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隨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地球上所有生物要生存都是不太容易的,隨時隨地要尋找東西吃,也隨時要防備被別人當食物,再加上看不到的細菌病毒的感染,寄生蟲的侵擾……可說是步步危機。

人類隨著科技的進步,早已脫離朝不保夕的恐懼,儼然似乎超越所有物種,成為掌握環境的萬物之靈,直到面對天災、不管是地震、洪水、野火或是山崩土石流……人類才再度體會到自己的脆弱與無助。

這個月台灣連連的強震,大家才又想到,台灣是位處在地震帶,地震是台灣的宿命,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說,因為百萬年來一次又一次的大地震,台灣才能浮現出海面。地震是板塊撞擊釋放壓力所產生,太平洋上的菲律賓海板塊往西北撞擊歐亞大陸板塊,菲律賓板塊往下沉,推擠歐亞大陸板塊,擠出中央山脈以西的陸地,而花東的海岸山脈則屬於菲律賓海板塊,兩個板塊撞擊交界處就是花東縱谷。

至於什麼是板塊?

地球剛形成時,是一團非常熱的火球,隨著時間慢慢冷卻,是由最外面,也就是接觸到太空的冷空氣這部份開始變冷而硬化,因此地球核心內部還是一團會流動的超高溫液體,被外面的地殼給包起來,這些地殼並不是很完整的一整個圓密不通風,而是分為十多塊,像是拼圖一樣組成地殼,我們稱為板塊,板塊上面有的地方是海洋,有的地方就是我們住的陸地,因為這些板塊底下是液體的熔漿,板塊飄在上面會因為分離或聚合的作用力而變形或斷裂,這現象我們稱為地震,有些時候地心的熔岩會從板塊的裂隙中冒出來,我們就稱為火山爆發!

很多地方或國家是沒有地震的,因為板塊撞擊時邊緣才會有感覺,板塊的中心部份就感覺不到了,像太平洋周邊底下就是很多板塊的交接面,所以很容易發生地震,從太平洋東岸阿拉斯加、美國加州、南美的智利,然後到太平洋西岸的日本,然後台灣一直到近赤道的印尼及南太平洋的紐西蘭,有一個名詞特別稱呼這個地方為環太平洋地震帶。

近年全世界各地都是強震連連,專家認為,全球暖化的加劇,也會增加地震的次數與強震。

台灣的國家安全局曾經跟立法院提報的一份資料有指出,近幾年全世界的天災地變不斷,2009年是2008年的14.5倍,而2010年又是2009年的27.5倍,看來地球真的是處在一個高度變動的時刻,人們也要隨時準備好面對災難的降臨。

