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庸小說】父親的歸鄉路(連載00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正當父親少年時期,中日戰起,初期砲火從瀋陽、華北、上海而至華中,國民政府已將首都遷往重慶。國共不管政治主張如何分歧,在西安事變後表面上已經是全民全面抗日。在台灣方面日方於西元1937年開始徵用台民當軍伕。

  根據家鄉【九都鎮誌】(南安市九都鎮):「民國27年(西元1938年)5月廈門淪陷,泉州形勢吃緊,時遭日機轟炸。國民政府採取應變措施,飭令泉廈各中小學遷往內地。泉州培元中學遷入九都,借鵬溪小學部分校舍、雲峰小學、土豆園三棟洋樓為校舍。至1943年,泉州培元中學遷回培元原址。」

  1938年廈門淪陷,泉州就在咫尺,父親時年十歲。相信此時家鄉已經感受到戰爭的威脅。父親即使生性再樂觀,對於國難當前,也當是無可奈何。父親13歲入民生農校後,國有國難家有家殤,父親在【遺兒孫詩】中提到【忽聞大兄受陷冤 屈打成傷命歸天 三年連遭三不幸 十四娘親歸駕鶴 隔年二兄中暑亡】從1940年大哥被屈打身亡、1941年母親過世、1942年二哥中暑身亡。三年連遭三不幸,使原本人丁興旺的家族,忽間失去持家的母親,生產力充沛專事生產的長、次子,遺留下時年27歲的三哥振作、23歲的大姐、21歲的二姐及14歲的父親。

  即使如此,宗親有私心侵占欲者亦有其人。在父親家門不幸三年三殤【宗親欺吾家丁薄 欲奪田園與家產】在這裡可以看出父親在遭逢不幸還遭宗親所欺的憤怒。【持刀阻擋保家門 幸得大姑回家轉】。曾祖黃奕立(呈瑞公)生三男二女。祖父為長,這裡的大姑是黃賜(姑)適黃山頭陳氏(父親的姑丈)。在大姑回娘家後總算在宗親的評議下父親家得保住家產。以一個14歲的孩童持刀護家,其凶險可知,父親的果敢機智與不畏強暴凌辱在這篇文字可以想像的畫面,當知是如何激動。

  事既已落幕,父親還當是歸校在對日抗戰的歲月中繼續他的求學之路。在【遺兒孫詩】敘述這段時光是【薄田茶園得保全 養吾兄弟長成人 兄姐同心晟養我 泉州讀書入培元 助我求學籌學費 大姐為家嫁他鄉 三兄一肩挑田園 搓茶種田果園忙 二姐疼我心最真 三更為我下眠床 泉州使我開眼界 兄姐恩情永記心】。

  前面在【九都鎮誌】提過泉州培元中學,曾因避日難而遷校九都,父親敘述入學泉州培元(民生農校應該是國初中階段、培元是高中階段)當在1943年(民國32年)培元在泉州復校。時已進入對日抗戰第6年末期,如果泉州已經安定,表示日軍疲態已生,敗像已萌。當時父親應該是15歲到泉州始見這座宋元以來的貿易大城,而培元中學就位在唐代開黃氏紫雲派先祖黃守恭捐地興建的江南第一名剎開元寺之旁。想來開元寺必是父親在課餘閒暇倘佯之所。記得父親時不時提到開元寺的眉飛色舞,常常口頭禪說【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其中所稱的東西塔是開元寺的東塔鎮國塔和西塔仁壽塔。洛陽橋則是宋代始建泉州通往惠安洛陽鎮的石橋。這兩處都是泉州古蹟是中國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元寺(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E5%BC%80%E5%85%83%E5......洛陽橋(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4%9B%E9%99%BD%E6%A9%8B

【1940~1943】

台灣記事:

1941年(日昭和16年):4月19日推動皇民化的「皇民奉公會」開始活動。

1942年(日昭和17年):第一批台灣人志願兵入伍。

1943年(日昭和18年):4月1日開始實施六年制義務教育,設立國民學校。11月25日盟軍開始空襲台灣。

中國記事:

