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6|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新住民專題之零】在進入新住民專題之前⋯⋯

    raw-image


    文:倪立果
    圖:倪立果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截至2024年3月,該年度持有在台有效居留證(不含大陸港澳)的人數達到85.2萬人次,其中有5.4萬人是未歸化的外籍配偶[1],而自76年至112年的資料,外籍配偶(含大陸港澳及已歸化者)人數更達到59萬人[2]。而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容易見到新住民的身影,但似乎缺乏機會認識他們,因此本小組想針對到台灣建立家庭的外籍配偶生活及適應狀況如何,以及他們是如何來到台灣,進行觀察及探討。

     

    佔台灣總人口數2.4%的新住民裡,有65.25%的陸籍配偶,以及約27%的東年亞籍配偶,在過去的台灣社會裡,大多會因國籍和語言不通的問題,對他們抱有不友善甚至歧視的態度,而他們必須在這樣人生地不熟又無依無靠的地方展開生活。除了環境的不友善外,與配偶的相處也不盡然都是甜蜜圓滿,根據研究顯示,跨國婚姻中不乏有不合甚至家暴等情形發生,尤其在經歷跨國媒合的婚姻,因該婚姻的結合性質可能潛藏隱性歧視及物化女性,又缺乏愛情基礎,因此台籍丈夫及其夫家更容易對新住民女性產生歧視及壓迫,被通報家暴或性侵害等案件也不在少數。(唐宜楨、陳心怡、劉邦立,2010)而近年來有相關婦女團體的介入,新住民也陸續組建姐妹會等互助團體,讓剛來到台灣的新住民姊妹在生活能有所幫助,且台灣社會也隨著多元文化的認識,出現許多關懷新住民及介紹他們在台生活情況的組織和媒體[3],也讓台灣民眾更能了解他們的狀況與需求。然而,社會上對新住民及新二代的刻板印象尚無法輕易的抹去,因此本專題希望能藉由了解新住民的婚姻媒合過程及背後對其婚姻的影響,以及新住民、新二代在台灣的生活情況,讓讀者能對在台灣占比不小的族群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而在進入專題內容前,本文想對於專題的用語先進行釐清。首先,關於稱呼,目前對此仍有許多歧見,從最剛開始帶有歧視意味的「外籍新娘」到現在多數人使用的「外籍配偶」及「新住民」,惟「外籍配偶」的稱呼,仍帶有標籤化群體的意味(劉苑杉,2022)[4],在稱呼時容易對外籍人士產生「來台目的僅為結婚」之刻板印象,更有民眾因為台灣的外籍配偶大部分為越籍、陸籍人士,因此近一步認為外籍配偶就是指「嫁來台灣的越南女性或中國大陸女性」。因此目前政府對於與台人共組家庭的外籍人士,經過他們的投票後決定通稱為「新住民」[5]。雖「新住民」的稱呼是來自他們的共同決定,但仍然有已歸化的原外籍人士認為,既已拿到台灣的身分證,則自我認同及為台灣人,所以不應繼續以「外籍」或「新」等名詞將其與台灣人區分[6],但經過本小組討論後,認為畢竟每個人自我認同都不盡相同,而本小組所討論的對象為大部份的新住民,因此仍決定以「新住民」作為專題文章的稱呼。

    接下來,我們將從新住民的家庭生活及跨國婚姻媒合團體的角度,來觀察他們是怎麼從母國來到台灣,以及在台灣的生活如何吧~




    • [3] 關於介紹新住民的媒體或組織,台灣目前已有許多相關組織逐漸成立,而筆者想在這裡推薦民視晚間新聞的最後一節,會播報新住民在台灣生活、創業等心路歷程及成果;另外,也有海歸新二代所創立的「foodeast赴憶文化」旨在辦理新二代的裴利,透過工作坊等建立新二代的自我認同以及消彌台灣社會對新二代的歧見與誤會等。
    • [4] 劉苑杉(2022/02/24),〈別再叫外籍新娘!台灣的新住民、新移民與多元文化〉,《獨立評論》,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1/article/11972(最後瀏覽日:2023/7/23)
    • [5] 台北市新移民專區網站,https://nit.taipei/cp.aspx?n=736C20A0092C276F(最後瀏覽日:2023/7/23)
    • [6] 見本專題〈來到台灣之後⋯⋯——新住民與新二代的生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