raw-image
raw-image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很開心到荒野高雄分會的第13期解說員訓練上課。這是中斷10年的訓練重啟,非常期盼明年能繼續到高雄與14期的伙伴相見。     雖然卸任荒野理事長已近二十年,但是荒野的志工群組邀請,只要時間允許,我一定會答應。    
―本文寫於2003年收錄在「我的野人朋友」書中 身旁的樹葉隨著微風輕拂,將陽光篩成許多小圓點,在身上游移。閉上眼睛,傾聽風中樹語婆娑,鳥兒啁啾,蟲鳴唧唧,突然一隻松鼠跳飛而過,抖落了幾片樹葉,像舞台上的碎紙花,紛紛撒落在身上,撒落在身旁的樹幹上……這是蘇俊郎置身四十公尺高的巨木樹冠上,享受擁抱大樹
透過閱讀與書寫,在網路上分享彼此的感動與希望,像是對著虛空中無聲的吶喊,宛如一隻蝙蝠,美國作家艾克曼形容:「蝙蝠藉著向世界吶喊,聆聽回聲。」     這種吶喊,是一種呼喚,我們試圖在廣漠喧囂的世界中尋求同伴,讓彼此覺得不孤單,並相互取暖,得到足夠的動力堅定地往前走去。 
 作家李敖說:「得罪別人常常不能做事,但得罪自己往往不能做人。」體會這句話,讓我們在被周遭的人事物搞得心神不寧時,得以堅持做自己。     有人比喻在十個和我們有關係的人當中,不管我們做了什麼,一定有一、二個人絕對支持,有一、二個怎麼就是看不順眼,其他人則是不太在乎。因此,不必討好別人而得罪自己,
去年到任的胡銘浚校長對環境教育很熱情,積極營造校園的生態環境,也呼應在地的神農廟發展學校特色課程,最近也還舉辦了興穀神農百草文化季。 校園正中間有一個帶狀的向陽水生生態池,種植挺水、沈水、浮葉及漂浮型的各類水生植物及濕生的植物,前些天他買了蓋斑鬥魚,池中不請自來的蛙類也生了許多蝌蚪,學生們
 每年農曆三月,國曆四月時,全台灣最夯的事情就是媽祖遶境的活動,上至廟堂大官,下至庶民百姓,人人都爭相隨著媽祖神轎走上一段。     民國六十幾年讀大學時,因為有同學住在大甲,第一次聽說隨大甲媽祖徒步到嘉義北港進香的民俗,後來看到奚淞在民國74年演講時提到曾經採訪大甲媽祖進香團給他的震撼,自此想去
今天很開心到荒野高雄分會的第13期解說員訓練上課。這是中斷10年的訓練重啟,非常期盼明年能繼續到高雄與14期的伙伴相見。     雖然卸任荒野理事長已近二十年,但是荒野的志工群組邀請,只要時間允許,我一定會答應。    
―本文寫於2003年收錄在「我的野人朋友」書中 身旁的樹葉隨著微風輕拂,將陽光篩成許多小圓點,在身上游移。閉上眼睛,傾聽風中樹語婆娑,鳥兒啁啾,蟲鳴唧唧,突然一隻松鼠跳飛而過,抖落了幾片樹葉,像舞台上的碎紙花,紛紛撒落在身上,撒落在身旁的樹幹上……這是蘇俊郎置身四十公尺高的巨木樹冠上,享受擁抱大樹
透過閱讀與書寫,在網路上分享彼此的感動與希望,像是對著虛空中無聲的吶喊,宛如一隻蝙蝠,美國作家艾克曼形容:「蝙蝠藉著向世界吶喊,聆聽回聲。」     這種吶喊,是一種呼喚,我們試圖在廣漠喧囂的世界中尋求同伴,讓彼此覺得不孤單,並相互取暖,得到足夠的動力堅定地往前走去。 
 作家李敖說:「得罪別人常常不能做事,但得罪自己往往不能做人。」體會這句話,讓我們在被周遭的人事物搞得心神不寧時,得以堅持做自己。     有人比喻在十個和我們有關係的人當中,不管我們做了什麼,一定有一、二個人絕對支持,有一、二個怎麼就是看不順眼,其他人則是不太在乎。因此,不必討好別人而得罪自己,
去年到任的胡銘浚校長對環境教育很熱情,積極營造校園的生態環境,也呼應在地的神農廟發展學校特色課程,最近也還舉辦了興穀神農百草文化季。 校園正中間有一個帶狀的向陽水生生態池,種植挺水、沈水、浮葉及漂浮型的各類水生植物及濕生的植物,前些天他買了蓋斑鬥魚,池中不請自來的蛙類也生了許多蝌蚪,學生們
 每年農曆三月,國曆四月時,全台灣最夯的事情就是媽祖遶境的活動,上至廟堂大官,下至庶民百姓,人人都爭相隨著媽祖神轎走上一段。     民國六十幾年讀大學時,因為有同學住在大甲,第一次聽說隨大甲媽祖徒步到嘉義北港進香的民俗,後來看到奚淞在民國74年演講時提到曾經採訪大甲媽祖進香團給他的震撼,自此想去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昨晚又地震了…… 雖然我居住的東京不是震央,離震央的距離有4、500公里吧。搖晃的時間太久,耳裡的半規管也失去平衡,比搭乘遊樂園的海盜船暈的更厲害。 關於日本的抗震基準可以參考以前的文章👉日本中長期住房問題的解決辦法-房屋狀態(小標題) 2022/03/17 posted.
創傷是一個共同的經歷,甚至不必親歷其境,只要想到受災地的淒慘面目,僥倖或者藏在心底,但更多的是強烈的衝擊與不安。這是因為受限於地域的災禍背後,有着超越國界的共性和意義。
