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設計定案之後,我都會很擔心自己眼瞎漏看了什麼。
就會先印一張紙本下來實際看一看。
這個習慣除了有安定自己的完稿焦慮之外,還能讓錯字焦慮稍稍下降。
如果等印刷品完成,才發現出錯,除了手上的紙品會瞬間成為回收垃圾之外,也可能會讓公司或個人面對一筆巨大的成本耗損。
正確的發印知識是相當重要的,但有時候難免會粗心大意,也因此我列給自己九個發印前的建議檢查項目,希望這能為需要的人派上用場:
可能是因為這些多預留的邊料和流血有點像,才會叫做出血吧,在印刷術語中的「出血」(bleed)是最基本的設計完稿須知。
這個是在一開始執行設計物時就會需要具備的基礎概念,但有些做網頁和做戶外廣告習慣的人,在突然回去製作印刷品時會忘了這件事,我們會笑稱這是從RGB回到CMYK世界時的症候群。
具有複合設計工作事務的設計師們,發印前也需要檢查出血尺寸是否符合該印刷廠商規定,才能確保在印刷和裁切過程中,不會發生有白邊(沒被印到的邊緣)。
而設計品所需要出現的資訊、圖像、顏色或設計元素,設計時就要確認是否需要「延伸到裁切邊緣之外」的區域,若不是重要資訊,就不需要太過貼邊,預留一個安全的距離,免得讓重要資訊被裁切或者折到。
我覺得顏色會是完稿過程中,最明顯的事情。
若在建立檔案的一開始,沒有使用「CMYK」的模式設定,那在發印前的完稿階段,要整理的顏色可就多了,那種出現各種小數點的顏色數值、四色黑都會讓人因為瑣碎而特別煩悶。
顏色數值有小數點,發印時會有關係嗎?
其實這個沒有一定,有些設計師會覺得沒關係,但有些會有整數強迫症,我屬於後者。RGB變成CMYK後通常都會有小數點,若是發合版印刷,變成整數多少可以降低一些色差情況(這也是一種催眠自己的儀式啦)
但若是獨立版印刷,那我覺得某個顏色不到2%的話,可以直接刪除清0。
隨意舉個例子,拿上圖#c9bdde的淺紫色當範例。
RGB模式下是R201,G189,B222,在轉成CMYK後則變成C25.19%,M27.55%,Y1.36% K0%。
碰到類似這種狀況時,就可以想一下,這個1.36%的Y是有必要的嗎?
對最終顯示的印刷品顏色會有影響嗎? 設計師看可能會覺得有差啦
如果直接清0,是不是就能省下Y的版費呢?那要不要直接拿掉就好?
畢竟沒什麼太大的顏色影響,普通人肉眼分辨不出來差別,還能省錢,就很值得思考一下這個數值的必要性。
如同上一項所提到的顏色數值檢查,四色所組成的黑色有太多不可控因素,在印刷時會建議要避免,甚至四色總值超過200%以上的填色都需要留意,這能避免因為油墨慢乾而造成的背印情況。( 背印:一張印刷品的正面,在另一張印刷品的背面出現殘影墨跡 )
每間印刷廠能做到的成果不同,大多數的合版印刷都會希望設計師不要做低於5%的淺色底圖,顏色太淺可能會印不出來,印了一個寂寞。
而框線設定,大部份會希望至少有0.33pt以上的線段,才能有安全的印刷成果。
但我自己試過0.25pt其實也是可以的
這可以說是基本中的基本了。
文字需要轉成曲線或者建立外框,且清除工作區域以外不必要的文字與雜點。
當沒有做到這件事情,印刷廠打開檔案就會發現了。
若再倒楣一點,沒有收到任何提醒與確認訊息的話,粗心的設計師就很可能就會收到標楷體大放送的印刷成品。
大部份的合版印刷廠都會在印刷須知裡面寫到「請將所有的印件內容置於同一頁面上的單一圖層」,講白話一點就是所有物件請都放到同一個圖層。
這是因為在落版的過程中,處理相關印務的人員,會經手來自四面八方的大量檔案,他們會將檔案全選,然後複製到組版檔案內,我們將檔案內的物件放在同一層,能避免在這個過程中發生漏抓漏印的情況 ( 比如有鎖定的圖層沒被選到這種荒唐事 )。
這也是基本中的基本了。
點陣圖是否有嵌入?解析度是否足夠?
這都要在完稿時留意,多看一下,就能避免粗心的狀況。
紙類印刷品需要更細緻的印刷品質,大多都是建議300dpi。
而戶外大圖輸出、廣告帆布,一般會建議不低於100dpi即可。
大圖輸出的檔案,要特別留意用等比例尺寸製作,才能避免造成檔案過大的狀況喔!
哪個是正面?哪個是背面?印刷廠的商品刀模檔案應都有備註可以參考。
有特殊加工的情況( 比如局部上光、燙金、打凸之類 ),要另外用K100的黑版標示出需要加工的範圍。
存檔時請存取符合印刷廠規定的版本,若不得不降轉版本,另存後一定要打開來確認檔案內容狀況,才能避免發生錯誤。
一個能獨立作業的設計師,完稿技能會是基本。
但粗心大意是人之常情,難免會腦霧犯點蠢。
也因此,養成「打樣」的習慣真的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大家一起看」,而不是設計師自己做然後自己看。
年輕設計師要有自己的原則與底線,打樣完成之後,讓相關人士在紙本上簽名蓋章畫押,這並不是想卸責的表現,而是保護自己的方式。
這是公司的案件,那與這個案件有關的人員,都該為校稿這件事情有所付出與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