1940年日方於南京成立汪精衛政權1941年7月美英中荷各國成立「ABCD包圍網」對日禁運。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開啟太平洋戰爭。

1942年日本佔領緬甸滇緬公路中斷。

1943年11月蔣中正、羅斯福、邱吉爾發表《開羅宣言》。

1944年中英盟軍反攻收復緬北,並建立中印公路。

父親記事:

1940年10月9日大哥黃種和過世,享年31歲。振聲時年12歲。

1941年4月8日母林晏過世,享年50歲。振聲時年13歲。

1942年10月28日二哥黃成器過世,享年29歲。振聲時年14歲。持刀護家產。

1943年泉州讀書入培元。

avatar-img
6會員
48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培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四   就父親遺留下來有關他在大陸時期的史料,在祖父辭世後,家中尚有繼弦的吾祖母林晏(諡柔慈)時年41歲、大哥24歲、二哥21歲、三哥17歲、大姐13歲、二姐11歲、父親4歲。祖母帶著四男兩女共有七人,除父親尚幼之外,其餘都正是投入生產的年齡,雖遭父喪之不幸,卻該是充滿前進的家族。地雖貧瘠,物產不
  我2024年2月27日(二22395)開始撰寫父親的傳記【父親的歸鄉路】,其中參考的文獻是以父親的自傳詩【遺兒孫詩】為主軸,輔以父親參與編撰的【南安縣17都埔頭紫雲黃氏旅臺宗支錄】。真正觸動我動筆的是這次2月21日(三22389)到2月24日(六22392)與家兄、嫂返埔頭參加埔頭良庵大宗祠元宵
靜:分財產中種事情真的如果兄弟姐妹不合,真的是會弄得家庭雞犬不寧。   嗯,家母是沒啥錢分,她是我們兄弟供養的。妻子梅安大器把媽媽給她的房子讓給她二姐,她大姐家又是豪級,根本不在乎媽媽那點遺產,所以,我們家兩邊都順利下莊。 靜:有時候我真覺得:父母留財產給孩子,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
三   父親于民國17年農曆11月17日(西元1928年12月28日)出生於福建省南安縣羅東鎮高塘村許厝西高墘厝,為家中幼子。上有三位兄長大哥黃種和(無傳由吾家祭祀)、黃成器(無傳由吾家祭祀)、黃振作(五女黃玉琴招贅鄭石泉傳祀)是吾祖父黃禝財(諡華亭)長室潘勤娟所生。次有兩位姐姐黃參治(適後洋坑柄
二   對於父親,我是陌生的,因為生為幼子,童年時期幾乎都是繞著母親轉。真正有意識到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是在我小學時代。原來在他落魄的當口,他留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我跟他的接觸也慢慢地頻繁。可是,這樣一位父親,仍然對我不多聞問。有時候,我會跟母兄抱怨父親好像不怎麼關心我,反而把他的專注力傾注
一   父親的歸鄉路,我走了兩萬兩千三百九十日,合計是61年3個月又17天。我直到我看見 父親家鄉那宅破落剝離的土角厝時,我才深深覺得 我帶著 父親的靈父親的魂回到家鄉了。   我似乎蠻幸運的,至少,我不必像美國黑人作家亞歷克斯.哈里經過12年的考察研究和尋根探源後才溯源非洲尋找到《根》。《根》
四   就父親遺留下來有關他在大陸時期的史料,在祖父辭世後,家中尚有繼弦的吾祖母林晏(諡柔慈)時年41歲、大哥24歲、二哥21歲、三哥17歲、大姐13歲、二姐11歲、父親4歲。祖母帶著四男兩女共有七人,除父親尚幼之外,其餘都正是投入生產的年齡,雖遭父喪之不幸,卻該是充滿前進的家族。地雖貧瘠,物產不
  我2024年2月27日(二22395)開始撰寫父親的傳記【父親的歸鄉路】,其中參考的文獻是以父親的自傳詩【遺兒孫詩】為主軸,輔以父親參與編撰的【南安縣17都埔頭紫雲黃氏旅臺宗支錄】。真正觸動我動筆的是這次2月21日(三22389)到2月24日(六22392)與家兄、嫂返埔頭參加埔頭良庵大宗祠元宵
