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庸小說】父親的歸鄉路(連載00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七七事變,中日戰起,那年父親9歲。1945年8月14日昭和天皇發布終戰詔書,至此中日戰止,那年父親17歲。父親很幸運,即使在這樣的戰亂時代,窮鄉僻壤的福建丘陵山區,因無地利可圖又非重要軍事據點,反而僥倖地只有在戰事方萌的1938年5月廈門廈門一度淪陷,泉州吃緊外,倒是過著「戰事天邊遠,莊稼我自栽。」的戰凶田樂生活。父親也從小塾到民生農校(避遷埔頭黃氏家廟)到1943年(父親15歲)到泉州讀培元中學。真可謂天縱驕子,大福中人。

  父親在泉州開了眼界,原來這世界還真的不同,雖不知當時泉州跟埔頭的樣貌,不過,所謂的「城鄉差距」自古有之。想來,父親這個來自村下的鄉巴佬可真的看傻了眼。此時,由於巷議街談的都是中日戰爭,父親正當年少心中一股愛國情操自然不落人後。在【遺兒孫詩】中道【倭寇侵略烽火起 有心參軍不如願 報國心志心中燒 欲待十八從軍行】父親雖有心從軍,卻因為年紀不足而未能如願,只好想等到18歲再從軍吧。或許,父親所想的從軍我私忖是以考軍校為目標,而能想到的大概就是黃埔軍校吧,而非一般小志小向般當個小兵吧。父親從小有大志,這般思維讓他自信在日後定會有番大作為。我似乎可以想像那個甫從鄉下到城裡,聽聞戰事未泯,想奮志去考黃埔軍,卻因年紀不足而未能如願,而暗暗決心等到18歲再去從軍報國殺倭寇復河山的壯志干雲的少年郎。

  只是,世情演變絕非人力所能知識。在父親17歲那年昭和天皇發布終戰詔書,結束二次大戰。父親的從軍夢碎,原本暗自思謀的大道,就此消聲匿跡。未來的路呢?父親在想著。我絕不再窩回埔頭高塘那個窮鄉下,我要在這裡創造我偉大的人生,賺大錢、揚大名;我一定要衣錦還鄉,一定要讓家鄉的親人過上好日子。我想父親這時應該已經立下了大志吧。

【1943~1945】

台灣記事:

1944年(日昭和19年):9月1日日本政府對台灣人開始實施徵兵制。

1945年(日昭和20年、民國34年):8月14日昭和天皇發布終戰詔書。10月25日在台灣日軍向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授權代表投降。

中國記事:

1945年8月初,美國在日本廣島市與長崎市先後投下原子彈。蘇聯依據《雅爾達密約》對日本發動八月風暴行動,攻滅滿洲國並佔領中國東北,溥儀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日本昭和天皇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於美艦密蘇里號簽署降伏文書,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於南京市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交投降書,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相片攝于九都鎮山美水庫隴西彭口故里紀念碑。2024年2月22日