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地熱發電文章【讓核電消失的基載再生能源-AGS/CLG地熱發電-初探】曾經提到AGS/CLG地熱發電不會引起誘導地震(Induced Earthquake),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熱發電技術。本文來談談為何地熱發電發展幾十年了,其聲勢不如離岸風電、太陽光電、陸上風電的真正原因,那就是
台灣和日本一樣因為地理因素,是屬於地震活動和颱風十分頻繁的區域。想起22年前的921大地震造成上萬人傷亡,以及數萬間房屋倒塌;近年梅雨季與夏季颱風來臨時,臺灣各地總是下著傾盆大雨,使得低窪地區易造成水災。有想過這些災害發生在自己居住的地區該怎麼辦嗎?萬一周遭沒有大人怎麼辦?該採取哪些行動? 這系列
311東日本大震災十年過去了。對於災後重建的情況,日本的東北復興究竟已履及何處?從硬體的防災設施打造,到災後的心理支持,東北三縣的災後復興又有些哪些未竟之處?讓我們暫時撇開那些紛擾,直面地看待東北復興之路上,那些已解的課題與待解的難題。
首先,我要鄭重的再次強調:台灣人好日子過太久,實在太沒有憂患意識了!最近一次遭遇全國性的大型天災,或許就是921震災。但是坦白說,那樣的強度與傷害性,離大型災難還有一段距離。至於人禍就更遙遠了,曾經親身經歷二次大戰的台灣人已經寥寥可數。 再看看五月中第一次宣布「三級警戒」時,有多少人像無頭蒼蠅般
昨晚又地震了…… 雖然我居住的東京不是震央,離震央的距離有4、500公里吧。搖晃的時間太久,耳裡的半規管也失去平衡,比搭乘遊樂園的海盜船暈的更厲害。 關於日本的抗震基準可以參考以前的文章👉日本中長期住房問題的解決辦法-房屋狀態(小標題) 2022/03/17 posted.
創傷是一個共同的經歷,甚至不必親歷其境,只要想到受災地的淒慘面目,僥倖或者藏在心底,但更多的是強烈的衝擊與不安。這是因為受限於地域的災禍背後,有着超越國界的共性和意義。
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地熱發電文章【讓核電消失的基載再生能源-AGS/CLG地熱發電-初探】曾經提到AGS/CLG地熱發電不會引起誘導地震(Induced Earthquake),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熱發電技術。本文來談談為何地熱發電發展幾十年了,其聲勢不如離岸風電、太陽光電、陸上風電的真正原因,那就是
台灣和日本一樣因為地理因素,是屬於地震活動和颱風十分頻繁的區域。想起22年前的921大地震造成上萬人傷亡,以及數萬間房屋倒塌;近年梅雨季與夏季颱風來臨時,臺灣各地總是下著傾盆大雨,使得低窪地區易造成水災。有想過這些災害發生在自己居住的地區該怎麼辦嗎?萬一周遭沒有大人怎麼辦?該採取哪些行動? 這系列
311東日本大震災十年過去了。對於災後重建的情況,日本的東北復興究竟已履及何處?從硬體的防災設施打造,到災後的心理支持,東北三縣的災後復興又有些哪些未竟之處?讓我們暫時撇開那些紛擾,直面地看待東北復興之路上,那些已解的課題與待解的難題。
首先,我要鄭重的再次強調:台灣人好日子過太久,實在太沒有憂患意識了!最近一次遭遇全國性的大型天災,或許就是921震災。但是坦白說,那樣的強度與傷害性,離大型災難還有一段距離。至於人禍就更遙遠了,曾經親身經歷二次大戰的台灣人已經寥寥可數。 再看看五月中第一次宣布「三級警戒」時,有多少人像無頭蒼蠅般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的天然災難,為什麼? 這些災難的存在先是設想它們都是考驗,都是一場一場的考試,我們要怎麼去應對? 如果不要屈服於災難,那必然我們就必須做一些什麼事情來保護所有的生命。 通過對自然災害發生機制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些災難的本質,並開發更有效的預測和監測方法。這包括地震
台灣地震已經經歷快一周,雖然都會有所失去,但這也無法用預知的能力去避免,期望災難趕快平息,恢復原本的生活。
我們都想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會不會有好事發生,還是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如果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或是遠離會發生的地方。 一直到昨天都還有出現上下震動的地震,讓人覺得心裡真的很不安,於是一大早就進行了占卜,問問看今年的台灣地震的狀況是什麼樣,還要持續多久這樣的生活,地震真的太
