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到某年看完北美館展覽的札記。
“展覽主題「旅途」的部分有一部法國影片《我的朋友》藉由訪談不同人物勾勒出一位祖母與其家人之間的相處樣貌,在訪問到祖母本人的片段時祖母提到已故丈夫的往事,丈夫在11歲時就決定要與她共度一生,並且臨終前依然深愛,說「遇見你就是我這一生最美好的事情」。”
生在那個年代的人們能做的選擇相對現在來說少很多,但他們對於自己所選的滿意度卻相對高。
我感受到所謂的「不要讓自己後悔」這句話的本質在隨著時代逐漸變化。
以往這句話所警惕的更偏向是「做出承諾,然後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盡力讓自己所選的就是最佳選項」,而現在感覺到則是逐漸往「只要永遠維持在多元選擇的狀態就不用承諾也不會因選擇而錯過任何人事物」偏移。
兩者皆為真、亦無好壞之分,但對於這兩句話一百個人可以有一百種解讀方法。
維持在多元選擇的話就不會顧此失彼,但隨著時間流逝往往更多是對於自己什麼都沒有投入所感到的焦慮;選擇投入的話則可能會忍不住去受到其他未選擇的誘惑而感到錯失的痛苦、為了使自己認知一致而將心中的後悔與不甘包裝成為對周圍的期待與要求,嫌棄自己所選卻又不願脫離現狀回到未選擇狀態,重新經歷一次選擇的過程。
兩者可以同時存在也可以同時不存在,雖然就現今社會現象看來瀰漫著一股選擇障礙的氛圍,但我相信這世上肯定有人既可以保持部分選項開放性並致力投入某些選擇,且對於自己的生命全然接納與滿意,畢竟生命本就有無限多種樣貌,而我自己也努力朝向那樣的目標前進。
印象中《選擇障礙世代》一書裡提到選擇很多元是一種幸運,但幸運的背後有相對代價,好消息大概就是這個不幸的代價並非無可避免,只要透過覺察就能有意識的避開負面影響。
承諾投入一兩件事並長期持續進行其實比想像中費時費力也可能因此錯過一些最新資訊,但就算遠離了隨時高度流動的資訊社群似乎也沒什麼不好,有關喜愛的人事物,我只想盡情去喜歡然後將其融入自己的生活。很多時候不是沒事做、沒有喜歡的人事物,而是忘記了承諾與投入是什麼樣的感覺,所以才誤會自己什麼都無感、對什麼都提不起勁。
無限瀏覽的走廊沒有盡頭,我對於隔絕一切誘惑的世外桃源並不憧憬,亦不甘沈溺於五光十色的虛幻現實。途中如果找到了好的房間就留下來歇一會兒記住門牌,待膩了回走廊上探索,每多開一扇有興趣的門都可以把門牌記住以便下次還能找到回去的路。沒有記下門牌的無限瀏覽是無意義的,不論社交或是興趣都一樣,這也是奶嘴文化的陷阱之一,凡看過留不下印象的都可以捨去、將時間運用在更有意義的人事物。
選擇自己真正想要的而非社會塑造成看起來好的,為了認為值得的一兩件人事物我願意錯過那遙遠虛幻的千萬選項,做出承諾並且好好珍惜。
正確的選項並不存在,但「理想的選項」確實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我如此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