avatar-img
6會員
513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培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五   正當父親少年時期,中日戰起,初期砲火從瀋陽、華北、上海而至華中,國民政府已將首都遷往重慶。國共不管政治主張如何分歧,在西安事變後表面上已經是全民全面抗日。在台灣方面日方於西元1937年開始徵用台民當軍伕。   根據家鄉【九都鎮誌】(南安市九都鎮):「民國27年(西元1938年)5月廈門淪
四   就父親遺留下來有關他在大陸時期的史料,在祖父辭世後,家中尚有繼弦的吾祖母林晏(諡柔慈)時年41歲、大哥24歲、二哥21歲、三哥17歲、大姐13歲、二姐11歲、父親4歲。祖母帶著四男兩女共有七人,除父親尚幼之外,其餘都正是投入生產的年齡,雖遭父喪之不幸,卻該是充滿前進的家族。地雖貧瘠,物產不
  我2024年2月27日(二22395)開始撰寫父親的傳記【父親的歸鄉路】,其中參考的文獻是以父親的自傳詩【遺兒孫詩】為主軸,輔以父親參與編撰的【南安縣17都埔頭紫雲黃氏旅臺宗支錄】。真正觸動我動筆的是這次2月21日(三22389)到2月24日(六22392)與家兄、嫂返埔頭參加埔頭良庵大宗祠元宵
靜:分財產中種事情真的如果兄弟姐妹不合,真的是會弄得家庭雞犬不寧。   嗯,家母是沒啥錢分,她是我們兄弟供養的。妻子梅安大器把媽媽給她的房子讓給她二姐,她大姐家又是豪級,根本不在乎媽媽那點遺產,所以,我們家兩邊都順利下莊。 靜:有時候我真覺得:父母留財產給孩子,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
三   父親于民國17年農曆11月17日(西元1928年12月28日)出生於福建省南安縣羅東鎮高塘村許厝西高墘厝,為家中幼子。上有三位兄長大哥黃種和(無傳由吾家祭祀)、黃成器(無傳由吾家祭祀)、黃振作(五女黃玉琴招贅鄭石泉傳祀)是吾祖父黃禝財(諡華亭)長室潘勤娟所生。次有兩位姐姐黃參治(適後洋坑柄
二   對於父親,我是陌生的,因為生為幼子,童年時期幾乎都是繞著母親轉。真正有意識到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是在我小學時代。原來在他落魄的當口,他留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我跟他的接觸也慢慢地頻繁。可是,這樣一位父親,仍然對我不多聞問。有時候,我會跟母兄抱怨父親好像不怎麼關心我,反而把他的專注力傾注
五   正當父親少年時期,中日戰起,初期砲火從瀋陽、華北、上海而至華中,國民政府已將首都遷往重慶。國共不管政治主張如何分歧,在西安事變後表面上已經是全民全面抗日。在台灣方面日方於西元1937年開始徵用台民當軍伕。   根據家鄉【九都鎮誌】(南安市九都鎮):「民國27年(西元1938年)5月廈門淪
四   就父親遺留下來有關他在大陸時期的史料,在祖父辭世後,家中尚有繼弦的吾祖母林晏(諡柔慈)時年41歲、大哥24歲、二哥21歲、三哥17歲、大姐13歲、二姐11歲、父親4歲。祖母帶著四男兩女共有七人,除父親尚幼之外,其餘都正是投入生產的年齡,雖遭父喪之不幸,卻該是充滿前進的家族。地雖貧瘠,物產不
  我2024年2月27日(二22395)開始撰寫父親的傳記【父親的歸鄉路】,其中參考的文獻是以父親的自傳詩【遺兒孫詩】為主軸,輔以父親參與編撰的【南安縣17都埔頭紫雲黃氏旅臺宗支錄】。真正觸動我動筆的是這次2月21日(三22389)到2月24日(六22392)與家兄、嫂返埔頭參加埔頭良庵大宗祠元宵
靜:分財產中種事情真的如果兄弟姐妹不合,真的是會弄得家庭雞犬不寧。   嗯,家母是沒啥錢分,她是我們兄弟供養的。妻子梅安大器把媽媽給她的房子讓給她二姐,她大姐家又是豪級,根本不在乎媽媽那點遺產,所以,我們家兩邊都順利下莊。 靜:有時候我真覺得:父母留財產給孩子,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
三   父親于民國17年農曆11月17日(西元1928年12月28日)出生於福建省南安縣羅東鎮高塘村許厝西高墘厝,為家中幼子。上有三位兄長大哥黃種和(無傳由吾家祭祀)、黃成器(無傳由吾家祭祀)、黃振作(五女黃玉琴招贅鄭石泉傳祀)是吾祖父黃禝財(諡華亭)長室潘勤娟所生。次有兩位姐姐黃參治(適後洋坑柄
二   對於父親,我是陌生的,因為生為幼子,童年時期幾乎都是繞著母親轉。真正有意識到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是在我小學時代。原來在他落魄的當口,他留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我跟他的接觸也慢慢地頻繁。可是,這樣一位父親,仍然對我不多聞問。有時候,我會跟母兄抱怨父親好像不怎麼關心我,反而把他的專注力傾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愛情是具複雜性與深邃性。愛情不受數學公式的約束,也不僅僅是科學可以解釋的現象,而是一種充滿變化與難以捕捉的感受。 愛情像化學反應一樣,能夠在不斷碰撞中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同時,它也涉及到哲學的思考,讓人對其本質和意義感到困惑與沉思。 綺懿與伸賢的相遇,在兩人初次交談時,彷彿空氣中散發著一種奇
Thumbnail
據說,當年有指令,如果父親「要逃跑」,可以將他射殺。
Thumbnail
這本書是關於中日抗戰的歷史書籍,描寫了當時的場景和家庭失散的故事,充滿了生動的例子。作者深刻地描述了那個年代的情感和家庭失散的痛苦。