靜:分財產中種事情真的如果兄弟姐妹不合,真的是會弄得家庭雞犬不寧。   嗯,家母是沒啥錢分,她是我們兄弟供養的。妻子梅安大器把媽媽給她的房子讓給她二姐,她大姐家又是豪級,根本不在乎媽媽那點遺產,所以,我們家兩邊都順利下莊。 靜:有時候我真覺得:父母留財產給孩子,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
三   父親于民國17年農曆11月17日(西元1928年12月28日)出生於福建省南安縣羅東鎮高塘村許厝西高墘厝,為家中幼子。上有三位兄長大哥黃種和(無傳由吾家祭祀)、黃成器(無傳由吾家祭祀)、黃振作(五女黃玉琴招贅鄭石泉傳祀)是吾祖父黃禝財(諡華亭)長室潘勤娟所生。次有兩位姐姐黃參治(適後洋坑柄
二   對於父親,我是陌生的,因為生為幼子,童年時期幾乎都是繞著母親轉。真正有意識到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是在我小學時代。原來在他落魄的當口,他留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我跟他的接觸也慢慢地頻繁。可是,這樣一位父親,仍然對我不多聞問。有時候,我會跟母兄抱怨父親好像不怎麼關心我,反而把他的專注力傾注
一   父親的歸鄉路,我走了兩萬兩千三百九十日,合計是61年3個月又17天。我直到我看見 父親家鄉那宅破落剝離的土角厝時,我才深深覺得 我帶著 父親的靈父親的魂回到家鄉了。   我似乎蠻幸運的,至少,我不必像美國黑人作家亞歷克斯.哈里經過12年的考察研究和尋根探源後才溯源非洲尋找到《根》。《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當民國成立,這批流亡在外的少年們已經近十六、七歲了。為了國仇家恨及嚮應建設新中國,其中不少少年就相約回國從軍。阿三爸也就和大家一起回到國內,投入雲南講武堂。 當時雲南講武堂,是民國初年最早創辦的軍事學校之一,其中的學生來自海內外各地,也有不少韓國的革命志士。後來不少的學生都成為軍方的高級將領,例如
Thumbnail
據說,當年有指令,如果父親「要逃跑」,可以將他射殺。
我曾說過,九一八事變后,國軍被共黨與日寇兩面夾擊。全面抗戰開始后,日寇與共黨仍然兩面夾擊國軍。共黨為了擴張地槃,攻擊國軍。國軍反擊,替共匪解圍的是正是日寇。下面我以共黨公開文件證明,請看以下兩例: 1、民國 30 年(1941 年)1 月 13 日,毛匪、朱德等致電劉少奇、陳毅:“據去春晉東
Thumbnail
《南渡》《北歸》《傷別離》,三大本書裡描述的是民國時期學術大師們冒著抗戰的炮火,隨著中研院與西南聯大的遷徙,由中原流亡西南(昆明 重慶),再回歸中原的故事。 傅斯年、胡適、梅貽琦、錢穆、陳寅恪、吳晗、聞一多、朱自清………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Thumbnail
1895~1945年,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50年之久。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建立總督專制統治,構築嚴密的警察網絡、復活封建保甲制度來控制台灣經濟命脈。為了推廣農業發展台灣總督府在1937年(昭和12年)成立 「臺中州立農業學校」,為當時的教育部農業群科中心及食品群科中心的主辦學校
中壢事件發生的時候,我還不滿五歲,所以自然是沒有印象的,畢竟當時我可是住在天母,一個軍事管制區域。 偏偏我老爸可是超級黨外,家裡多得是黨外雜誌跟禁書阿! 所以我是事後才逐漸知道這件事情的。 其實那個年代還是很恐怖的,老蔣剛死沒多久,KGB受訓、特務出身的蔣經國職掌大權,全國風聲鶴唳,馬英九也在
