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承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翻到某年看完北美館展覽的札記。

“展覽主題「旅途」的部分有一部法國影片《我的朋友》藉由訪談不同人物勾勒出一位祖母與其家人之間的相處樣貌,在訪問到祖母本人的片段時祖母提到已故丈夫的往事,丈夫在11歲時就決定要與她共度一生,並且臨終前依然深愛,說「遇見你就是我這一生最美好的事情」。”

生在那個年代的人們能做的選擇相對現在來說少很多,但他們對於自己所選的滿意度卻相對高。
我感受到所謂的「不要讓自己後悔」這句話的本質在隨著時代逐漸變化。

以往這句話所警惕的更偏向是「做出承諾,然後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盡力讓自己所選的就是最佳選項」,而現在感覺到則是逐漸往「只要永遠維持在多元選擇的狀態就不用承諾也不會因選擇而錯過任何人事物」偏移。

兩者皆為真、亦無好壞之分,但對於這兩句話一百個人可以有一百種解讀方法。

維持在多元選擇的話就不會顧此失彼,但隨著時間流逝往往更多是對於自己什麼都沒有投入所感到的焦慮;選擇投入的話則可能會忍不住去受到其他未選擇的誘惑而感到錯失的痛苦、為了使自己認知一致而將心中的後悔與不甘包裝成為對周圍的期待與要求,嫌棄自己所選卻又不願脫離現狀回到未選擇狀態,重新經歷一次選擇的過程。

兩者可以同時存在也可以同時不存在,雖然就現今社會現象看來瀰漫著一股選擇障礙的氛圍,但我相信這世上肯定有人既可以保持部分選項開放性並致力投入某些選擇,且對於自己的生命全然接納與滿意,畢竟生命本就有無限多種樣貌,而我自己也努力朝向那樣的目標前進。

印象中《選擇障礙世代》一書裡提到選擇很多元是一種幸運,但幸運的背後有相對代價,好消息大概就是這個不幸的代價並非無可避免,只要透過覺察就能有意識的避開負面影響。
承諾投入一兩件事並長期持續進行其實比想像中費時費力也可能因此錯過一些最新資訊,但就算遠離了隨時高度流動的資訊社群似乎也沒什麼不好,有關喜愛的人事物,我只想盡情去喜歡然後將其融入自己的生活。很多時候不是沒事做、沒有喜歡的人事物,而是忘記了承諾與投入是什麼樣的感覺,所以才誤會自己什麼都無感、對什麼都提不起勁。

無限瀏覽的走廊沒有盡頭,我對於隔絕一切誘惑的世外桃源並不憧憬,亦不甘沈溺於五光十色的虛幻現實。途中如果找到了好的房間就留下來歇一會兒記住門牌,待膩了回走廊上探索,每多開一扇有興趣的門都可以把門牌記住以便下次還能找到回去的路。沒有記下門牌的無限瀏覽是無意義的,不論社交或是興趣都一樣,這也是奶嘴文化的陷阱之一,凡看過留不下印象的都可以捨去、將時間運用在更有意義的人事物。

