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庸小說】父親的歸鄉路(連載00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1945年9月9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那年父親17歲,甫從培元中學畢業。要知我父親之所以會心高氣傲昂然彷若不可一世,是有他的時代背景。當時識字者稀,更何況父親來自鄉村,以民生農校學歷已是村中翹楚,更何況來到泉州進培元讀中學,試想當時的農村能有幾未如此,雖還未能進大學之門,也幾近取得門票。如果父親真有心,繼續學業深究,想來在當時對他而言,亦在反掌。更何況當時中國甫戰勝日本,國內正洋溢著勝利的氣氛,一切可以想像的美好。可是,這位心高氣傲昂然彷若不可一世甫從高中畢業的青年,似乎有他自己對未來的另一番謀畫。

  在福建在泉州可以想像,台灣回歸祖國是多麼讓人高興的事情。在地方對於台灣的關注,遠比重慶、上海、南京、北平那些歷戰亂的泱泱大城還多。尤其,閩台兩地自古往來,清季閩人渡海到台灣發展,已經是稀鬆平常,家鄉或多或少有親人在台發展,也形成台閩間無法切割的臍帶。此間或有鄉人從台灣回閩,泉州街頭茶館酒樓飯廳時不時有關台灣的資訊在流通著。其中,日人在台灣的建設,另外台灣在戰禍期間雖有損傷,但比起日本本土可謂是大巫小巫之見。畢竟,台灣雖屬日殖,但對盟軍威脅不大,台灣又原屬中國土地,戰後必歸中國,是所以盟軍對台灣也多屬手下留情。反倒看看日屬沖繩(琉球)就沒那般幸運,又轟又炸搶灘登陸無一不與百戰千回。

  父親聽了許多台灣的傳聞,父親心動了。台灣仿若世一個新世界,一個自古就說是「錢淹腳目」的天堂。男兒立志在四方,衣不榮錦誓不還,父親的壯志野心與夢想漸漸地有了著地處。黃埔軍、泉州城,呵呵,我有個台灣夢。這是父親遙想著光明遠大的夢。

父親記事:

