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7|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退休後的現金流和我今年的再平衡

8月是適合年度決策要不要進行股債「再平衡」的好時機,因為我大部分的股息大概在7月底就能到位了,同時年度預算也在這個時間編列完成之後,8月正好可以開始做再平衡規劃跟執行。

 

自2023年10月起我另外重建了一個新的投資帳戶,開始進行定期定額的被動投資,之後新的投資部位大概都會用這個帳戶進行加碼,舊的部位大概就是長期持有或適時停利了。會想開始轉成被動投資有幾個原因:

 

其一、統計了我自2018到2023年的投資績效,平均年報酬率=9.3%,而台灣50指數化被動投資在同期間的平均年報酬=10.7%,其實這6年來我的主動績效並沒有勝過被動績效(不過就在2024年卻逆轉了,3檔股價大爆發拉升了平均值,使得2018-2024主動年均報酬率=13.1%,而被動年均報酬率=12.2%)。

 

其二、因為我的主動選股條件本身的設定就是偏保守,高市值、交易量高、且波動小(貝它值<1),從2018到2023年期間,年報酬最多是2021年的14.4%,最少是2022年的0.9%,這6年來,年年都能維持正報酬。反觀0050ETF年報酬最多是在2019年的27.7%,最少的是2022年的-24.9%,6年當中有2年是負報酬,4年正報酬。不過後來想想,0050ETF的年均報酬較高,而且在沒賣出的前提下,發生波動且在下跌趨勢時能持續加碼,正是未來報酬率提升的保證,同時也能降低個股的風險。

 

其三、對退休者而言重要的是現金流及稅務問題,市值型ETF殖利率約落在3%附近,而大約有7%的隱含報酬是呈現在市值的淨值中。而大部分人容易陷入要馬上吃到棉花糖心魔,所以"高殖利率"因素,成了大多數人喜歡高股息ETF,更甚於市值型ETF的原因,但原型的指數型ETF投資更能完整的追蹤市場。目前我因為配息後的現金流已足夠日常花用了,甚至因領到的股利大於抵減稅額時,還要併入所得稅裏多繳一些稅金給政府,這時低殖利率就發揮優勢了。指數投資因為少配息的部分,還可以把這個"隱含息"留在帳上淨值裏繼續滾存複利,因此我更樂意用指數化ETF進行定期定額投資,再加入不定期的美債ETF投資,朝指數與美債ETF的雙引擎的平衡投資,依我心中的動態比例配置目標前進。我也不是要力推指數化ETF投資,不論是高股息ETF、主題型ETF、還是追蹤大盤的市值型ETF投資,都各有其愛好者,早已有太多討論了,並不存在誰優誰劣的問題,我只是想分享比較適合我的想法與做法,並做個紀錄而已。

 

而我今年再平衡的做法不是賣股買債,因為股息扣除掉必要的生活開銷還有些剩餘,在執行定期定額後,我還會把比例不足的股票或債券進行買進,讓兩者的比例趨於平衡,以達到"再平衡"的目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費曼技巧中能讓自己學習更上層樓的方法,就是教學相長。秉著Stan哥的王道精神,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把自己的點滴經驗藉由分享的方式紀錄,利他更利己。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