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許多影/視獎項的男、女演員,無論是配角、主角,各種獲獎者的年齡都有越來越小的趨勢,這代表了什麼?且不論那些童星演技是否如此「成熟、精湛」到可以入圍、提名、還獲獎,畢竟個人的演技或好或壞,都是全然主觀的論斷,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的解讀、評判演員的演技,所以各說各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聲音與看法,因此沒有對錯,即使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也無所謂,因為這才是正常的大眾社會反饋與迴響機制運作的模式。童星(仍在學或16歲以下)及青少年演員們是否有資格得獎這件事本來就是主觀的、不公平的、因人而異的,而且是由一群特定的所謂「專業」人士投票、決選出來的結果,並不能代表什麼,他們想讓誰得獎,誰就得獎,無關年紀,更無關演技。那些得獎的人無論有多少人說他/她不會演,只要那些專業評審一致認為他們是有演技的,他們就是有演技的,因為獎項的決策者擁有極高的詮釋自由,只要決定讓誰得獎,誰就可以有演技、誰就是會演的。演員的演技不是由個人影劇中的表現來決定高低,而是以評審的主觀認定、與評審的關係來決定是否能得到肯定。
作為在旁邊觀察的外人(我)而言,近幾年來的各大影展、電視獎項(尤其在台灣)獲獎者都有年輕化的現象與走勢,從15、13歲到11歲(也許過不用幾年,連3歲那種不知道自己在演戲、沒有覺知的人都能獲獎,因為「他們能把嬰兒演得很好」),這些幼童「影后/影帝」是否配得上這樣崇高的頭銜?這個問題我們先放一邊,反而更應該關注的是,這些小孩的身心靈狀態是否能夠應付、適應屬於成人的娛樂世界與產業生態?在影視行業場域當中,經常付出多少不一定就能得到多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這裡就是一個屁,完全是毫無道理的胡謅,也不成邏輯。在這裡的邏輯就是只要拿到好劇本,而且受到若干人士的青睞、肯定,即可獲得成功,演技好不好再說(真的可以用「說」的,針對每個獎項的獲獎者評審不都會輸出一段評語,以讓獲獎這件事顯得理所當然、有理有據),畢竟只要一群人說這個人的演技好,他的演技就是好的,獲獎並不能說明他/她就是一位非常傑出、優秀的演員,只能說他/她非常的幸運,獲得了這些有決策權、主導權、宰制權的特定人士的肯認與苟同而已。
在這種水很深、(以難聽的角度字眼來講)險惡、黑暗的產業環境之下工作,這些小童星絲毫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就算知道也無法理解,也許他們的心智、思想沒有進化到這樣的程度,能夠讓他們在領獎時上台說出這樣的感言,一看就知道這一定不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話語,一定是有人在旁邊指導,甚或相關人士專門寫稿子給他們,只要照念或背起來就好。
這群小孩在大人主導、甚至男人主導的成熟生態鏈之內生存,壽命會多長都不知道,在這樣的場域之下「勞動」,他們是否心甘情願、出自於本我真心的興趣與意願,身為他者的我們不清楚,甚至連他們自己也都不清楚。在心智開發尚未完善、稍嫌稚嫩的年紀,就要「被迫成熟」,說出這樣一番得獎感言,或者在各大場合、典禮當中表現得非常圓融、圓滑、「像個大人」,真的是苦了他們(嗎?),之所以不能憐憫他們是因為這本來就是配合演出來的(我相信真的有一些人在小小年紀就能夠真實的表現出成熟、超齡的樣子,在外顯形式上看不出來「原來他/她只有xx歲」,但這終究是少數),大多數這年齡層的人都還是「什麼年齡做什麼樣的事」的人,因此在這樣的產業下面臨各種只有成人才能應付、對付的問題與課題,他們如何面對、抉擇,對他們來說都是偌大的負荷,但他們又不用全然承擔,因為那些「大人」知道他們未成年,所以旁邊一定會有人指教、手把手的教導他們如何講話、表現,甚至連坐姿、走路等等各種態勢、氣質、性格方面都須顧及,時時在旁提醒,就像韓國的偶像練習生在出道之前,往往會遭到唱片公司或經紀娛樂公司的包裝、塑造一樣,等於是在明星流水線工廠當中「造」出了這樣一個人設,此時演員是商品,童星是童工,他們在這邊並不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也許有些演員真會把它當作是圓夢),並不是在演戲,而是在工作。
這個本應該快樂學習的年紀,卻要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而「被迫成熟」,也許他們真正得獎的那一刻,心情是興奮的、開心的,但這份開心喜悅卻不能與比他們大上一、二十歲的人得獎時的開心喜悅畫上等號、同之比擬,因為心智年齡不同,所持有的各種心態、思想、情緒就會有所差異,這是十分正常的發展過程,我們常常看到並讚美某些童星或青少年的明星能夠超齡的演出某一齣戲、詮釋某一個角色,或在日常的各種社交場合上表現得如此成熟、像個大人,先預設這些動作行為舉止是演出來的,他們在這種年紀就必須違背自己的內心,無法「做自己」、過正常該年齡的人都會做的生活,甚至還會因為演久了、習慣了,適應了自己被包裝、形塑的人設角色,而忘了自己是誰,不知道應該要如何真實展現最赤裸、原始的自我,永遠帶著面具生活。這樣待他們真的長大、成為了在產業領域中的成人時,他們能真的成為「大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