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3|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實人日誌_2024.03.22_調整與連結_楊欣恩

    許多孩子邊看影片邊拭淚,沉浸在「表達愛」與器捐的思考中

    許多孩子邊看影片邊拭淚,沉浸在「表達愛」與器捐的思考中


    同理是給孩子立即調整的力量

    細微的鼻涕呼嚕聲此起彼落,不少孩子感冒了,整體氛圍有些慵懶。Tony老師察覺班上軟綿綿的狀態,迅速操作兩次「全班起立、坐下、舉手」的流程,透過動作讓孩子集中精神,透過語調讓孩子警醒,大家很快便準備好上課的心。

    對比我的開場,Tony老師讓全班「醒」過來。議課時,Tony老師給了開場調整建議:我用「今天很多人感冒、不舒服,可以體諒你,但請你準備好上課的心」表達了同理,但同理之後就停在那裡,對孩子幫助沒那麼大,Tony老師提到:

    同理是給孩子力量,讓孩子有力量去調整上課狀態。」

    再次坐時光機回到那時刻,我會這樣調整:「今天很多人感冒、不舒服,可以體諒你,Tony老師跟Lulu老師也生病了,但是他們仍然在這裡陪大家,我相信實人的孩子也能馬上進入上課狀態! 立刻調整! 現在請『坐好』!」並且給予個人或團體的立即肯定。

     

    與生活連結,使議題有溫度也有行動力

    今天前半節專題研究課是為了下週一前往「為愛獻聲」看展鋪陳。

    Tony老師先分享自己跟曾祖母合照與離別的生命故事,引導學生思考:「想像今天是你的最後一天,你想留下什麼?」接下來拋出一些數據,例如台灣簽署器捐同意的人數大約有100萬人,但實際上器捐的人才10個,這中間的落差是怎麼發生的? 讓孩子討論後,再撥放影片,讓孩子了解現在台灣器捐面臨的困境:即便往生者生前簽署過器捐同意書,但家屬往往無法在黃金36小時內同意這個決定。

    這時,Tony老師先是用不屑的語氣表演理性想法:「這都什麼時代了還會有不同意(器捐)的想法? 器捐可以幫助到那麼多人,這麼好的事有什麼好反對的?」但話鋒一轉,伴隨柔和的語氣亮出一張器捐同意書:「孩子們,我本來是那樣想的,但是我想像了一下,今天如果是我媽媽發生事情了,我正在震驚與難過時,醫護人員就這樣遞過來一張冰冷的同意書要我同意,說真的,我也做不到。我的腦袋知道這是件好事,可是我的心做不到。」孩子們的心,已經開始進入自己的想像與同理中。

    「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讓我們離開之後,留下來告訴我們的家人我們愛他、告訴他們我們對器捐的決定可以幫助更多人?」接著,感人的影片一下,許多孩子都邊看邊流淚,甚至到了最後的書寫時間都還在情緒與思緒中無法動筆。在Tony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已經完全沉浸到這個議題裡去找尋自己的答案了。

    最後神來一筆,Tony老師在書寫時間結束後,跟學生開了幾個玩笑、放了一段與議題無關的數學影片引起哄堂大笑,刻意安排這個橋段,是為了將孩子們從些許沉重的話題裡拉出來、轉換情緒,以利Lulu老師接著帶大家自學日本交流的日文單詞。

    這一段記錄,我學到引導議題的方式:從老師自身故事出發,帶出議題知識與相關數據、影片,拋出問題讓孩子們討論,老師再提出兩種不同的立場與思考路線(也是用老師自己設身處地想像的經驗切入),接著用情緒感染力強的影片把孩子帶進想像畫面中,將議題與孩子自身連結起來,並以文字書寫沉澱思緒。最後,再用輕鬆的笑話把孩子帶離沉重的氛圍,準備好學習下一個課題。

    在實人,「議題」不只是被動輸入生硬的知識,而是能真切與孩子生活連結的思考、想像與行動。

    註:碰觸生死議題,需要特別留心學生狀態,Tony老師考量到這班有個學生父親前年車禍過世,因此讓孩子思考的切入點是「想像今天是最後一天」,引導學生專注在自己身上,避開「想像你的家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