1945年泉州培元中學高中畢業,聞知台灣事。

相片攝于2024.02.21洛陽橋(林素珍)讚留言分享

avatar-img
黃培毓的沙龍
6會員
53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培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六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七七事變,中日戰起,那年父親9歲。1945年8月14日昭和天皇發布終戰詔書,至此中日戰止,那年父親17歲。父親很幸運,即使在這樣的戰亂時代,窮鄉僻壤的福建丘陵山區,因無地利可圖又非重要軍事據點,反而僥倖地只有在戰事方萌的1938年5月廈門廈門一度淪陷,泉州吃緊外
五   正當父親少年時期,中日戰起,初期砲火從瀋陽、華北、上海而至華中,國民政府已將首都遷往重慶。國共不管政治主張如何分歧,在西安事變後表面上已經是全民全面抗日。在台灣方面日方於西元1937年開始徵用台民當軍伕。   根據家鄉【九都鎮誌】(南安市九都鎮):「民國27年(西元1938年)5月廈門淪
四   就父親遺留下來有關他在大陸時期的史料,在祖父辭世後,家中尚有繼弦的吾祖母林晏(諡柔慈)時年41歲、大哥24歲、二哥21歲、三哥17歲、大姐13歲、二姐11歲、父親4歲。祖母帶著四男兩女共有七人,除父親尚幼之外,其餘都正是投入生產的年齡,雖遭父喪之不幸,卻該是充滿前進的家族。地雖貧瘠,物產不
  我2024年2月27日(二22395)開始撰寫父親的傳記【父親的歸鄉路】,其中參考的文獻是以父親的自傳詩【遺兒孫詩】為主軸,輔以父親參與編撰的【南安縣17都埔頭紫雲黃氏旅臺宗支錄】。真正觸動我動筆的是這次2月21日(三22389)到2月24日(六22392)與家兄、嫂返埔頭參加埔頭良庵大宗祠元宵
靜:分財產中種事情真的如果兄弟姐妹不合,真的是會弄得家庭雞犬不寧。   嗯,家母是沒啥錢分,她是我們兄弟供養的。妻子梅安大器把媽媽給她的房子讓給她二姐,她大姐家又是豪級,根本不在乎媽媽那點遺產,所以,我們家兩邊都順利下莊。 靜:有時候我真覺得:父母留財產給孩子,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
三   父親于民國17年農曆11月17日(西元1928年12月28日)出生於福建省南安縣羅東鎮高塘村許厝西高墘厝,為家中幼子。上有三位兄長大哥黃種和(無傳由吾家祭祀)、黃成器(無傳由吾家祭祀)、黃振作(五女黃玉琴招贅鄭石泉傳祀)是吾祖父黃禝財(諡華亭)長室潘勤娟所生。次有兩位姐姐黃參治(適後洋坑柄
六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七七事變,中日戰起,那年父親9歲。1945年8月14日昭和天皇發布終戰詔書,至此中日戰止,那年父親17歲。父親很幸運,即使在這樣的戰亂時代,窮鄉僻壤的福建丘陵山區,因無地利可圖又非重要軍事據點,反而僥倖地只有在戰事方萌的1938年5月廈門廈門一度淪陷,泉州吃緊外
五   正當父親少年時期,中日戰起,初期砲火從瀋陽、華北、上海而至華中,國民政府已將首都遷往重慶。國共不管政治主張如何分歧,在西安事變後表面上已經是全民全面抗日。在台灣方面日方於西元1937年開始徵用台民當軍伕。   根據家鄉【九都鎮誌】(南安市九都鎮):「民國27年(西元1938年)5月廈門淪
四   就父親遺留下來有關他在大陸時期的史料,在祖父辭世後,家中尚有繼弦的吾祖母林晏(諡柔慈)時年41歲、大哥24歲、二哥21歲、三哥17歲、大姐13歲、二姐11歲、父親4歲。祖母帶著四男兩女共有七人,除父親尚幼之外,其餘都正是投入生產的年齡,雖遭父喪之不幸,卻該是充滿前進的家族。地雖貧瘠,物產不
  我2024年2月27日(二22395)開始撰寫父親的傳記【父親的歸鄉路】,其中參考的文獻是以父親的自傳詩【遺兒孫詩】為主軸,輔以父親參與編撰的【南安縣17都埔頭紫雲黃氏旅臺宗支錄】。真正觸動我動筆的是這次2月21日(三22389)到2月24日(六22392)與家兄、嫂返埔頭參加埔頭良庵大宗祠元宵
靜:分財產中種事情真的如果兄弟姐妹不合,真的是會弄得家庭雞犬不寧。   嗯,家母是沒啥錢分,她是我們兄弟供養的。妻子梅安大器把媽媽給她的房子讓給她二姐,她大姐家又是豪級,根本不在乎媽媽那點遺產,所以,我們家兩邊都順利下莊。 靜:有時候我真覺得:父母留財產給孩子,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
