進的家族。地雖貧瘠,物產不
  我2024年2月27日(二22395)開始撰寫父親的傳記【父親的歸鄉路】,其中參考的文獻是以父親的自傳詩【遺兒孫詩】為主軸,輔以父親參與編撰的【南安縣17都埔頭紫雲黃氏旅臺宗支錄】。真正觸動我動筆的是這次2月21日(三22389)到2月24日(六22392)與家兄、嫂返埔頭參加埔頭良庵大宗祠元宵
八   話說父親聞知台灣事,便一個心思想到台灣發展謀前途。他在【遺兒孫詩】寫道【學成聞知台灣事 返家收租欲遠航 翻浪出帆泉州港】。   父親終究下定決心瞞著家裡的兄姊私下收田租啟程遠航,他登船地就是從宋元時期開始就是世界貿易大港的泉州港。我想在戰爭年代大陸和台灣貿易交通應該是斷絕的,而今對日抗戰
七   1945年9月9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那年父親17歲,甫從培元中學畢業。要知我父親之所以會心高氣傲昂然彷若不可一世,是有他的時代背景。當時識字者稀,更何況父親來自鄉村,以民生農校學歷已是村中翹楚,更何況來到泉州進培元讀中學,試想當時的農村能有幾未如此,雖還未能進大學之門,也幾近取得門票。如
六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七七事變,中日戰起,那年父親9歲。1945年8月14日昭和天皇發布終戰詔書,至此中日戰止,那年父親17歲。父親很幸運,即使在這樣的戰亂時代,窮鄉僻壤的福建丘陵山區,因無地利可圖又非重要軍事據點,反而僥倖地只有在戰事方萌的1938年5月廈門廈門一度淪陷,泉州吃緊外
五   正當父親少年時期,中日戰起,初期砲火從瀋陽、華北、上海而至華中,國民政府已將首都遷往重慶。國共不管政治主張如何分歧,在西安事變後表面上已經是全民全面抗日。在台灣方面日方於西元1937年開始徵用台民當軍伕。   根據家鄉【九都鎮誌】(南安市九都鎮):「民國27年(西元1938年)5月廈門淪
四   就父親遺留下來有關他在大陸時期的史料,在祖父辭世後,家中尚有繼弦的吾祖母林晏(諡柔慈)時年41歲、大哥24歲、二哥21歲、三哥17歲、大姐13歲、二姐11歲、父親4歲。祖母帶著四男兩女共有七人,除父親尚幼之外,其餘都正是投入生產的年齡,雖遭父喪之不幸,卻該是充滿前進的家族。地雖貧瘠,物產不
  我2024年2月27日(二22395)開始撰寫父親的傳記【父親的歸鄉路】,其中參考的文獻是以父親的自傳詩【遺兒孫詩】為主軸,輔以父親參與編撰的【南安縣17都埔頭紫雲黃氏旅臺宗支錄】。真正觸動我動筆的是這次2月21日(三22389)到2月24日(六22392)與家兄、嫂返埔頭參加埔頭良庵大宗祠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