Thumbnail
六月:天安門、D-Day;三十五年和八十年前中外遺留下來永不磨滅的印記。 也是六月初,廣東西關一小男嬰出生,一個世紀後,父親節,憶故人 似曾熟悉的故事 ————————————————————————————————————— *初訪金陡祖鄉: 「四世離鄉赴省居,宗祠拜謁尚今初,里人多半不相
Thumbnail
小學三年級的暑假,我和母親久違地回到三重縣。 那是我們四年來第一次回到故鄉。 那天,母親手持菜刀哭喊,父親拼命勸說的場景,像傷痕一樣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 雖然這是我的故鄉,但我卻沒有感到一絲親切感,或許是因為那件事的影響。 確實,那天母親帶我來到宇治山田車站,還買了杯麵和《週刊少年Ju
Thumbnail
  父親第二次從泉州港出航後【雙帆起伏黑水溝 斗轉星移睏貨艙 梧棲是我登台地 未知前途心茫茫】。這次承蒙祖上庇佑,終於讓父親順利抵達台灣。父親的登陸地是梧棲港,記得父親常常嘴唸著當年他上岸的第一句話是;「吾棲在此。」(由於父親沒多作解,母親有作番解釋說父親當時是說「吾妻在此」,我以為父親的國文造詣當
Thumbnail
八   話說父親聞知台灣事,便一個心思想到台灣發展謀前途。他在【遺兒孫詩】寫道【學成聞知台灣事 返家收租欲遠航 翻浪出帆泉州港】。   父親終究下定決心瞞著家裡的兄姊私下收田租啟程遠航,他登船地就是從宋元時期開始就是世界貿易大港的泉州港。我想在戰爭年代大陸和台灣貿易交通應該是斷絕的,而今對日抗戰
Thumbnail
七   1945年9月9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那年父親17歲,甫從培元中學畢業。要知我父親之所以會心高氣傲昂然彷若不可一世,是有他的時代背景。當時識字者稀,更何況父親來自鄉村,以民生農校學歷已是村中翹楚,更何況來到泉州進培元讀中學,試想當時的農村能有幾未如此,雖還未能進大學之門,也幾近取得門票。如
Thumbnail
六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七七事變,中日戰起,那年父親9歲。1945年8月14日昭和天皇發布終戰詔書,至此中日戰止,那年父親17歲。父親很幸運,即使在這樣的戰亂時代,窮鄉僻壤的福建丘陵山區,因無地利可圖又非重要軍事據點,反而僥倖地只有在戰事方萌的1938年5月廈門廈門一度淪陷,泉州吃緊外
Thumbnail
愛情是具複雜性與深邃性。愛情不受數學公式的約束,也不僅僅是科學可以解釋的現象,而是一種充滿變化與難以捕捉的感受。 愛情像化學反應一樣,能夠在不斷碰撞中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同時,它也涉及到哲學的思考,讓人對其本質和意義感到困惑與沉思。 綺懿與伸賢的相遇,在兩人初次交談時,彷彿空氣中散發著一種奇
Thumbnail
據說,當年有指令,如果父親「要逃跑」,可以將他射殺。
Thumbnail
這本書是關於中日抗戰的歷史書籍,描寫了當時的場景和家庭失散的故事,充滿了生動的例子。作者深刻地描述了那個年代的情感和家庭失散的痛苦。
Thumbnail
六月:天安門、D-Day;三十五年和八十年前中外遺留下來永不磨滅的印記。 也是六月初,廣東西關一小男嬰出生,一個世紀後,父親節,憶故人 似曾熟悉的故事 ————————————————————————————————————— *初訪金陡祖鄉: 「四世離鄉赴省居,宗祠拜謁尚今初,里人多半不相
Thumbnail
小學三年級的暑假,我和母親久違地回到三重縣。 那是我們四年來第一次回到故鄉。 那天,母親手持菜刀哭喊,父親拼命勸說的場景,像傷痕一樣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 雖然這是我的故鄉,但我卻沒有感到一絲親切感,或許是因為那件事的影響。 確實,那天母親帶我來到宇治山田車站,還買了杯麵和《週刊少年Ju
Thumbnail
  父親第二次從泉州港出航後【雙帆起伏黑水溝 斗轉星移睏貨艙 梧棲是我登台地 未知前途心茫茫】。這次承蒙祖上庇佑,終於讓父親順利抵達台灣。父親的登陸地是梧棲港,記得父親常常嘴唸著當年他上岸的第一句話是;「吾棲在此。」(由於父親沒多作解,母親有作番解釋說父親當時是說「吾妻在此」,我以為父親的國文造詣當
Thumbnail
八   話說父親聞知台灣事,便一個心思想到台灣發展謀前途。他在【遺兒孫詩】寫道【學成聞知台灣事 返家收租欲遠航 翻浪出帆泉州港】。   父親終究下定決心瞞著家裡的兄姊私下收田租啟程遠航,他登船地就是從宋元時期開始就是世界貿易大港的泉州港。我想在戰爭年代大陸和台灣貿易交通應該是斷絕的,而今對日抗戰
Thumbnail
七   1945年9月9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那年父親17歲,甫從培元中學畢業。要知我父親之所以會心高氣傲昂然彷若不可一世,是有他的時代背景。當時識字者稀,更何況父親來自鄉村,以民生農校學歷已是村中翹楚,更何況來到泉州進培元讀中學,試想當時的農村能有幾未如此,雖還未能進大學之門,也幾近取得門票。如
Thumbnail
六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七七事變,中日戰起,那年父親9歲。1945年8月14日昭和天皇發布終戰詔書,至此中日戰止,那年父親17歲。父親很幸運,即使在這樣的戰亂時代,窮鄉僻壤的福建丘陵山區,因無地利可圖又非重要軍事據點,反而僥倖地只有在戰事方萌的1938年5月廈門廈門一度淪陷,泉州吃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