三   父親于民國17年農曆11月17日(西元1928年12月28日)出生於福建省南安縣羅東鎮高塘村許厝西高墘厝,為家中幼子。上有三位兄長大哥黃種和(無傳由吾家祭祀)、黃成器(無傳由吾家祭祀)、黃振作(五女黃玉琴招贅鄭石泉傳祀)是吾祖父黃禝財(諡華亭)長室潘勤娟所生。次有兩位姐姐黃參治(適後洋坑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愛情是具複雜性與深邃性。愛情不受數學公式的約束,也不僅僅是科學可以解釋的現象,而是一種充滿變化與難以捕捉的感受。 愛情像化學反應一樣,能夠在不斷碰撞中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同時,它也涉及到哲學的思考,讓人對其本質和意義感到困惑與沉思。 綺懿與伸賢的相遇,在兩人初次交談時,彷彿空氣中散發著一種奇
天這麼黑,風這麼大、 爸爸買酒去,為什麼還不回家?
Thumbnail
據說,當年有指令,如果父親「要逃跑」,可以將他射殺。
Thumbnail
他想結婚,但岳父要求,以無貸款的前提,在台北市買間全新30坪的房子,給女兒當聘金。 這樣苛刻的條件...也太逼人了吧!身為男人的責任和壓力,還真不小!也難怪,現在一堆年輕人都不想結婚、生子,只想躺平! 《禿鷹》:金融投資與現代言情的結合,一本不一樣的言情小說! 其實塔妮雅不太讀言情
我們聽過很多離家的故事。爲了愛情離家出走,討厭家庭離家出走,都是因爲意見和家人不合而離家,永遠的離開了。 但是,你有聽過爲了生存而離家嗎?爲了自己的家人,爲了不再貧窮,爲了讓家人更加幸福而離家出走,最後卻從沒有幸福的結果。 這,就是我父親的故事了。
Thumbnail
  父親第二次從泉州港出航後【雙帆起伏黑水溝 斗轉星移睏貨艙 梧棲是我登台地 未知前途心茫茫】。這次承蒙祖上庇佑,終於讓父親順利抵達台灣。父親的登陸地是梧棲港,記得父親常常嘴唸著當年他上岸的第一句話是;「吾棲在此。」(由於父親沒多作解,母親有作番解釋說父親當時是說「吾妻在此」,我以為父親的國文造詣當
Thumbnail
八   話說父親聞知台灣事,便一個心思想到台灣發展謀前途。他在【遺兒孫詩】寫道【學成聞知台灣事 返家收租欲遠航 翻浪出帆泉州港】。   父親終究下定決心瞞著家裡的兄姊私下收田租啟程遠航,他登船地就是從宋元時期開始就是世界貿易大港的泉州港。我想在戰爭年代大陸和台灣貿易交通應該是斷絕的,而今對日抗戰
Thumbnail
七   1945年9月9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那年父親17歲,甫從培元中學畢業。要知我父親之所以會心高氣傲昂然彷若不可一世,是有他的時代背景。當時識字者稀,更何況父親來自鄉村,以民生農校學歷已是村中翹楚,更何況來到泉州進培元讀中學,試想當時的農村能有幾未如此,雖還未能進大學之門,也幾近取得門票。如
Thumbnail
愛情是具複雜性與深邃性。愛情不受數學公式的約束,也不僅僅是科學可以解釋的現象,而是一種充滿變化與難以捕捉的感受。 愛情像化學反應一樣,能夠在不斷碰撞中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同時,它也涉及到哲學的思考,讓人對其本質和意義感到困惑與沉思。 綺懿與伸賢的相遇,在兩人初次交談時,彷彿空氣中散發著一種奇
天這麼黑,風這麼大、 爸爸買酒去,為什麼還不回家?
Thumbnail
據說,當年有指令,如果父親「要逃跑」,可以將他射殺。
Thumbnail
他想結婚,但岳父要求,以無貸款的前提,在台北市買間全新30坪的房子,給女兒當聘金。 這樣苛刻的條件...也太逼人了吧!身為男人的責任和壓力,還真不小!也難怪,現在一堆年輕人都不想結婚、生子,只想躺平! 《禿鷹》:金融投資與現代言情的結合,一本不一樣的言情小說! 其實塔妮雅不太讀言情
我們聽過很多離家的故事。爲了愛情離家出走,討厭家庭離家出走,都是因爲意見和家人不合而離家,永遠的離開了。 但是,你有聽過爲了生存而離家嗎?爲了自己的家人,爲了不再貧窮,爲了讓家人更加幸福而離家出走,最後卻從沒有幸福的結果。 這,就是我父親的故事了。
Thumbnail
  父親第二次從泉州港出航後【雙帆起伏黑水溝 斗轉星移睏貨艙 梧棲是我登台地 未知前途心茫茫】。這次承蒙祖上庇佑,終於讓父親順利抵達台灣。父親的登陸地是梧棲港,記得父親常常嘴唸著當年他上岸的第一句話是;「吾棲在此。」(由於父親沒多作解,母親有作番解釋說父親當時是說「吾妻在此」,我以為父親的國文造詣當
Thumbnail
八   話說父親聞知台灣事,便一個心思想到台灣發展謀前途。他在【遺兒孫詩】寫道【學成聞知台灣事 返家收租欲遠航 翻浪出帆泉州港】。   父親終究下定決心瞞著家裡的兄姊私下收田租啟程遠航,他登船地就是從宋元時期開始就是世界貿易大港的泉州港。我想在戰爭年代大陸和台灣貿易交通應該是斷絕的,而今對日抗戰
Thumbnail
七   1945年9月9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那年父親17歲,甫從培元中學畢業。要知我父親之所以會心高氣傲昂然彷若不可一世,是有他的時代背景。當時識字者稀,更何況父親來自鄉村,以民生農校學歷已是村中翹楚,更何況來到泉州進培元讀中學,試想當時的農村能有幾未如此,雖還未能進大學之門,也幾近取得門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