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守候

23 守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需要理解在自己心中的好不見得是他人心中的好。
我們所認為的不好也不見得是別人認為的不好。
我們需要理解自己希望他人能避免遭受的挫折,或許是其生命中必經的重要轉折。
莫以自己對生命樣貌片面的認識,輕易插手他人的人生課題。

如果生活中鮮少有人對我的言行提出建議或指導,那麼雖然不知道那些高人們是誰,但我很感謝他們願意看著我魯莽、橫衝直撞地挑戰生命卻依然選擇尊重、理解而不打擾。而那些對我提出良性建議的人我也相同感謝他們願意分享自己的觀點。
如果真正關心一個人,那麼就嘗試了解為什麼他做了那些會使他成為現在這樣的選擇、去理解他形容自己正在體驗的苦是什麼味道,接著便會發現其實自己沒有必要急著給出一堆建議。如果他認為你幫得了忙,相信他會主動讓你知道。

有時候我們知道如何過得順遂是因為自己已經經歷過漫長暗夜、找到迎向破曉的方法,但我們無法透過直接輸出方法去立即改變一個人正在體驗痛苦的人的現狀,因為構成一個人人生軌跡的背後牽扯太多複雜因素,除非對方請求協助並已做好自我改造的準備,否則通常貿然插手反而成為擾亂他人安寧的罪人,這樣的情況在親近關係尤為常見。

如果我是對方嚮往的樣子,對方自然會想聽我說些什麼。不是的話,那麼我便沒必要說,也沒有立場說;就算是,也不意味著對方是真的需要我的實質建議。很多時候閒聊抱怨不代表想要改變現狀,單純的陪伴就很好,也有很多時候「你覺得呢?」這句話不是在詢問意見而是希望博取認同,聽聽就好。

欲助人前必先自助,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靈、活出最好的自己,就是提供他人幫助的最佳方法。就算沒有想幫助任何人,把自己活得很好依然沒有損失。
真的有話想說但知道不適合對當事人說,實在憋得鬱悶了就自己找其他地方隨意談談是個好方法,很高興做了以札記紀錄自我對話的這個決定。

珍愛的人們,我知道或許有更有效的快樂處方,但卻未必是最適合每個人的方法,我見證大家逐漸開朗的時刻、誠心為大家的前進感到喜悅,我會在一旁靜靜守候,就像你們靜靜的不打擾,當我們轉頭的時候會知道旁邊一直都有彼此在,這樣就足夠了。

往後不管是迎向幾十歲都好、祝福我們都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avatar-img
365天的思考空間
5會員
61內容數
為自己每天的思考框出一個小小的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365天的思考空間 的其他內容
喜歡在葬送的芙莉蓮中,多次提到「魔法就是想像力」這個概念。 我覺得人生也是,人們無法活出自己所想像不到的生活。 具體應該說,無法心安理得並且長期地享受自己想像不了的生活,例如突然暴富的人多半會在不久後破產、意外爆紅的人會在不久之後沈寂。
「我只想活到50歲就好,也有認真在考慮到時候要出國去合法安樂死。」 如果你擁有一切想要的生活、所愛的人全都過得很幸福、每天覺得世界很美好,即便如此還是會想要提早結束自己的生命嗎? 或許會,但首先至少你得要真的已經幸福過。
若想改變、如果詢問別人自己有什麼改進空間,那麼就在被點出問題時好好追問「為什麼這樣覺得」、問對方觀察到些什麼,聽聽對方提出這些背後的理由是什麼,而不是急著回覆一句:「你說的那些我都已經知道了」。 真的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也好好思考過原因的話,為何還會想要不斷詢問他人意見、但一被點出問題就產生防衛反應
兩者在行為上的表現都是「不去想」,但對事情發展的因應表現影響卻差異甚大。 因為不想自己的腦袋一但閒下來就會開始想些有的沒的,因此用各式各樣的娛樂填滿自己瑣碎的時間、讓自己不斷接收聲光刺激、沒有了深思人事物的餘裕。 滑貼文、手機遊戲、追劇、翻過一段又一段影片,但為何最終感覺到的還是無盡的空虛...
翻到某年看完北美館展覽的札記。 “展覽主題「旅途」的部分有一部法國影片《我的朋友》藉由訪談不同人物勾勒出一位祖母與其家人之間的相處樣貌,在訪問到祖母本人的片段時祖母提到已故丈夫的往事,丈夫在11歲時就決定要與她共度一生,並且臨終前依然深愛,說「遇見你就是我這一生最美好的事情」。”
無關性別,試著讓自己活得可愛並信任這個世界會將理解你的可愛的人帶至自己面前。 所謂可愛不指外貌打扮,而是「懂得愛與被愛」。 可愛是無論誰與之相處都感覺自己回到天真無邪的年紀、無需算計; 是就算平時莊嚴但靠近接觸時卻能自然流露和善與率真的笑容; 是不論年紀歲數,仍然對新事物充滿好奇與接納、勇於...
喜歡在葬送的芙莉蓮中,多次提到「魔法就是想像力」這個概念。 我覺得人生也是,人們無法活出自己所想像不到的生活。 具體應該說,無法心安理得並且長期地享受自己想像不了的生活,例如突然暴富的人多半會在不久後破產、意外爆紅的人會在不久之後沈寂。
「我只想活到50歲就好,也有認真在考慮到時候要出國去合法安樂死。」 如果你擁有一切想要的生活、所愛的人全都過得很幸福、每天覺得世界很美好,即便如此還是會想要提早結束自己的生命嗎? 或許會,但首先至少你得要真的已經幸福過。
若想改變、如果詢問別人自己有什麼改進空間,那麼就在被點出問題時好好追問「為什麼這樣覺得」、問對方觀察到些什麼,聽聽對方提出這些背後的理由是什麼,而不是急著回覆一句:「你說的那些我都已經知道了」。 真的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也好好思考過原因的話,為何還會想要不斷詢問他人意見、但一被點出問題就產生防衛反應
兩者在行為上的表現都是「不去想」,但對事情發展的因應表現影響卻差異甚大。 因為不想自己的腦袋一但閒下來就會開始想些有的沒的,因此用各式各樣的娛樂填滿自己瑣碎的時間、讓自己不斷接收聲光刺激、沒有了深思人事物的餘裕。 滑貼文、手機遊戲、追劇、翻過一段又一段影片,但為何最終感覺到的還是無盡的空虛...
翻到某年看完北美館展覽的札記。 “展覽主題「旅途」的部分有一部法國影片《我的朋友》藉由訪談不同人物勾勒出一位祖母與其家人之間的相處樣貌,在訪問到祖母本人的片段時祖母提到已故丈夫的往事,丈夫在11歲時就決定要與她共度一生,並且臨終前依然深愛,說「遇見你就是我這一生最美好的事情」。”
無關性別,試著讓自己活得可愛並信任這個世界會將理解你的可愛的人帶至自己面前。 所謂可愛不指外貌打扮,而是「懂得愛與被愛」。 可愛是無論誰與之相處都感覺自己回到天真無邪的年紀、無需算計; 是就算平時莊嚴但靠近接觸時卻能自然流露和善與率真的笑容; 是不論年紀歲數,仍然對新事物充滿好奇與接納、勇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