選擇自己真正想要的而非社會塑造成看起來好的,為了認為值得的一兩件人事物我願意錯過那遙遠虛幻的千萬選項,做出承諾並且好好珍惜。

正確的選項並不存在,但「理想的選項」確實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我如此相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365天的思考空間
5會員
61內容數
為自己每天的思考框出一個小小的空間。
365天的思考空間的其他內容
2024/12/07
有的人是故事書,一頁頁翻過便會自動推進劇情,起承轉合; 有的人是一本圖畫書,上面畫滿了生命的美麗片刻、有各式各樣插圖; 有的是一本百科書,記載著一生中所學各式各樣淵博的知識為眾人解惑; 有的是攝影集,收錄了一生遊歷世界的點滴,飽覽風光。 其他還有各式各樣類型的書,而我的大概是一本...
2024/12/07
有的人是故事書,一頁頁翻過便會自動推進劇情,起承轉合; 有的人是一本圖畫書,上面畫滿了生命的美麗片刻、有各式各樣插圖; 有的是一本百科書,記載著一生中所學各式各樣淵博的知識為眾人解惑; 有的是攝影集,收錄了一生遊歷世界的點滴,飽覽風光。 其他還有各式各樣類型的書,而我的大概是一本...
2024/11/27
「你看著別人追逐夢想的故事,跟著他們經歷榮耀、數落他們經歷瓶頸、甚至殞落,你不曾經歷他們的艱辛、心理上共享他們的殊榮,並在其殞落之時一腳將其踢開。」 「這個人的夢想破滅了、再換另一個人的夢想追隨就好了。」 「沒想到他是這種人,真噁心。」 像是對於曾經盲信的自己視而不見般,...
2024/11/27
「你看著別人追逐夢想的故事,跟著他們經歷榮耀、數落他們經歷瓶頸、甚至殞落,你不曾經歷他們的艱辛、心理上共享他們的殊榮,並在其殞落之時一腳將其踢開。」 「這個人的夢想破滅了、再換另一個人的夢想追隨就好了。」 「沒想到他是這種人,真噁心。」 像是對於曾經盲信的自己視而不見般,...
2024/11/18
持續躺平的日子。 2024大概是個清算的年份,許多各式各樣被埋藏的、被掩蓋的、曾不願正視與處理的全都一一被搬上檯面,範圍不僅限於個人事務、國情、世界局勢亦是如此。 局勢動盪、人設崩壞、事件頻傳、天災不斷,社會瀰漫著一股不安的焦慮氛圍。 不知道自己會走去哪裡,說不定是世界的盡頭吧?
2024/11/18
持續躺平的日子。 2024大概是個清算的年份,許多各式各樣被埋藏的、被掩蓋的、曾不願正視與處理的全都一一被搬上檯面,範圍不僅限於個人事務、國情、世界局勢亦是如此。 局勢動盪、人設崩壞、事件頻傳、天災不斷,社會瀰漫著一股不安的焦慮氛圍。 不知道自己會走去哪裡,說不定是世界的盡頭吧?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家族記憶的重要性及其在個人生命中的影響。回顧了小時候對親戚的印象,並分享了透過家族史調查的過程,強調瞭解自己家族的故事如何幫助洞察父母的成長與生命歷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家族記憶的重要性及其在個人生命中的影響。回顧了小時候對親戚的印象,並分享了透過家族史調查的過程,強調瞭解自己家族的故事如何幫助洞察父母的成長與生命歷程。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家庭和愛的故事,作者在夢中體驗到了對家人的懺悔和改變態度的過程。藉由作者的夢境經歷,提醒我們珍惜與家人相聚的每一刻,並勇敢地表達愛意。這篇文章具有溫馨感人的情感連結,值得分享和思考。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家庭和愛的故事,作者在夢中體驗到了對家人的懺悔和改變態度的過程。藉由作者的夢境經歷,提醒我們珍惜與家人相聚的每一刻,並勇敢地表達愛意。這篇文章具有溫馨感人的情感連結,值得分享和思考。
Thumbnail
遇到無數的人與事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會遇到無數的人與事,收穫喜悅和遺憾。豐富我們的生命。家人,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親密羈絆,親情的血脈永不褪色。朋友,我們在最初的人生路上結交的知心好伴。喜怒哀樂,互相支持鼓勵。當然有時會有磨擦或是衝突,但那是一時的,而親情與友情是永遠的。 最寶貴的財富 家人和朋
Thumbnail
遇到無數的人與事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會遇到無數的人與事,收穫喜悅和遺憾。豐富我們的生命。家人,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親密羈絆,親情的血脈永不褪色。朋友,我們在最初的人生路上結交的知心好伴。喜怒哀樂,互相支持鼓勵。當然有時會有磨擦或是衝突,但那是一時的,而親情與友情是永遠的。 最寶貴的財富 家人和朋
Thumbnail
每次到掃墓時節時,總會懷念起和奶奶、外公、外婆相處的日子。這幾天,我總會和家人提起過往那些快樂的兒時時光,老爸總說,都過去了,每次都提起那些往事,其實我是知道老爸的用意,叫我別一直往後看,看著前面的路,為自己的人生開出一條血路。 因為我是個很貪戀回憶的人,沒有勇氣向未知的道路前進,也不想做太多對於
Thumbnail
每次到掃墓時節時,總會懷念起和奶奶、外公、外婆相處的日子。這幾天,我總會和家人提起過往那些快樂的兒時時光,老爸總說,都過去了,每次都提起那些往事,其實我是知道老爸的用意,叫我別一直往後看,看著前面的路,為自己的人生開出一條血路。 因為我是個很貪戀回憶的人,沒有勇氣向未知的道路前進,也不想做太多對於
Thumbnail
#緯度決定高度#解除限制信念 與爸爸媽媽的血脈關係,生長在原生家庭,接收了多少的信念印記,包括關於金錢、關係、自我價值等等。
Thumbnail
#緯度決定高度#解除限制信念 與爸爸媽媽的血脈關係,生長在原生家庭,接收了多少的信念印記,包括關於金錢、關係、自我價值等等。
Thumbnail
特展「回家之後」是位於府中15的紀錄片特展,以「家人」為主題,並且是以導演的家人作為主題,所以導演在紀錄片當中也會入鏡、拍攝。 展場共有三層,每一層分別是「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部都是有入圍最佳紀錄片的,非常厲害的作品。
Thumbnail
特展「回家之後」是位於府中15的紀錄片特展,以「家人」為主題,並且是以導演的家人作為主題,所以導演在紀錄片當中也會入鏡、拍攝。 展場共有三層,每一層分別是「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部都是有入圍最佳紀錄片的,非常厲害的作品。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死亡」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它來臨時總是令人措手不及 ,與生命告別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必修的課題。
Thumbnail
「死亡」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它來臨時總是令人措手不及 ,與生命告別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必修的課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