Thumbnail
第二十七章  天安門事件 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星期六晚間,中共武裝部隊開進天安門廣場,對廣場上悼念前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示威抗議學生群眾們展開了武力鎮壓。消息見報後,台灣各界紛紛譴責中共暴行。由四家唱片公司、一百多位歌手共同錄製的歌曲「歷史的傷口」廣泛傳唱。週一校園裡大家交頭接耳都在談論著這起事件
Thumbnail
在日本統治之下,短短的五十年還構不成絕對的民族認同,書中的台灣本地人視日本人為侵略者,但同時又羨慕著能得到日本民族認同的人,矛盾的情緒在戰爭之下無處可逃,城市被轟炸、人們移往郊外,直到戰爭結束好似一切將歸向和平。
Thumbnail
當民國成立,這批流亡在外的少年們已經近十六、七歲了。為了國仇家恨及嚮應建設新中國,其中不少少年就相約回國從軍。阿三爸也就和大家一起回到國內,投入雲南講武堂。 當時雲南講武堂,是民國初年最早創辦的軍事學校之一,其中的學生來自海內外各地,也有不少韓國的革命志士。後來不少的學生都成為軍方的高級將領,例如
Thumbnail
據說,當年有指令,如果父親「要逃跑」,可以將他射殺。
我曾說過,九一八事變后,國軍被共黨與日寇兩面夾擊。全面抗戰開始后,日寇與共黨仍然兩面夾擊國軍。共黨為了擴張地槃,攻擊國軍。國軍反擊,替共匪解圍的是正是日寇。下面我以共黨公開文件證明,請看以下兩例: 1、民國 30 年(1941 年)1 月 13 日,毛匪、朱德等致電劉少奇、陳毅:“據去春晉東
Thumbnail
《南渡》《北歸》《傷別離》,三大本書裡描述的是民國時期學術大師們冒著抗戰的炮火,隨著中研院與西南聯大的遷徙,由中原流亡西南(昆明 重慶),再回歸中原的故事。 傅斯年、胡適、梅貽琦、錢穆、陳寅恪、吳晗、聞一多、朱自清………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Thumbnail
1895~1945年,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50年之久。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建立總督專制統治,構築嚴密的警察網絡、復活封建保甲制度來控制台灣經濟命脈。為了推廣農業發展台灣總督府在1937年(昭和12年)成立 「臺中州立農業學校」,為當時的教育部農業群科中心及食品群科中心的主辦學校
中壢事件發生的時候,我還不滿五歲,所以自然是沒有印象的,畢竟當時我可是住在天母,一個軍事管制區域。 偏偏我老爸可是超級黨外,家裡多得是黨外雜誌跟禁書阿! 所以我是事後才逐漸知道這件事情的。 其實那個年代還是很恐怖的,老蔣剛死沒多久,KGB受訓、特務出身的蔣經國職掌大權,全國風聲鶴唳,馬英九也在
Thumbnail
第二十七章  天安門事件 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星期六晚間,中共武裝部隊開進天安門廣場,對廣場上悼念前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示威抗議學生群眾們展開了武力鎮壓。消息見報後,台灣各界紛紛譴責中共暴行。由四家唱片公司、一百多位歌手共同錄製的歌曲「歷史的傷口」廣泛傳唱。週一校園裡大家交頭接耳都在談論著這起事件
Thumbnail
在日本統治之下,短短的五十年還構不成絕對的民族認同,書中的台灣本地人視日本人為侵略者,但同時又羨慕著能得到日本民族認同的人,矛盾的情緒在戰爭之下無處可逃,城市被轟炸、人們移往郊外,直到戰爭結束好似一切將歸向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