Thumbnail
電視播著0403花蓮7.2地震的新聞 震下的當時 在遠方工作的我 沒有第一時間感受到 下班後 打開電視 新聞一則一則的彈出 ... 震時的影片. 落石的滾落. 山時的鳴叫. 男女老少的驚慌.....好多.好多 越看越難過 越看越心驚 原本也打算這次休假也來一趟花東遊 這一次的震後 人
Thumbnail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活動頻繁。最近,花蓮外海發生了7.2級的強震,這是自921大地震25年來最大的震級。這次地震造成了一些傷亡和財產損失,並引發了一系列的餘震。同時,食安問題也是台灣社會關注的焦點。政府已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確保食品的安全,例如根據新修訂的《食品安
Thumbnail
人雖貴為萬物之靈,但在天地間還真是渺小的生物,早上天搖地動的時候,先是自然的想起了另一半和家人們都不在身邊,後又惦起故事教室裡的孩子們和親近的朋友。彼時,我與我鍾愛的人事物皆相隔兩處,而我孤身一人,只能就地尋找庇護,靜待天意。
「此時此刻我想為這次花蓮地震的台灣人做點什麼,但我不確定可以怎麼做,連結土元素對話問地震的原因好像於事無補⋯⋯,造物主有什麼建議?」 造物主: 「不如我們一起寫一段訊息吧~」 造物主: 「這個地震帶來的災害,遠遠不及地球上人們的壞念頭所帶來的傷害。但是,要淨化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的天然災難,為什麼? 這些災難的存在先是設想它們都是考驗,都是一場一場的考試,我們要怎麼去應對? 如果不要屈服於災難,那必然我們就必須做一些什麼事情來保護所有的生命。 通過對自然災害發生機制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些災難的本質,並開發更有效的預測和監測方法。這包括地震
台灣地震已經經歷快一周,雖然都會有所失去,但這也無法用預知的能力去避免,期望災難趕快平息,恢復原本的生活。
我們都想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會不會有好事發生,還是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如果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或是遠離會發生的地方。 一直到昨天都還有出現上下震動的地震,讓人覺得心裡真的很不安,於是一大早就進行了占卜,問問看今年的台灣地震的狀況是什麼樣,還要持續多久這樣的生活,地震真的太
Thumbnail
電視播著0403花蓮7.2地震的新聞 震下的當時 在遠方工作的我 沒有第一時間感受到 下班後 打開電視 新聞一則一則的彈出 ... 震時的影片. 落石的滾落. 山時的鳴叫. 男女老少的驚慌.....好多.好多 越看越難過 越看越心驚 原本也打算這次休假也來一趟花東遊 這一次的震後 人
Thumbnail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活動頻繁。最近,花蓮外海發生了7.2級的強震,這是自921大地震25年來最大的震級。這次地震造成了一些傷亡和財產損失,並引發了一系列的餘震。同時,食安問題也是台灣社會關注的焦點。政府已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確保食品的安全,例如根據新修訂的《食品安
Thumbnail
人雖貴為萬物之靈,但在天地間還真是渺小的生物,早上天搖地動的時候,先是自然的想起了另一半和家人們都不在身邊,後又惦起故事教室裡的孩子們和親近的朋友。彼時,我與我鍾愛的人事物皆相隔兩處,而我孤身一人,只能就地尋找庇護,靜待天意。
「此時此刻我想為這次花蓮地震的台灣人做點什麼,但我不確定可以怎麼做,連結土元素對話問地震的原因好像於事無補⋯⋯,造物主有什麼建議?」 造物主: 「不如我們一起寫一段訊息吧~」 造物主: 「這個地震帶來的災害,遠遠不及地球上人們的壞念頭所帶來的傷害。但是,要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