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看診的老太太

醫院看診的老太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上了年紀,難免都有些大小疾病要去找醫生。 最近腸胃不舒服,所以到新竹台大掛號看病。

像往常一樣,一共有5~60號的人, 大家都按診間燈號排隊, 每個人看的當然是自己快輪到了沒有, 以及過號後還要等幾個人才輪到自己。

約莫過了一個多小時,這時候診人群中出現了狀況: 「護士,我44號, 剛剛去上廁所, 回來就超過號碼了,怎麼辦?」。一位年紀約70多歲老太太口齒清晰的用外省國語問護理師。「阿姨沒關係,我會安排的。」。 過一會兒,這時診間燈號又亮起, 但不是44號。老太太又上前敲門問: 「護士, 我44號, 剛剛就說過號了, 怎麼還沒輪到我?」 護士耐心並一樣的回答,老太太一臉焦慮地又坐回座位。沒幾分鐘便叫一旁照顧的年輕孫子要他去問問,孫子邊滑手機邊回應:「護士不是說嘛已經安排了。」她不放心的撈叨了幾句又催促著,這時孫子失去耐性大聲咆哮了:「 已經告訴護士了, 你還要怎麼樣?」, 診間所有人頓時動作暫停,目光立刻掃射聚焦這對祖孫,沒有人前去制止或安撫, 護士也無計可施,在凍結無聲的氣氛中 ,老太太發現大家似乎都在用異樣的眼神看著她, 自覺自己是不是惹人厭了, 於是小聲碎碎念了幾句後安靜下來。

終於,44號燈亮了,祖孫進去看診了,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類似的場景我不只一次遇見, 看診就是會有人久候不耐煩責問護理人員,或不知道過了自己的號碼必須要等待3個人(或依院方規定)才會輪到自己,但老年人不理解。這位老太太她心裡想的是:「我過號是因為上廁所並不是故意的,我跟你護士說了你應該把我號碼44號排到下一個才對。」。也就是, 她堅持自己過號沒有錯, 診間也應該維護她看病的權益把她安插到下個號碼, 殊不知, 照她的想法,那其他照規矩排隊候診的人(包括過號者)會怎麼反應? 現場民眾也許體諒她是老人,另一方面也知道向她說明醫院的過號規定是很麻煩的,就連她孫子也不向她解釋(這背後應該又是另一個故事),於是大家紛紛採取旁觀態度就隨她去了。

末了,看完診拿完處方簽,我看見老太太邊走邊向旁人又念了幾句: 「我那孫子一定不會去催護士的, 還好我有一直問,今天才有得看病。」語氣充滿了討回公道的得意。

我心裡暗想: 「有天我也會變老人,我會不會也跟她一樣變成這個狀態? 」不覺心裏倒抽一口涼氣,此時診間忽然聽到一個號碼響起: 該輪到我看診了!


avatar-img
Henryhsu的沙龍
0會員
11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Henryhs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陽春麵,台灣最普遍的庶民麵食。 在讀小學時代鄉下,街上有座宮廟, 廟的正後方一條街有間外省伯伯三人合開的一間麵館 。一早開店後開始忙碌的一天: 和麵桿麵, 切菜熬湯, 每當下課放學路過, 總會被店裡特有的食物香氣所吸引,記得那時如果正好有5塊錢,就會走進去吃上一碗最熱賣的陽春麵。 我每次點完麵坐
一位中國網友曾這樣評論這齣電視劇: 「就是演一位中年大叔吃飯的故事」。 2012年無意中初次觀賞「孤独のグルメ」, 起先把重心放在主角「井之頭五郎」每集所選的食堂以及點選注文的菜色,看著五郎從街道中四處張望尋找店家, 經過思考想吃的料理後走進店裡,環看四周氣氛並細看牆上菜單,不時眼觀耳聽周圍食客點
小時候在台灣的鄉下地方, 只有過年節的時候母親買來雞隻煮成白斬雞祭祀才有可能喝到鮮美的雞湯。 那雞湯的香氣遠遠的在外邊就聞到, 會令人好奇地跑去廚房一看究竟, 自多年前媽媽生病去世, 這兒時美味記憶也就隨著消失了。 2003年的冬天, 因工作初到上海, 整個人還在適應當地的工作環境以及飲食文化,
我生於1960年代的台灣客家小鎮, 小時候的印象是只有老三台電視節目, 晚上祖父會偶而收看國劇, 看文戲因為演員唱慢板較耗時會睡著, 但演到打鬥精彩的武戲不覺著了迷就忍住睡意跟著看; 後來上了專科, 聽了收音機那時候很有名的魏龍豪吳兆南相聲二人搭擋, 其中有些國劇段子聽他倆一唱一和很有味道而且有趣
陽春麵,台灣最普遍的庶民麵食。 在讀小學時代鄉下,街上有座宮廟, 廟的正後方一條街有間外省伯伯三人合開的一間麵館 。一早開店後開始忙碌的一天: 和麵桿麵, 切菜熬湯, 每當下課放學路過, 總會被店裡特有的食物香氣所吸引,記得那時如果正好有5塊錢,就會走進去吃上一碗最熱賣的陽春麵。 我每次點完麵坐
一位中國網友曾這樣評論這齣電視劇: 「就是演一位中年大叔吃飯的故事」。 2012年無意中初次觀賞「孤独のグルメ」, 起先把重心放在主角「井之頭五郎」每集所選的食堂以及點選注文的菜色,看著五郎從街道中四處張望尋找店家, 經過思考想吃的料理後走進店裡,環看四周氣氛並細看牆上菜單,不時眼觀耳聽周圍食客點
小時候在台灣的鄉下地方, 只有過年節的時候母親買來雞隻煮成白斬雞祭祀才有可能喝到鮮美的雞湯。 那雞湯的香氣遠遠的在外邊就聞到, 會令人好奇地跑去廚房一看究竟, 自多年前媽媽生病去世, 這兒時美味記憶也就隨著消失了。 2003年的冬天, 因工作初到上海, 整個人還在適應當地的工作環境以及飲食文化,
我生於1960年代的台灣客家小鎮, 小時候的印象是只有老三台電視節目, 晚上祖父會偶而收看國劇, 看文戲因為演員唱慢板較耗時會睡著, 但演到打鬥精彩的武戲不覺著了迷就忍住睡意跟著看; 後來上了專科, 聽了收音機那時候很有名的魏龍豪吳兆南相聲二人搭擋, 其中有些國劇段子聽他倆一唱一和很有味道而且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